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公人(1998),「公務機關聘僱人員之適用勞基法」,人事行政,124:64-73。方世榮編譯,Gary Dessler原著(2007),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華泰。
王喻平、趙必孝編譯,Randall S. Schuler,Susan E. Jackson原著(2006),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湯姆生。
立法院公報(2006),立法院第6屆第3會期法制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記錄,95(22):191-220。
白佳慧(2000),「聘任人員人事條例草案相關議題之說明」,公務人員月刊,47:14-20。成之約(1999a),「淺論『非典型聘僱關係』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影響」,勞工行政,139:10-18。成之約(1999b),「因應政府組織再造與人力精簡政策:『派遣勞動』運用的探討」,公務人員月刊,33:38-49。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學校職(教)員統計表(http://www.cpa.gov.tw/ ct.asp?xItem=1938&ctNode=284,瀏覽日期:2008年7月27日)。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臺灣省各縣市統計要覽(http://www.tpgpd.gov.tw/statistic/,瀏覽日期:2008年7月27日)。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學校臨時人員進用及運用要點」Q&A專輯(http://www.cpa.gov.tw/cpa2004/mporgan/MPOG0001.html,瀏覽日期:2008年12月20日)。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原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文化。
朱愛群(2004),契約進用公務人力之範圍、甄選、權利及義務之研究,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吳三靈(2007),「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評析與建議」,公務人員月刊,130:2-5。
吳秉恩(2002),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程序與實務,臺北市:翰蘆。
吳美蓮(2005),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智勝文化。
吳泰成(1999),「機要人員制度改進芻議」,公務人員月刊,36:3-4。吳泰成(2005),「邁向契約用人制度新里程」,公務人員月刊,110:1-3。吳淑華譯,Susan E. Jackson,Randall S. Schuler原著(2001),人力資源管理:合作的觀點,臺中市:滄海。
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應用,臺北市:華泰。
吳瓊恩、張世杰、許世雨、董克用、蔡秀涓、蘇偉業(2006),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呂世壹(2006),「聘用人員績效管理─以『行政院及所屬機關聘僱改進方案』」為例,人事月刊,42:59-66。呂育誠(2006a),「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評析與配套措施建議─上」,公務人員月刊,119:10-14。呂育誠(2006b),「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評析與配套措施建議─下」,公務人員月刊,120:24-31。李正綱、黃金印、陳基國(2004),人力資源管理:跨時代的角色與挑戰,臺北縣三重市:前程企管。
李建良(1999),「政府機關臨時人員法制重建的基本課題」,公務人員月刊,36:5-14。李亮宏(2005),「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彈性化與契約性人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紹芬(2003),「非常任文官進用問題之研究」,人事行政,142:40-50。李誠、辛炳隆、成之約(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何如玉(2005),「人力資源彈性策略與組織績效、組織承諾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益、梁潔芳(2005),「聘用人員之薪給及考核事項」,公務人員月刊,110:27-32。林水吉(2007),「彈性用人制度之檢討與展望:政策價值衝突的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2:1-37。林玉芬(2000),「聘任人員人事條例草案研議經過及內容概述」,公務人員月刊,47:4-13。林佳蓉譯,Raymond A. Noe,John R. Hollenbeck,Barry Gerhart,Patrick M. Wright原著(2005),人力資源管理:全球經驗 本土實踐,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林延增(2004),「政府人力運用鬆綁─契約進用人力制度之研究」,93年度人事行政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行政院人事行政局(http://www.cpa.gov.tw/lp.asp?ct Node=279&CtUnit=129&BaseDSD=7,瀏覽日期:2007年10月20日)。
林財丁、陳子良(2005),人力資源管理,臺中市:滄海。
林欽榮(2000),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范夙慧(1997),「人力資源彈性策略對離職率缺席率與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醫院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珮瑜(2007),「公部門契約性人力研究─以臺北縣政府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席代麟、蔡志恆、孫本初(2007),政府契約性用人制度之研究,行政院人事局委託研究報告報告。
施能傑(1999a),「人力運用的兩項趨勢:精簡與彈性化」,人事月刊,28(4):45-53。施能傑(1999b),美國政府人事管理,臺北市,商鼎文化。
施能傑(2001),「彈性化職位設計與政府人力運用」,人事月刊,32(5):33-45。施能傑、蔡秀涓(2003),「契約性人力運用之理論與現實」,公務人員月刊,81:15-26。施能傑、蔡秀涓(2004),「契約性人力制度之規劃作法」,公務人員月刊,102:15-34。洪國平(1999),「析論重新建構聘僱人員管理體制之構想」,公務人員月刊,36:15-19。洪國平(2004),「建構聘用人事制度相關問題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102:7-14。洪國平(2005),「聘用人員之聘用事項」,公務人員月刊,110:4-13。洪國平(2006a),「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簡介」,人事行政,115:24-32。洪國平(2006b),「探討聘用人員是否適用勞動基準法」,公務人員月刊,119:5-9
莊立民、陳永承譯,R. Wayne Mondy,Robert M. Noe原著(2005),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高永光(2004),「政府彈性用人制度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30-38。許世雨、李長晏、蔡秀娟、張瓊玲、范宜方譯,David A. DeCenzo, Stephen P. Robbins原著(2001),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五南。
陳美伶(2006),「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規範內容的若干觀察」,公務人員月刊,119:1-4。
陳素枝(2005),「析述政府機關臨時人員與約聘僱人員退離給與擬議方案」,人事月刊,40(5):32-37。陳清添(2005),「聘用人員之保險與退職撫卹機制」,公務人員月刊,110:14-26。張淑芬(2007),「公部門契約性人力制度之研究─以教育部所屬社教館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張善智譯,John M. Ivancevich原著(2003),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張榮利(2001),「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緯良(2006),人力資源管理:本土觀點與實踐,臺北縣三重市:前程文化。
曾介宏(1999),「行政機關臨時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再造之釐探」,人事行政,129: 47-63。曾文秀(2004),「台北市立醫院人力資源彈性管理之研究-以契約人力運用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曾冠球(2004),「公務人力彈性化的理論與實務」,空大行政學報,14:107-127。黃玉珍(2007),「政府機關契約人力之研究─以中央研究院從事非研究工作之人員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黃同圳、Lloyd L. Byars、Leslie W. Rue著(2006),人力資源管理:全球思維 本土觀點,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黃良志、黃家齊、溫金豐、廖文志、韓志翔(2007),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泰。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高雄市:翁燕月發行。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2002),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華泰。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2005),人力資源管理,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黃素惠(1994),「建立約聘(僱)人員離職給與制度必要性之析述」,人事月刊,18(4):40-43。黃振榮(2003),「政府人力運用彈性化計劃方案的內容與挑戰」,考銓季刊,33:125-137。程本清(2000),「我國公務人員人事管理改革之研究─英、美文官彈性管理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葉錦義(2000),「公務人力資源彈性管理之研究─以英美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彭錦鵬(1996),「文官體制的彈性管理理念-美國經驗及其啟示」,載於彭錦鵬主編,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43-77。詹中原(2005),「政府部門彈性用人之緣起與台灣現狀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105:1-3。楊慎淇、張姮燕譯,George W Bohlander,Scott A Snell原著,人力資源管理(2005),臺北市:湯姆生。
趙其文(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 策略 方法 例證,臺北市:華泰。
趙寶珍(2001),「策略性人力資源雇用構築之探索性研究:以某海運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銓敘部銓審司(1999),「重新建構聘僱人員管理制度座談會辦理情形紀要」,公務人員月刊,36:20-23。
銓敘部銓審司(2003),「我國臨時人員法制修法三部曲」,公務人員月刊,81:4-14。
銓敘部,銓敘部統計年報(http://www.mocs.gov.tw/statistic/main_statistic_b.aspx?sl_ id=07,瀏覽日期:2008年7月27日)。
劉昊洲(2007a),「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之探討─上」,公務人員月刊,130:21-32。劉昊洲(2007b),「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之探討─下」,公務人員月刊,131:43-48。劉坤憶(2001),「英國政府治理模式變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蔡良文(2008),「政府契約用人制度之研析」,考銓季刊,53:63-94。蔡秀涓(2006),「OECD國家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政策重要議題與啟示」,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主辦「推動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建構效能政府」學術研討會,2006年11月13日(http://www.cpa.gov.tw/ct.asp?xItem=3863&ctNode=464&mp=26,瀏覽日期:2008年12月15日)。
蔡秀涓(2007),「臺灣契約性公務人力政策設計芻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政府機關員額管理新趨勢」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4日。
衛民、許繼峰(2005),勞資關係與爭議問題,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鄭津津(2003),「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草案」,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0:37-95。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鄧學良(1997),「論公營事業約聘僱人員之勞動權益」,勞資關係月刊,16(1):24-33。謝正君(2003),「契約式聘僱人力之探討:以臺北市政府為例」,公務人員月刊,81:27-33。蕭欣瑋(2008),「我國公部門臨時人員進用及管理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274:43-49。簡建忠(2006),人力資源管理:以合作觀點創造價值,臺北縣三重市:前程文化。
蘇偉業(2007),「管理主義下的政府機關人力彈性化:台灣與香港政府契約人力制度之比較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3:29-66。二、英文部分
Atkinson, J. (1984), “Manpower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Organizations,” Personnel Management, 16(8): 28-31.
Blyton, P. (1992), “The Search for Workforce Flexibility,” in B. Towers (ed.), The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xford: Blackwell, pp. 295-318.
Blyton, P., & Morris, J. (1992), “HRM and the Limits of Flexibility,” in P. Blyton and P. Turnbull (eds), Reassess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how, I. H. S. (1998), “The Impact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on Workforce Flexibility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9(3): 494-505.
Dastmalchian, A., & Blyton, P. (1998),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9(3): 437-444.
Farnham, D., & Horton, S. (2000), “The Flexibility Debate,” in D. Farnham and S. Horton (eds.),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es in the Publ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p. 3-22.
Horton, S. (1997), “Employment Flexibilities in the Public Services: Concepts, Contexts and Practices,”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12(4): 1-13.
Horton, S., & Farnham, D. (2000), “Evaluating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ie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D. Farnham and S. Horton (eds.),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es in the Publ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p. 313-336.
Horton, S. (2000),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ies in UK Public Services.” in D. Farnham and S. Horton (eds.), Human Resources Flexibilites in the Public Servic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p. 208-236.
Lepak, D. P., & Snell, S. A. (1999),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1): 31-48.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Simpson, J. A., & Weiner, E. S. C.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Vol.5).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anchez, R. (1995),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6(S1): 135-159.
Volberda, H.W. (1996), “Toward the Flexible Form: How to Remain Vital in Hyper-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 Science, 7(4): 35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