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淑芳(2012)。新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寂寞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石佳音(201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教育,臺北市。
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欣怡(2006)。國小學童網路人際關係與現實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美枝(199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怡真(2009)。安適幸福感的構念發展與情緒調控機制之探討(未出版博士
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維靈、施建彬和邱翔蘭(民96)。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27-35。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台中市。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
吳文平(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交友與人際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圖書。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佈告欄(BBS)
中的虛擬人際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筱婷(2005)。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1986)。心理與心理衛生。高雄:復
文。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汪慰椿(2012)。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2009)。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五南。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佳蓉(2012)。高中職生自我概念、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美蓉(1995)。寂寞與自我坦露。輔導季刊,31,37-62。林砡琝(2008)。國小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
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淳蔭(2010)。高中生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現實人際互動、學習風格之相關
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
-----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邱文彬、林美珍(1999)。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
: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37-62。
邱佳頤(2008)。漫步在真實與虛擬之間: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自我的形塑(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邱招婷(2001)。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高學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洪華檜(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徐富珍(1998)。社會比較的效果:對個人情感、認知、及行為之影響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夏麗鳳(2011)。澎湖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
市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詩瑩(2009)。影音分享網站使用行為研究---以YouTube為例。中國文化
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皎眉、鍾思嘉(1996)。人際關係。臺北市:幼獅。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南投縣。
陳炳男(2010)。網路使用者行為對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台灣地區
在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騏龍(民9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維新(2012)。網路人際關係對學童社會化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景寶(2007/06/22)。家長停看聽 孩子覺幸福。聯合報,C1版。
(2010/3/23新聞來源:東森新聞吳亭儀、楊尚仁)
陳宛茜(2012/07/17) 遠見公布幸福感調查 整體幸福感下降。(聯合新聞
網)。取自: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7229542.shtml
陳秀慧(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親子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正向
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郭德盛(2012)。人格特質對國小學童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以臺中市龍井區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郭正瑩(2008)。男女大學生網路自我揭露、網路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
究—以即時通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郭俊賢(1994)。大學生之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郭芳婷(2012)。以休閒知覺自由及人際關係探討對於網路社群使用者主觀幸
福感之影響—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郭幸宜(2012/06/27)天下調查:台灣幸福指數中段班!首重家庭生活、身
心健康。(天下雜誌)。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12/06/27/327-2828776.htm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的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15-137。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玉芳(2008)。大選年 小孩幸福感陷谷底。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4283762.shtml
黃鈺婷(2010)。虛擬社群中的人際關係與寂寞感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資惠(2002)。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馨慧(2010)。桃園縣公立國小教師網路使用功能、社交整合及幸福感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
北市:心理。
張春興(民8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張斐雲(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張樹閔(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
學高年級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國樞(1984)。青年的人際關係。中國論壇,204,10-26。
楊牧貞、黃光國(1980)。自我揭露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學
刊,26,51-70。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 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賈莉智(2012)。高雄市高齡者生活適應、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溫婉玉(2008)。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合倩(2007)。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資策會(2011年12月20日)。2011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 ─ 家
戶篇。資策會。2012年7月23日,取自:
http://books.find.org.tw/newbook_disp.asp?book_id=190。
資策會(2011年12月20日)。2009年美國各年齡層社群網站使用偏好:年
輕人愛MySpace 銀髮族喜歡Facebook。資策會。2012年7月23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5556
資策會(2011年12月27日)。2011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 ─ 個
人篇。資策會。2012年7月23日,取自:
http://books.find.org.tw/newbook_disp.asp?book_id=190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廖晨均(2012)。中庸思維在人際關係、衝突解決策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雲林縣。
廖家鈴(2012)。使用虛擬社群之大學生其人格特質、傳播快感與幸福感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鄧清如、陳昭儀(2010)。教育心理學報,4期,703-732。
劉蕙如(2003)。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國弘(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網路素養與人際關係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欣怡( 2011)。2011臺灣智慧型裝置持有與服務使用行為調查報告。財團
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經濟部技術處,臺北市。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鍾佩育(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蕭淑穗(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聯合新聞網(2012年3月30日)。幸福感調查。取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996017.shtml
謝穎慧(1994)。社區老人之社會支持與精神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謝美香(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學系,嘉義市。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美如( 2003)。影響大學生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羅華貞(2008)。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Michael Argyle(1996)。陸洛譯。幸福心理學,臺北市:巨流。
貳、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edge.
Brammer,L.M.(1993).The Helpering Relationship:Process and Skill. New York:Allyn & Bacon.
Costa, P.T. & McCrae, R.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Chao, Wei, (1997). Family structure ,economic pressure,and 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adok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Din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Morris, H. J. (2001). Happiness explained. 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 131(8), 46-55.
Noll, R. (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youngsters with sick cell disease. Child Development 67, 423-436.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