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06a)。童軍簡介—世界童子軍運動。2011年9月28日,取自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37&TabSeqNo=0&lang=big5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06b)。童軍簡介--何謂童軍。2011年9月28日,取自
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47&TabSeqNo=0&lang=big5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1)。第10次全國暨亞太區第28次童軍大露營實施辦法。2011年7月20日,取自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38&TabSeqNo=0&lang=big5
中華民國臺灣女童軍總會(2011)。女童軍文物中心。2011年10月18日,取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gstaiwan/post/1301656124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幼童軍團長手冊。台北市: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5a)。幼童軍木章基本訓練訓練組員參考資料。未出版,台北市。
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5b)。幼童軍木章訓練訓練組員參考資料。未出
版,台北市。
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5c)。第4期稚齡童軍木章訓練訓練組員參考資料。未出版,台北市。
尤卓慧、岑秀成、夏民光、秦安琪、葉劍青、黎玉蓮等著等著(2005)。探索敍事治療實踐。台北市:心理。
朱儀羚等譯(2004)。敍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建構(原作者:Michele L. Crossley)。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永霑(2010)。幼童軍活動的教育價值探討。中華民國童軍月刊社,47( 5),16-20。
李 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原作者:L. E. Berk & A. Winsler)。
台北市:心理。
徐明珠、謝政諭(2010)。樹人樹德悠然暢寄於童軍世界-專訪楊朝祥前理事長。中華民國童軍月刊社,47(3)5-10。
馬一波、鐘華著(2006)。敘事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市:五南。
張玲玲(2010)。最聰明的格林童話(原文作者:Brothers Grimm)。台北市:格林文化。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慧美、徐翠鴻(2005)。魔布傳奇。輯入桃園縣政府主編,93學年度桃園縣幼稚園教師專業創新徵文績優作品輯,頁17-25。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張慧美(2011年5月21日)。童軍制度對國小學童品格教育影響之探討。載於銘傳大學舉辦之「2011年兩岸教育議題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129-144。桃園縣:銘傳大學。
郭妙芳譯(2006)。飛向閱讀的王國。(原作者:Regie Routman )。台北市:阿布拉教育文化。
陳智芬、黃小芩、謝正諭(2010)。在困境中創造生命願景-專訪陳前廳長英豪。中華民國童軍月刊社,47(11),6-11。
傅全福(2008)。世界童子軍創始人貝登堡先生傳。台北市:水牛。
黃孟嬌譯(2008)。敍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原作者:Michael White)。台北市:張老師。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婉琪(2002)。淺談創意教學。臺灣教育,614,51-53。黃愛蓮(2004)。渙、瘓、換、喚、奐∼一位國小女性教師的自主與衝突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維基百科(2011)。自由的百科全書:幼童軍。2011年09月28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B%A5%E8%BB%8D
劉元孝改寫(2002)。叢林奇談(原文作者:吉布林)。台北市:東方。
劉芳萁(2008)。臺北市幼稚園教師的教學效能、創意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蔡炳炎(2006)。幼童軍教育活動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盧美貴(2006)。幼兒教育概論-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戴晨志(2008)。愛、讓孩子更優秀。台北市:時報文化。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市:天下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