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52.90.235.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6: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志欽
研究生(外文):HSU CHIH CHIN
論文名稱: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學教師教學能力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Aboriginal Areas -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趙星光趙星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g-Kuang, Chao
口試委員:翁福元 蘇娉妍 趙星光
口試日期:2014-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地區教師文化回應教學多元文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外文關鍵詞:Aboriginal teachers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Multicultural educationIndigenous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的設計,企圖瞭解原住民地區中學教師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探討原住民地區中學教師在教學上所應具備的教學能力。訪談對象為南投縣天使鄉(化名)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學的教師,包括三位校長、三位教師以及一位關心社區教育的教會牧師。
研究結果發現原住民地區教師在教學上遭遇下列七項困境:(一)地處偏遠、生活不便,教師流動率高。(二)無法得到學生家庭支持。(三)缺乏社區資源支持。(四)學生缺少外來文化刺激,無人生目標(五)原住民地區學生學業成績普遍低落。(六)教師不熟悉原住民文化。(七)教材內容未考慮原住民文化,因而造成原住民學生學習成效不彰。運用文化回應教學理論作為資料分析的架構,本研究認為原住民地區中學教師應具備下列三項能力(一)教師應對原住民文化有所認識。(二)教師對原住民學生的正向的態度。(三)融入原住民族文化的教學。原住民地區教師若能瞭解學生的溝通模式、文化內涵與生活經驗,將有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能。

Utiliz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inquir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aboriginal areas. Seven interviewees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three Principals,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a pastor who involved i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n aboriginal Township, Nantou County.
Findings show that teachers in aboriginal areas encounter seven problems in their teaching environment: (1) The turnover rates of teacher are high; (2) The family support is weak; (3)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rear; (4) culture stimulations from mainline society are weak; (5)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low; (6) Teach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aboriginal culture; (7) Teaching materials don’t fit in the aboriginal context. According to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aboriginal areas should equip with three teaching abilities:(1) teacher should be aware of aboriginal culture;(2) Teachers should adopt th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aboriginal students;(3) Indigenous cultural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hould be improved, if teachers in aboriginal areas are furnished with 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 aboriginal students and equip with the knowledge of aboriginal culture and life experienc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二章 文獻回顧.....................7
第一節 原住民地區學校教師教學的困境..7
第二節 多元文化教育..............11
第三節 文化回應教學..............16
第四節 文化回應教學相關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39
第三節 研究者工具...............41
第四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41
第五節 研究倫理.................42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3
第四章 原住民地區教師的教學困境.......45
第五章 具有文化回應教學的教師 ........57
第六章 結論.......................74
第一節 結論....................74
第二節 建議....................76
參考文獻.......................79
附錄..........................84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李苹綺譯(1998)。James A﹒Bank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

謝世忠(1987)。認同與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譚光鼎 (2002)。台灣原住民教-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市: 師大書苑。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空大。

譚光鼎、林明芳(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學
童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48(2),233-261。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林進材(2008)。文化回應教學的意涵、策略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誌,
20,201-230。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師大。

陳枝烈(1998)。原住民教師充實傳統文化知能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35-60。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

陳逸君(2004)。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下的原住民族教育:南投縣某國中學校布農族籍學生教育民族誌之初步分析。研究與動態,11,234-247。

潘裕豐(2009)。析論原住民族教育之師資培育政策。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6,97-114。

陳張培倫(2010)。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族知識。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1-27。

洪泉湖(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中的師資問題。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頁53-70。台北:師大師苑。

劉從義(2003)。從「教育機會均等」理念談原住民學校行政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7,80-88。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頁65-100。

鍾佩娟、歐嬌慧、葉川榮(2008)。原住民地區教師的教育實踐:以雲海國小為例。中等教育,59(1),8-21。

何縕琪(2005)。文化回應教學:因應文化差異學生的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4),30-41。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臺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33-68。

伍約翰(2009)。親職教育對兒童學習之旅的重要性。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29,10-11。

周惠民、施正鋒(2011)。我國原住民族教育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吳清基、吳清山、溫明麗等主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周惠民(2011)。從原住民族知識談教師應有的素養。2011年原住民族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38-264。臺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

施正鋒(2011)。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族教育──東華大學三年的觀察。台灣原住民學報,1(4),1-53。

教育部(2005)。發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個案計畫(95 年至 99 年)。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江建昌(2001)。平地籍教師在原住民學校的教師角色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姜明義(2003)。原住民高中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以花蓮高中[原之社]的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李奇憲(2004)。提升國小原住民學生國語科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劉炳輝(2005)。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蘇秀美(2006)。原住民學校教學與學習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旭日國民中小學國小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賀宜慶(2008)。國文科文化回應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東部一個太魯閣族國中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陳伶豔 (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林美慧(2003)。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泰雅族小學五年級社會科教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林喜慈(2005)。文化回應統整教學—一個多族群班級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江瑞珍(2006)。原住民文學附加課程對族群認同與國語文成就之行動研究︰以國中三年級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郭玉婷(2001)。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富祥(2009)。布農族小米祭典模組教學對學生族群文化認同與科學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陳芝英(2011)。泰雅文化融入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曾慧純(2012)。從排灣族文化中發展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林恩惠(2012)。從排灣族文化中培養幼兒科學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黃意涵(2011)。泰雅族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文化回應課程之建構─能源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廖偉仁(2009)。原住民文化融入國小低年級數學領域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解志強(譯)(2006)。G. Gay 著。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台北:文景出版社。

谷瑞勉(譯)(1999)。L.B.Berk & A.Winsler 著。鷹架兒童的學習(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education)。台北:心理。

二、外文部分

Wood, P. , Bruner, J. , & Ross, G.(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nks, J. A. (1988).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Inc.

Banks, J. A. (1993). The Canon Debat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2(5), 4-14.

Banks, J.A.(1996).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on. In J.A. Banks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Historical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335-348.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Wlodkowski, R. J., & Ginsberg, M. B. (1995). Diversity of motivation: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lodknowski, R. J. & Ginsberg, M. B. (2000). Creating highly motivating classrooms for all students: A schoolwide approach to powerful teaching with diverse learn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y, G. (2002). Cui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for enthnically diverse students: setting the st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15(6), 613-629.

Ladson-Billings, G. (1994). The dreamkeepers: Successful teachers of African-American childre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rvine, J. J., & York, D. E. (1995). Learning styles and culturally diverse Macmillan stud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n Banks J.A. & Banks C.A.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 484-497).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進材(2008)。文化回應教學的意涵、策略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誌,
2. 林進材(2008)。文化回應教學的意涵、策略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誌,
3. 陳枝烈(1998)。原住民教師充實傳統文化知能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35-60。
4. 陳枝烈(1998)。原住民教師充實傳統文化知能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35-60。
5.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
6. 劉美慧(2000)。建構文化回應教學模式:一個多族群班級的教學實驗。花蓮師院學報,11,115-142。
7. 陳逸君(2004)。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下的原住民族教育:南投縣某國中學校布農族籍學生教育民族誌之初步分析。研究與動態,11,234-247。
8. 陳逸君(2004)。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下的原住民族教育:南投縣某國中學校布農族籍學生教育民族誌之初步分析。研究與動態,11,234-247。
9. 陳張培倫(2010)。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族知識。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1-27。
10. 陳張培倫(2010)。原住民族教育改革與原住民族知識。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8,1-27。
11.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頁65-100。
12.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頁65-100。
13.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臺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33-68。
14.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臺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