一、中文部份
王美玲,1999,《台灣電影中的女兵形象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玉華,2005,國軍人力資源管理之探討-以女性軍官與士官經歷管制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沈明室,2003,《女性與軍隊》,北市:揚智出版社。
周嘉辰,2003,《女人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
周海娟,2004a,《國軍女性軍官的社會資本形構與生涯發展分析》。載於《第七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戰學校。
周海娟,2004b,《從「巾幗英雄」到「職業婦女」:我國女性在軍隊中角色的歷史變遷〉。《東吳社會學報》16:149-185。周海娟,2011,《我國女性軍人百年發展史》。《「國防與性別平等:百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1-24。
林明德,2005,人格特質、組織形象與職業特性認知對高中生職業軍人生涯選擇意願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台北。
林俊傑,2005,《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淺談基層管教與內部管理》,《陸軍學術月刊》第41期第479卷,頁41-53。
林麗珊,2007,《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1988,自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孫至蕙,2001:《女性軍官領導行為與權力基礎之實證研究-以服役於艦艇之女軍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木智,2010,陸軍志願役士兵留營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管所,台中。陳文昭,2006,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關係-以女性軍人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宏光,2002,員工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相關因素之探討-以面對組織變革台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黃煥榮,1999,《組織中玻璃天花板效應之研究-行政院部會機關女性升遷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黃霈,1988,《認知與適應部隊生活—做個快樂的大兵》,《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2:14-41。黃麗蓉,1996,《組織中的女性領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唐大鈞,2002,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影響我國內稽人員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廖國鋒、梁成明,2000,《國軍女性軍官工作特性、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之研究》,國防大學資源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市:學富。
葉肅科,2004,《性別角色與軍事社會化》,載於《軍事社會科學的功能與應用(下)--第七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戰學校。
葉肅科,2005,性別角色與軍事社會化,第七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頁89-125。
葉肅科,2007,《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文化。
葉肅科,2011,《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台北:紅葉文化。
葉志誠,2007,《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程禹欽,2013,《國軍志願役官兵工作認知、部隊適應、工作承諾與留營意願相關聯性研究》。政治作戰學校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虞立莉,2002,國軍中高階女性軍人服役經驗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虞立莉,2003,性別與軍隊組織:我國中高階女性軍人與軍隊體制互動經驗之探討.社會發展季刊,104,381-402。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Susan A. Basow著。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合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劉爾榮,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投考因素對人力招募策略之研究-以海軍志願役士兵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高雄。錢淑芬,1991,從軍隊的「角色訓練制度」論「角色認知」對軍隊生活適應的影響,《復興崗學報》 45:443-461。錢淑芬,2006,《軍事專業化的社會學分析一個軍事社會學的研究議題》,台北:大航家。
蘇守謙 ,2000,資訊人員職業焦崩與離職決策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嚴巧珊,2009,壓力與支持:國軍女性軍人在不同母職階段任務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lderfer, C. P.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May, 142-175.
Dawis, R. V. (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fleur, L. B. & Warner, R.L, 1987, “Air force academy graduates and Nongraduates: Attitudes and self-concepts”,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13:169-187.
Hanna, F.(1994). Agency and transcendence: The experience of therapeutic change.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Bulletin of the division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 139-160.
Hershenson, D. B. (1996). “Work adjustment: A neglected area in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442-446.
Hoppock, R., Job Satisfaction Happer & Brother, New York, 1935.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 Y.: Harper & Row.
Price﹒J﹒L.(1977)﹒The study of Turnover﹒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Weiner, N. (1980). Determinants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Pay Satisfaction: 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Personnel Psychology, 33(5), 741-757.
Weiss, D. J., Dawis, R. V., England, G. W., & Lofquist, L. H. (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