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枝燦 (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王盈惠 (2002)。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淑女 (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27期,105-124頁。王湘雲 (1980)。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社會學理論。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
(35)。
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和國科會。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 61 期)【電子郵件
清單訊息】。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61.edf
李素菁 (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李靜怡 (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江明慧 (2010)。教師負面評價、同儕關係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吳月霞 (2004)。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宜貞 (2006)。學童偏差行為輔導案例。諮商與輔導,241,59-63。吳武典 (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武典 (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25),17-26。吳武典 (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25,17-26。吳武典 (1994)。從「變」的觀點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輔導。教師天地,2-4。吳秋萍 (2009)。國中生正向情緒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晃彰 (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呂政達 (1987)。還幸福一個本來面目。載於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台北:張
老師。
何民娟 (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何宜純 (2010)。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何美瑤 (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卓心美 (2003)。智慧的河流-談西洋哲學的發展。台北市:三民。
金炫泰 (2010)。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邱富琇 (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子雯 (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生傳 (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玉慈 (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芝怡 (2004)。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怡寬 (2007)。台灣地區中學生之生活背景、生活滿意度與偏差行為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林青瑩 (1998)。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台北市。
林孟君 (2008)。祖輩親職教養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偏差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林淑芬 (2007)。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適湖 (1991)。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麗玲 (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周文賢 (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市:智勝。
周美智 (2001)。家庭因素、子女道德觀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周淑如 (2007)。家庭暴力經驗,社會支持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周業謙、周光淦(譯) (2005)。社會學辭典。David Jary and Julia Jary。台北市:貓頭
鷹。
施建彬 (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 (1997)。幸福心理學。巨流圖書公司。
范梅英 (2009)。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才美 (2010)。國中生家庭功能、幸福感與憂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侯崇文 (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問題研成果發表研討會論文集。266-291。行政院國科會、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共同主辦。
莊耀嘉 (200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一項貫時性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NSC87-2418-H-153-001-Q12。
涂秀文 (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珮旂 (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嫚淳 (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姜得勝 (2004)。偏差行為學生的辨識與輔導之研究。中等教育學報,11,1-23。高思謙 (1979)。亞理士多德之宜高邁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陳江水 (2002)。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為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佳琪 (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秀華 (2005)。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基隆地
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美怡 (2010)。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對復原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信宏(譯) (2007)。幸福的歷史。(Darrin M. McMahon)。台北市:究竟。(2005)
陳羿足、董旭英 (2002)。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
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
陳惠雯、林世華、吳麗娟 (2001)。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143-166。陳鈺萍 (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慧珍 (2004)。自我控制、家庭教養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中壢市國中生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台北市。
陳麗君 (2009)。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陳映竹(民99 年 3 月5 日)。國中生的幸與不幸 都因朋友。台北市教育e週報。
取自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100306095112Q2J
許春金 (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台北:東亞國。
許甄育 (2005)。緊張因素、負面情緒、制握信念與與男女性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許嘉家 (2004)。國中生刀槍不入、刺激尋求與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芳君 (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郭芳庭 (2010)。國中學生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郭怡玲 (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梁忠軒 (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梁琬晴 (2008)。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惠芳(民98 年6 月25 日)。友情勝道德? 好友犯錯 15%國中生包容。國語日報社網
站。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2190
張秀慧 (200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休閒意願、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明智 (2010)。國小學生學校幸福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青青國小高年級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秋桂 (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玲榕 (2008)。家庭結構、家長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研究-以新莊市某國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 (1992)。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問題:台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報,第二十五期。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菁文 (2007) 。高雄縣某國中學生休閒滿意度、情緒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琇珺 (2000)。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晶惠 (2000) 。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雲嘉國中生87-88年間固定群資料分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鴻成 (2010)。國中生線上遊戲成癮及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馮麗君 (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陽明玉 (2009)。我國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彭怡芳 (2001)。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彭駕騂 (1992)。青少年問題探究。台北:巨流圖書。
曾至謙 (2010)。國中生休閒參與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曾筱婕 (2009)。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曾嘉珍 (2011)。桃園縣新移民子女的家庭氣氛、幸福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廖經台 (2002)。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社會科學學報,1,29-41。
傅佩榮 (1993)。哲學入門。台北市:正中。
黃春太 (2009)。臺灣南部地區國中生的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郁珉 (2009)。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淑娟 (2009)。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翊嫙 (2007)。國中生憂鬱傾向與偏差行為之探討—以苗栗縣偏遠地區某國民中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黃婉芯 (2005)。國中教師之建設性思考、人際智慧與其需求困擾及快樂之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富源 (2002)。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原因與對策。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四期。黃智慧 (1991)。般若菩提心。台北:耀文書局。
黃資惠 (2001)。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黃德祥 (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市:考用。
葉士如 (2009)。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葉肅科、董旭英 (2002)。社會學概論。台北:學富文化。
葉璿雯 (2009)。家庭社經地位、學校生活適應與行為偏差對國中生幸福感知覺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齊力、董旭英編。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教育與社會叢書。
楊芳梅 (2007)。母親監控、家庭依附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宜音、張志學譯,楊中芳總校訂 (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情感篇。台
北:遠流。
楊國樞 (1978)。影響國中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載於文崇一、李亦園、楊國樞主編,社
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33-56。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十
四。
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4)。劉佳宜 (2009)。 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劉家妤 (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共親職、正向情緒及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峻誠 (2003)。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達賴 (2003)。開心:每天的幸福快樂來自心靈的開放。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廖大齊 (2003)。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標籤理論。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8%99%E7%B1%
A4%E7%90%86%E8%AB%9
弗里德里希˙尼采。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
E5%E0%EC%E9%87%87&variant=zh-tw
蔡文輝、李紹嶸 (2006)。社會學概要。台北,五南。
蔡文輝 (1985)。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佳男 (2010)。南部地區大學生正向情緒、樂觀傾向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蔡美雪 (2005)。生活壓力、制握信念、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蔡松瑜 (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鄧清如 (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鄧煌發 (2001)。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薛世杰 (2010)。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
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秀足 (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照順 (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盧名瑩 (2009)。國中生的金錢態度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世華媒體(民99年5 月19 日)。台灣‧民眾快樂評比:台北基隆最低離島人最樂活。【線
上論壇】。取自http://www.mediachinese.com/node/6948
錢玉玲 (2009)。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顏映馨 (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高橋 (1984)。社會學。台北:巨流。
謝青儒 (200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譚宇權 (1992)。老子哲學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蘇尹翎 (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之驗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蘇靜如 (2009)。國中生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羅豐良 (2001)。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鐘偉晉 (2009)。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ndrews, M., & Withey,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utledge.
Buss, D. M. (1993). Personality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aprara, G. V., Steca, P., Gerbino, M., Paciello, M., & Vecchio, G. M. (2006). Looking for adolescents’ well-being: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s of positive thinking and happiness. Epidemiologia e Psichiatria Sociale, 15, 1.
Chay, Y. W. (1993). Social suppor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well-being: A study
of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 and employe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66,285-302.
Cheng, H., & Furnham, A. (2006).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Self-Esteem and Self-Criticism as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volume 5, Number 1, 1-21.
Christopher, K. A. (2000). Determinant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Irish immigrants.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2, 123-144.
Cloward, R.A., & Lloyed, E.O. (1964). Delinquency and Opportunity. New York: Free Press.
Cohen, A. K. (1955). Delinquency Boys. Glencoe, I.L.: Free Press.
Costa, P. T., & McCrae, R.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8), 668-678.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Sandvik, E., Seidlitz, L., & Diener, M.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28,195-223.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43.
Diener, E., Oishi, S., & Lucas, R. E. (2003). Personality,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caluations of lif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4(1), 403-425.
Durkheim, E. (1895).The Rules of the Sociological Method. Solovay, Sarah A. and John H. Mueller. New York: Free Press (reprinted 1965).
Ekman, P., & Davidson, E. (1994). The nature of emo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rsity Press.
Goode, E. (1997). Deviant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amalainen, M., & Pulkkinen, L. (1996). Aggressive and non-prosocial behavior as
precursors of criminality. Studies on Crime and Crime Prevention, 4(1), 6-21.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22,392-402.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an, S. K., Dunham, R. & Zimmerman, R. (1997). Family Structure Versus Parental
Attachment in Controlling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Control
Model. Adolescence , 32(125),199-215. Retrieved June 23, 2008, from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
Jensen, G. F. (1980). Labeling and identity. Criminology, 18, 121-129.
Kitayama, S., & Markus, H. R. (2000).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ympathy: Cultural patterns of self, social relations, and well-being. In E. Diener & E. M. Sul(Eds.),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p. 113-162).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Lemert, E. (1957). 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Luo, L., Gilmour, R., Kao, S. F., Weng, T.H., Hu. C.H., H., Chern, J. G., Huang, S.W., & Shin, J.B. (2001). Two ways to achieve happiness: when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2001) 1161-1174.
Lonardo, R. A., Giordano, P. C., Longmore, M. A., & Manning, W. D. (2009). Parents,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Enmeshment in Deviant Networks and Adolescent Delinquency Involvem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VOL38, NUMBER3.
Marcus, R. F. (1999). A gender-link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34,33-46.
Marsh, P., Kathleen, McElhaney, K. B., Allen, J. P., Maryfrances, R. P., & McFarland, F. C. (2005). The Two Faces of Adolescents’ Success With Peers: Adolescent Popularity, Social Adaptation, and Deviant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May/June 2005, Volume 76, Number 3, Pages 747 – 760.
Merton, R. K.(1938). 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3 ,676.
Merton, R. K. (1951).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second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erton, R. K. (1957).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Glencoe, III: Free Press.
Miranda, D., & Claes, M. (2004).Rap music Genres and Deviant Behaviors in
French-Canad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
33(2),113-122. Retrieved June 23, 2008,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
Nagy, S., & Dunn, M., S. (1999).Alcohol Behaviors and deviant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a rural state. Journal of Alcohol and Drug Education ,44(3),1-9. Retrieved June 23, 2008,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
Noreen, E. M., Adela, Y., & Thomas, J. Y. (2005). Happiness as Related to Gender and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ts.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May 2005 vol.14 no.2.
Omodei, M.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Olson, D. H., & Gorall, D. M. (200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In F. Walsh (Ed.), Normal family processes (pp.514-548). New York: Guildford.
Sutherland, E. H., & Cressey, D. R. (1943).Criminology.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Trzesniewski, K. H., Donnellan, M. B., Moffitt, T. E., Robins, R. W., Poulton, R., & Caspi, U. (2006). Low Self-Esteem During Adolescence Predicts Poor Health, Criminal Behavior, and Limited Economic Prospects During Adultho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Vol. 42, No. 2, 381–390.
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a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 1-34.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