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主編(2013)。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王天苗、廖鳳瑞、蔡春美、盧明(1999)。台灣地區發展遲緩幼兒人口調查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37-57。
王金國(2002)。淺談教師行動研究。靜宜大學地方教育輔導通訊,第六期。
王秋鈴、林素貞(2008)。台灣地區兒童語言障礙評量現況調查之研究。特殊教育
與復健學報,19,1-23。
王南梅(1999)。特殊學童的溝通障礙問題探討-特教專業團隊中聽話治療師服務
模式。八十七學年度特殊教育教師鑑定安置專業知能研習手冊。台灣省政府
教育廳,51-62。
何華國(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台北,五南。
沈添鉦(1996)。試從行為主義、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三個觀點評析全語教學。
教師之友,37(5),24-32。
沈添鉦(1997)。鷹架在語言發展中的角色: 母語學習及第二語教學之實況分析與
比較。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24。
李淑娥(1995)。發展遲緩幼童語言溝通問題評估。聽語會刊,11,25-36。杜琬之(譯)(2005)。言語科學概論 : 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 (原作者:Jack
Ryalls & Susan Behrens) 台北,心理。
吳佩娟(2010)。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對特殊需求幼兒進行語言與溝通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林玉芳(2006)。自然環境教學對增進中度自閉症學生自發性語言成效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玉霞(2012)。語言樣本分析法。雲嘉特教, 15 ,10-16。
林月仙(2004)。以童書為媒介的小學預備方案對身心障礙兒童語言能力和學習適
應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15,189-210。
林素卿(2001)。學校行動研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與實施上之應用。載於中華民
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文化。
林桂英(2009)。自然情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學生自發性溝通成效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林桂如(2008)。情境語言教學法對提升智能障礙學生語言能力初探。高雄師範大
學特教通訊,39,35-40。
林淑莉(2006)。環境安排策略結合自然環境教學法的家長訓練方案對學前重/多障
/幼兒之家庭互動的影響。特殊教育學報,24,29-56。
林寶貴主編(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寶貴 (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五南。
林寶貴(1998)。學前兒童的語言障礙與介入。特教園丁,14(2),1-8。林寶貴(2002)。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五南。
林寶貴總校閱,詹妍玲等譯(2012)。溝通障礙導論以實證本位觀點為導向。華騰
文化,台北。
林寶貴、李旭原(1993)。智能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主編,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
林俊凱、劉新貴(2010)。淺談特殊教育教師如何評量身心障礙兒童的口語能力。
桃竹區特殊教育,十六,9-16。
林盈妤(2014)。發展遲緩幼兒家長對幼兒語言發展的信念和實行之探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
林麗音(1998)。發展遲緩兒童之語言溝通訓練。載於台北市八十七年度社會工作
人員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培訓手冊,台北市。
侯禎塘主編(2010)。身心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高忠增(2004)。台灣屏東幼兒私語發展之個案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251 -276。
張世彗、藍瑋琛 (2013)。特殊教育學生評量(第六版)。台北,心理。
張芬芬(2001)。研究者必須中立客觀嗎:行動研究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
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1-32)。
台北,揚智。
張英鵬、曾碧玉(2011)。自然情境教學法在融合情境中對特殊需求幼兒溝通能力
之學習成效。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2,1-34。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惠雯(2013)。加強式自然情境教學法對增進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功能性口語
溝通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莊妙芬(1997)。智能障礙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
與復健學報,5,1-35。
莊妙芬(2002)。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的異常行為與溝通功能之研究。東台灣特殊
教育學報,4,53-76。
莊勝發(2006)。家長本位語言介入方案對發展遲緩兒童與其家長溝通行為效果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仁勇(2010)。臨床語言學與神經語言學。台北,合記。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秀才(1998)。幼兒早期語言的學習。國教輔導,323,28-33。陳佳芸(2009)。情境教學法對一個自閉症兒童在喚起注意與要求訊息之溝通行為
的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昱如(2005)。自然環境教學法對增進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語言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曾進興(2002)。教導重度障礙學生溝通技能。台北,心理。
曾碧玉(2010)。自然情境教學法在融合情境中對特殊需求幼兒溝通能力之學習成
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黃志雄(2002)。自然環境教學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及其相關研
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
黃志雄(2002)。情境教學對重度障礙兒童溝通能力的影響-個案研究報告。國
小特殊教育,33,65-74。
黃志雄(2010)。重度障礙班級之協同教學與資源整合-以語言治療融入班級教學活動為例。特教園丁,26(1),1-7。黃雅芳(2004)。自然環境教學法對發展遲緩幼兒功能性語言之影響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黃瑞珍、陳珮妏(2010)。回應式互動--以兒童為中心之語言療育方法。國小特殊
教育,50,21-32。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溫倫琪(2011)。應用Halliday溝通功能模式分析智能障礙兒童溝通功能學習之個
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路珈(主編)(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揚智。
甄曉蘭(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
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葉兆祺(2003)。從語言學習理論探究國小英語教學之現況。南投文教,19,85-88。劉明松(2011)。多重障礙學生溝通能力之評估與分析。台東特教,33,26-29 。
劉麗容(1994)。如何克服溝通障礙。台北遠流。
劉鳳鸞(2003)。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的實踐──以講授兒童文學課文為例。第12
卷第1期(Vol. 12 No. 1).pp. 31–44。香港中文大學教育
研究所,香港。
盧璐(2015)。正常兒童語言發展。婦幼專區。2015年6月30日取自
http://www.oocities.org/workhealth/women/women23.htm
蔡佩芬、王靖瑜、林瑋怡、楊燕如、黃志雄(2013)。自然環境教學對低口語能力
幼兒溝通表現影響之研究。兒童照顧與教育,3,41-71。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猷與教務課程領導。台北,五南。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台北,五南。
錡寶香(2002)。重度障礙兒童的溝通需求與療育。國小特殊教育, 34,13-20。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台北,心理。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台北,心理。
錡寶香總編(2009)。特殊需求兒童的語言學習問題與語言教學。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台北。
鍾玉梅(1989)。智能不足兒童之語言異常與治療。聽語會刊,6,54-57。鍾鳳嬌(1999)。幼兒社會化歷程中社會能力之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集刊:
人文與社會科學,9(3),398-422。
蘇盈宇(2003)。自然環境教學~促進特殊兒童功能性溝通的教學方法。屏師特殊教
育,5,34-42。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2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927629/
貳、英文部分
Charlop, M. H.&Trasowech,J.E.(1991).Increasing autustic children’s daily
spontaneous speech.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4(4), 747-761.
Chomsky, N. (2000).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ancock,T.B.&Kaiser,A. P. (2006).Enhanced Milieu Teaching.Treatment of
Language Disorders in Children.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Inc.
Kaiser, A. P. (1993).Functional language. In M. E. Snell (Ed.),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severe disabilities (4th ed.)(pp. 347-379). New York, NY: Macmillan.
Kaiser, A. P.&Robertsa, M Y.(2013).Parent-Implemented Enhanced Milieu
Teaching with Preschool ChildrenWho Hav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56,295–309.
McCathren, R. B.(2000).Teacher-implemented p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Focus on Autism &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5(1) 21-29.
Rowland, C.& Schweigert, P. (1993).Analyzing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o
increase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8(3), 161-176.
Reichle, J., & Sigafoos, J. (1991).Establishing spontaneity and generalization.In J.
Reichle, J. York, & J. Sigafoos (Eds.), Implementing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learner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pp.157-171).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