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Eysenck, M. W., &; Keane, M. T. (2003)。認知心理學(李素卿,
譯)。臺北市:五南。
王毓雅(2002)。如何進行幼兒音樂教學-由幼兒音樂概念發展觀之。國教
之聲,34(2)。
王翠杏(2006)。硬筆字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硬筆字與注意力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
所,高雄市。
台灣太鼓協會(2007)。日本太鼓教本。台北市:作者。
石恆星(2002)。身體活動對學前兒童認知與情緒發展之腦波心生理學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
市。
吳美玲(2001)。兒歌在幼兒音樂課中的觀察分析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吳鷰儀(2009)。從環境劇場探傳統文史思維──以《卦》為例。止善 ,7,53–70。
呂鈺秀(2002)。及早發現孩子的音樂才能。學前教育,25(90),8-9。
呂錦珍(2009)。敲鑼打鼓治百病。健康雜誌,150-151。
宋維村、侯育銘(1997)。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市:正中。
李咏吟、林瑞欽(1991)。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台北市:心理。
林芸伊(2009)。日本太鼓文化的傳統與革新~從「佐渡國‧鬼太鼓座」談
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日文研究所,臺北市。
林崇德、游恆山、高月梅、張泓(1997)。幼兒注意力發展。載於幼兒心
理學,101-121。臺北:五南出版。
林淑夏(2010)。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
東縣。
林裕強、李加耀(2011)。鼓動身心─太鼓技藝的身體經驗與意涵之初探。
國北教大體育,5,P113 - 118。
洪啟嵩(1998)。輕鬆與靜坐。台北:阿含文化。
胡月娟(1994)。實用人類發展學。臺北:華杏。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 ,146,3-11。胡錦蕉(1995)。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
焦慮反應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
所,臺北市。
唐季渟(2010)。日本和太鼓在台灣的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臺北市。
桂冠編譯室,譯,(1999)。幼教課程-當代研究的回顧。台北:桂冠。
高麗芷(2002)。正確認識胎教音樂。學前教育,25(9),16-19。
國島典子(2008)。障害をもっ子と太鼓にチャレンジ。株式會社かもがわ:京
都市。
張宏亮(1997)。集中注意力的外在因素策略。中華體育季刊,11(2),22-28。
張初穗(1999)。音樂治療之輔助性運用於臨床醫療。長庚護理,10(3),53-54。
張春興(1989、1990)。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秋禹(2005)。和太鼓教育課程對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一技術學
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
班,彰化縣。
張蕙慧(1995)。兒童音樂教育與心理學關係析論。新竹師院報,8,137-
164。
張嚶嚶,譯(1998)。音樂與心靈。台北:知英。
桶谷弘美、吉良武志、雄谷新次郎、齊藤正義、杉江正美、高橋悅枝
(1997)。音樂表現理論際。東京:音樂之友社。
莊佩旻(2007)。奧福音樂活動對幼兒注意力及腦波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高雄市。
郭方鈞(2003)。身體活動對學前兒童認知表現的影響之事件關聯電位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
市。
陳心儀(2012)。鼓之撼動~太鼓隊學生流暢經驗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陳君如(2002)。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彥妤(2006)。硬筆字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硬筆字與注意力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
學,高雄市。
陳益特(2011)。日本太鼓在現代打擊樂作品運用與探討以“木琴靈歌”為
舉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藝術大學管絃與擊樂研究所擊樂組,
臺北市。
陳雅蕙(2012)。認真休閒之研究-以和太鼓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幗眉(1995)。幼兒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麗娟(2008)。營養教育介入對小二學童飲料攝取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相
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高雄市。
黃秀瑄、林瑞欽(1991)。認知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英哲 (2007)。氣功運動對生理及心理影響之探討: 腦波與心理量表之
印證。運動教練科學,8,103-122。
黃榮真(1994)。國小啟智班學童音樂治療研究。特教園丁,10(1),25-28。
黃麗卿(1998)。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台北:心理。
楊文麗、葉靜月(2003)。兒童注意力訓練手冊。台北市: 張老師.(Lauth, GW,&; Schlottke, P. F., 2000).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趙鋅安(2006)。鼓樂教學對低成就原住民學童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所,臺東市。
劉金花(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潘震澤譯(1999)。人體生理學(上)。臺北:合記圖書。
蔡瓊儀(2008)。靜坐對注意力、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認知的自我監控,372-379。
台北:桂冠。
鄭財富、林耀豐(2008)。注意力對運動技能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
刊,22(4),69-78。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鍾淑慧(2005)。幼兒音樂性向與音樂表現能力發展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臺中市。
鍾聖校(1997)。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豐東洋、洪聰敏、黃英哲(2004)。氣功對放鬆及情緒影響之腦波研究。
台灣運動心理學報,5,19-42 頁。
羅世榮(2003)。音樂教育與兒童發展。九十二年度教育論壇中區座談會
(五),台中師範學院。
關尚勇、林吉和。(2002)。破解腦電波-EEG教材。臺北:藝軒。
蘇郁惠(1995)。兒童音樂性向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蘇瑋婷(2011)。探討不同練習型態運用《太鼓之達人Wii》對國小高年級
兒童節奏表現與節奏創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學系音樂科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蘇慧文(1997)。兒童發展與兒童音樂教育-從皮亞傑的階段理論看兒童音
樂教學的實施。高市文教。
蘇麗娟(1996)。兒童讀經之推行與研究。國教輔導,35(5),27-31。釋聖嚴(1993)。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台北:東初出版社。
二、西文部分
Andress, B. (1998). Music for young children.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a.
Balaban, M. T., Anderson, L. M., &; Wisniewski, A. B. (1998). Lateral asymmetries in infant melody percep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pp. 39-48.
Boxhill, E. H. (1985). Music therapy for the develop mentally disabled.Rockville,MD: Aspen Systems Corp.
Broadbent.(1957)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vowelse J. Acousta Soc. Amt, 29.
Campbell, D. &; Brewer, C.(1991) Rhythms of learning. Tucson,Arizona: Zephyr Press.
Deutsch, K. W., &; Deutsch, K. W. (1963).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 ix).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Dowling, W.J.(1988). Tonal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early of music, In J.A.Sloboda (ed.), Generative Processesin Music, pp. 113-128.Oxford: Clarendon Press.
Gardner, H. (1982). Art, mind and Brain. New York: Basic Books.
Hanser, S. B. (1999). The new music therapist’s handbook. (2nd ed.).Boston: Berklee Press.
Johnston, W. A., &; Heinz, S. P. (1978). Flexibility and capacity demands of att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07(4), 420.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3). On the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0(4), 237.Lee L.Y.& Miller J. M. (2003). Music education,culture,and the develolment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preschool children:a handbook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 New York: Corporation for social research center.
Niedermeyer E (2005) i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basic principl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related fields, Abnormal EEG patters: epileptic and paroxysmal,eds Niedermeyer E, Lopes da Silva F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Philadelphia), pp 255–280.
Stroop, J. R. (1935).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8(6), 643. Vogel, F. (2000). The human EEG: General aspects. In Genetics and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p.7-22). Berlin: Springer.
Treisman, A. (1964). Monitoring and storage of irrelevant messages in selective attention.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3(6), 449-459.
Weiser, M. G. (1982). Group care and education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St.Louis:C. V. Mosby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