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4.2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3: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于忻
論文名稱:《周易》美學意識研究
指導教授:陳光憲陳光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0
中文關鍵詞:周易美學現代性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32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主要研究以《周易》做為美學思想之主軸,《周易》雖是三千年以前的古籍,但歷來註解者卻鮮少對其美學意識進行研究。本論文希望援用中西之文藝美學觀,以探究《周易》在美學上的重要性。
  在《周易》中談美的部分,其實論述的是生命與宇宙之道理。《周易》美學意識的最大特色是「天人合一」與「生生不息」,其講求「順其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易學》思維審美觀。《周易》兼容了儒道兩家的思想,成為將儒道互補的最早典籍。《周易》中並沒有系統的美學,但是卻存在於整個宇宙之間,因此《周易》美學追求的是將其美學意識和自我生命融合,由此《周易》中的美學意識更多時候是對智慧的彰顯與生命意義的覺照。
  本論文研究中,對《周易》美學意識特色提出下列幾點看法:
  一、在「陰陽」的論述上,《易》以道陰陽,陰陽之道正是《周易》的思想總綱,同時也是貫穿天、地、人的總規律。認為陰陽對待、轉化是一種普世規律,將自然界萬事萬物之生成,歸於陰陽相交的結果,《周易》陰陽思想的發揮也是《易傳》美學思想的重要內容。為中國古典美學的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而剛柔是陰陽的本質。《周易》主張純陽不陽,純陰不陰,用「潛」「伏」「隱」「藏」「含」來回答陽中潛陰,陰中伏陽,所以《周易》總體上是主張陽剛陰柔相互協調和諧才是美的。
  二、在「氣」的論述上,《周易》的「氣」具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就是「生命」,認為「氣」是宇宙自然萬物的生命本源;第二層意義為「生態」,講的是「生態哲學」,重視人和自然的和諧關係。中國文藝創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深受到中國傳統哲學「氣」論的影響,因而形成了大量關於「氣」論的文藝學說。透過「養氣」,人與自然得以融合與溝通。「氣」和「美」是難以分割的,「美」離不開「氣」。而「時」與「變」則是氣之所由表現,「氣、時、變」三者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識,是相當符合現代性意義。
  三、在「文」的論述上,《周易》中的「文」,實包含了「文飾」、「文明」二層涵意。其中所講的「天文」、「人文」,就是歸納成包含事物多樣統一規律義理的最大組合,在這一義理上,劃分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兩大類,而基礎在於人效法天地萬物而來。《周易》中將「天文」與「人文」劃分成不同領域,實具有其獨特之見解。這種區分對後世美學的發展有著鉅大的影響。
  四、在「意象」的論述上,是一個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象徵,其基本含義就是指意與象的渾融與調合,讓無形的主觀意識與有形的客觀存在結合。透過符號將人類的心智結構理性邏輯和感性經驗提出了「立象以盡意」的解決辦法。將美感經驗視為一種觀念性、意識性活動,因此審美意象不同於現實經驗;且美不離象,美不離情,美感精神即是感性精神,表現了人類美感經驗的精神特徵與內在結構。
  五、在「形神」的論述上,《周易》將「象」的符號概念擴展至「形」的具體物象上,透過對「神」的重視和詮解,提出天人相感的「神感說」,建立在萬物一體,自然神妙,互相感應的原始思維的觀念之上。中國古典創作理論的「神思說」則明顯地受到「神感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精神意蘊的擴大,以及對文藝創作中想像和靈感諸範疇的啟發等方面。
  六、在「中和」的論述上,崇尚「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特色和思想。作為美學思想而言,「中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為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第二為情與理的統一。人與自然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情與理的統一則將主體由「天」轉移至「人」。中國傳統美學以「中和」為最高審美理想,為中國美學建立基本架構,亦為後世帶來重大的影響。
  其次,《周易》中人文精神之展現,亦為影響後世的美學觀。中國的「人文化成」思想源遠流長,源自於《周易》的中國人文思想的特點與傳統。社會人生的真正希望,就在於受到人文思想普遍潤澤、薰陶滋養、繼承轉化與完善提升;以人文的精神化成天下,才是社會人生的惟一正確選擇。《周易》的人文思想不是空想的,而是和理論思維的發展聯結一起的,是一種力求符合實際的、辯證理論觀點的結晶。《周易》的人文傾向及人文意蘊則具體表現以天道自然為起點,憂患意識體現了人文關懷。後世之政治學、倫理學和教育學,莫不受其影響。人文價值概念屬於美學的一個組成因素,因此《周易》中的人文價值,是體現美學內涵的一種重要元素。
  最後,《周易》美學意識的實踐,則以「美利利天下」為準。「美利利天下」,即天地自然界凡有利於人者,皆是美之本源,由此將「美」與「人」做了一個緊密的結合。其中表示人們已懂得如何順應自然、善用自然,以創造一個適合「人」生存的環境。天地間有大美,而又有利於人的生存發展,人起而效法天地進行創造,自然就有功於自身,有功於社會。這就將「天地」與「人」做了結合,而受到天地以美利利天下的啟示,在人的表現上即為「化成天下」,其表現方式,即為「元亨利貞」,於是《周易》的美利,成為自然與社會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要素。
從「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開始,到「化成天下」,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將抽象的美感經驗與具象的功利思考並重,其原因是自人在對大自然之美的不自覺到自覺的體驗過程中,自發地進入到人文的階段。然而,這種功利思考,並不會導向純粹的功利主義,而是一種健全的思想,在於《周易》對「不言所利」持高度讚許的態度,認為有利而不言利是一種最高的品德,因此在「化成天下」時,注重的是潛移默化。目的在於讓人所生存的社會形成一種和諧。
  關於《周易》美學未來之展望,可從兩方面探討之:
  其一,可將《周易》的美學意識,做更進一步的研究,本論文目前將《周易》中重要的主體美學意識進行爬梳整理,但就此主體意識衍生出的其他文藝美學,仍有可深入研究之處。
  其二,可將《周易》內所蘊驅的美學意識,和西方的美學意識進行比較研究。《周易》美學和西方美學,可以互補互證,但不能劃上等號。
  現今研究《周易》美學者日益眾多,可見《周易》美學在近年來已受至重視,今日就《周易》美學意識研究,以期對《周易》美學進行系統的統整,並從中理解其特色與價值,希望能有助於未來《周易》美學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4
  第四節 預期研究成果 20

第二章 《周易》陰陽之美 21
  第一節 陽剛之美 23
  第二節 陰柔之美 28
  第三節 剛柔相濟 32
  第四節 小結      38

第三章 《周易》氣之美 47
  第一節 氣魂之辨 49
  第二節 與時消息 57
  第三節 變化無常 65
  第四節 小結       71

第四章 《周易》文之美 75
  第一節 文之演變 76
  第二節 天人有別 84
  第三節 天人合一 90
  第四節 小結       94

第五章 《周易》意象之美 97
  第一節 言象之別 100
  第二節 象意之間 106
  第三節 立象盡意 112
  第四節 小結       119

第六章 《周易》形神之美 121
  第一節 天象地形 123
  第二節 窮神知化 128
  第三節 神貴於形 135
  第四節 小結       142

第七章 《周易》中和之美 145
  第一節 尚中貴和 147
  第二節 《易傳》弘揚 151
  第三節 《中庸》闡發 154
  第四節 小結       160

第八章 結論 163
  第一節 《周易》美學意識之特色 164
  第二節 《周易》人文精神之展現 167
  第三節 《周易》美利利天下之實踐 172
  第四節 《周易》美學未來之展望 173

主要引用及參考書目

附錄:書影
易學專著
1. 《周易集註》,(明)來知德撰,明萬曆己亥二十七年(1599)梁山刊本。
2. 《周易述》,(清)惠棟撰,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1861)補刊本。
3. 《易纂言》,(元)吳澄 清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1873。
4. 《易學三書》,焦循撰 台北:廣文書局,1970。
5. 《周易略例》,王弼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明校刊本,1976。
6. 《周易大傳今注》,高亨撰 濟南:齊魯書社,1984。
7. 《周易繫辭傳註疏》,(明)來知德、(清)惠棟註疏 頂淵文化(初版),1999。
8. 《叩寂寞而求音:周易符號美學》,王明居撰 安徽大學出版社(第1版),1999。
9. 《巫術:周易的文化智慧》,王振復撰 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版),1999。
10. 《周易十講》,胡道靜、戚文等撰 書林(一版),1999。
11. 《周易與中國文學》,陳良運撰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第1版),1999。
12. 《易經圖書大觀》,趙中偉註譯 洪葉文化(初版),1999。
13. 《新刻官版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出版社據明書林新賢堂張閩岳刻本影印,2000。
14. 《周易異文校證》,吳新楚撰 廣東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1。
15. 《易學新析》,陳坤祥撰 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1。
16. 《易學與美學》,劉綱紀、范明華撰 大展(初版),2001。
17. 《周易與易圖》,李申撰 大展(初版),2002。
18. 《周易著述考》,黃尚信編撰 國立編譯館出版(初版),2002。
19.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一版),2003。
20. 《象數易學》,張其成撰 中國書店(第1版),2003。
21. 《周易經傳十五講》,廖名春撰 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4。
22. 《易學與人文》,羅熾、蕭漢明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4。
23. 《周易思辨哲學》,王章陵撰 頂淵(初版),2005。
24. 《易經美學十二講》,姜一涵撰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初版),2005。
25. 《細說易經》,徐芹庭撰 聖環圖書出版(修訂一版),2005。
26. 《周易經傳研究》,楊慶中撰 商務印書館(第1版),2005。
27. 《臺灣易學史》,賴貴三主編 里仁(初版),2005。
28. 《周易傳》,(宋)程頤撰 藝文出版社(初版),2006。
29. 《周易與中國古代美學》,王春才撰 民族出版社(第1版),2006。
30. 《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學智慧》,王振復撰 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6。
31. 《易學津梁》,汪致正撰 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6。
32. 《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學與中國書畫美學》,張乾元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6。
33. 《潔靜精微之玄思:周易學說啟示錄》,張善文撰 頂淵(初版),2006。
34. 《周易縱橫談》,黃慶萱撰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6。
35. 《周易美學》,劉綱紀撰 武漢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6。
36. 《易經與人生》,蔡憲昌撰 文史哲出版社(增訂再版),2006。
37. 《易、春秋與儒學思想研究論集》,孫劍秋撰 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初版),2007。
38. 《易學新論》,孫劍秋撰 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初版),2007。
39. 《先秦易學史》,高懷民撰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7。
40. 《宋元明易學史》,高懷民撰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7。
41. 《兩漢易學史》,高懷民撰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7。
42. 《漢易卦氣學研究》,梁書弦撰 齊魯書社(第1版),2007。
43. 《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黃慶萱撰 花木蘭文化(初版),2007。
44. 《天人之思:周易文化象徵》,蔣凡、李笑野撰 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7。
45. 《易學與中國傳統文藝觀》,黃黎星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46. 《易經美學》,袁光明撰,台北:金星出版社,2008年。

哲學專著
1. 《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19。
2. 《荀卿學案》,熊公哲撰 商務印書館,1922。
3. 《荀子哲學》,陳登元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28。
4. 《荀子學說研究》,楊大膺撰 台北:中華書局,1936。
5. 《墨學新論》,王寒生撰 台北:民主憲政雜誌社,1953。
6. 《荀學大略》,牟宗三撰 台北:中央文物,1953。
7. 《張子正蒙注》,(清)王夫之撰 台北:中華書局據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刊本影印本,1956。
8. 《莊子纂箋》,錢穆撰 香港:東南印務出版社,1957。
9. 《古代中國與中國文化知識份子》,胡秋原撰 香港:亞洲出版社,1958。
10. 《史記》,司馬遷撰 台北:中華書局,1959。
11. 《荀子-公元前三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李德永撰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12. 《中國思想通史》,侯外廬撰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3. 《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撰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4. 《諸子斠證》,王叔岷撰 台北:世界書局,1964。
15. 《墨學研究》,陳拱撰 台中:私立東海大學,1964。
16. 《中國古代哲學史》,胡適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
17. 《荀子與古代哲學》,韋政通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18. 《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李漢三撰 台北:鐘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67。
19. 《墨辯新注》,李漁叔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20.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撰 台北:正中書局,1968。
21.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撰 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68。
22. 《荀子集解》,王先謙撰 台北:世界書局,1969。
23. 《才性與玄理》,牟宗三撰 台北:學生書局,1970。
24. 《墨經校詮》,高晉生撰 台北:世界書局,1970。
25. 《墨子研究》,李紹崑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26. 《墨子集解》,張純一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
27. 《墨辯發微》,譚戒甫撰 台北:宏業書局,1973。
28. 《墨子今註今譯》,李漁叔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29. 《增訂墨子閒詁箋》,張純一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30. 《莊子集釋》,郭慶藩撰 台北:世界書局,1974。
31. 《荀子簡注》,章詩同撰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2. 《先秦天道思想》,黎建球撰 台北:箴言出版社,1974。
33. 《新譯四書讀本》, 三民書局印行,1974。
34. 《漢書》,王德毅、徐萃庭斷句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斷句本二十五史,1975。
35. 《墨家的哲學方法》,鐘友聯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
36. 《中國思想》(一),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77。
37. 《荀子要義》,周紹賢撰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
38. 《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林安弘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
39. 《孟子事蹟考略》,胡毓寰撰 台北:泰盛書局,1977。
40. 《墨子校注》,吳毓江撰 台北:廣文書局,1978。
41.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唐君毅撰 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78。
42. 《中西二百位哲學家》,黎建球撰 台北:東大書局,1978。
43. 《朱熹哲學》,黎建球撰 台北:智音出版社,1978。
44. 《周易正義》,(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45. 《尚書正義》,(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46. 《毛詩正義》,(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47. 《周禮注疏》,(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48. 《儀禮注疏》,(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49. 《禮記正義》,(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50. 《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51. 《春秋公羊傳注疏》,(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52. 《春秋穀梁傳注疏》,(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53. 《論語注疏》,(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54. 《孝經注疏》,(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55. 《爾雅注疏》,(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56. 《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刊本影印,1979。
57. 《中國邏輯思想史稿》,周文英撰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8. 《論荀子的哲學思想》,夏甄陶撰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59. 《墨學新探》,王冬珍撰 台北:世界書局,1980。
60.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余英時撰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61. 《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李杜撰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62. 《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池田末利撰 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社,1981。
63.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黃俊傑撰 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81。
64.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概要》,劉建國撰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65. 《先秦諸子叢考》,金德建撰 中州書畫社,1982。
66.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撰 台北:遠流出版社,1982。
67. 《聞一多全集》,聞一多撰 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2。
68. 《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羅光撰 台北:學生書局,1982。
69. 《墨教闡微》,何之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
70. 《尚書集釋》,屈萬里註譯 台北:聯經,1983。
71. 《中國哲學辭典大全》,韋政通主編 台北:水牛出版公司,1983。
72. 《中國思想史論集》,徐復觀撰 台北:學生書局,1983。
73. 《中國青銅時代》,張光直撰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74. 《老子達解》,嚴靈峰撰 台北:華正書局,1983。
75.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方東美撰 台北:成鈞,1984。
76. 《先秦倫理學概論》,朱伯崑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77. 《先秦邏輯思想史》,周云之、劉培育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78. 《先秦政治思想史》,劉澤華撰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79. 《孔孟荀哲學》,蔡仁厚撰 台北:學生書局,1984。
80. 《荀子學說析論》,鮑國順撰 台北:華正書局,1984。
81. 《自然與畫意》,李義弘撰 台北:雄師出版社,1985。
82. 《先秦七大哲學家》,韋政通撰 台北:水牛書出版公司,1985。
83.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撰 台北:華正書局,1985。
84. 《荀子詁譯》,楊柳橋撰 山東:齊魯書社,1985。
85. 《中國史探研》,齊思和撰 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86. 《先秦諸子繫年》,錢穆撰 台北:中華書局,1985。
87. 《莊子藝術精神析論》,顏崑陽撰 台北:華正書局,1985。
88. 《墨辯分類譯注》,譚戒甫撰 台北:崧高書社,1985。
89. 《老子新譯》,任繼愈撰 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90. 《荀子通論》,向仍旦撰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91.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曾祖蔭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92. 《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任繼愈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3. 《心學的現代詮釋》,姜允明撰 台北:東大,1988。
94. 《荀子論人研究》,翁惠美撰 台北:正中書局,1988。
95. 《荀子》,荀況著、楊倞注 四部叢刊初編之五十六: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重印,1988。
96. 《老子正詁》,高亨撰 台北:開明書店,1988。
97. 《二程學管見》,張永儁撰 台北:東大,1988。
98. 《說文解字注》,許慎注 台北:黎明文化據四部叢刊初編縮本。,1988。
99. 《淮南子孔子家語》,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100.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宋)范應元集註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101. 《新譯荀子讀本》,王忠林註譯 台北:三民書局,1989。
102.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撰 台北:學生書局,1989。
103. 《墨子:偉大的教育家》,李紹崑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104. 《孔孟荀比較研究》,趙宗正、謝祥皓、高晨陽編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
105. 《先秦經籍考》,江俠庵編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106. 《墨學十講》,李紹崑撰 台北:水牛出版公司,1990。
107. 《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張清治撰 台北:允晨文化,1990。
108. 徐復觀譯《中國人的思維方法》,中村元撰 台北:學生書局,1991。
109. 《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李新霖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110. 《老子哲學的論釋與重建》,袁保新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111. 《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張蕙慧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112. 《晏子春秋研究》,王更生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113. 《先秦哲學史論》,王德裕撰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114. 《淮南子》,李增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115. 《中國哲學史大綱》,張岱年撰 台北:藍燈文化,1992。
116. 《儒家的淑世哲學》,曾春海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17. 《中國人生哲學》,方東美撰 台北:黎明文化,1993。
118.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方東美撰 台北:黎明文化,1993。
119. 《呂氏春秋研究》,王範之撰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1993。
120. 《老莊新論》,陳鼓應撰 台北:五南,1993。
121. 《老子今註今譯》,陳鼓應撰 台北:台灣商務,1993。
122. 《新編中國哲學論文集》,勞思光撰 台北:三民書局,1993。
123. 《中國古典美學的發掘與透視》,楊啟雲撰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
124. 《莊子思想之美學意識》,董小蕙撰 台北:學生書局,1993。
125. 《晏子春秋今註今譯》,王更生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
126. 《當代心情文學面面觀》,姜允明撰 台北:明文出版社,1994。
127. 《春秋三傳綜合研究》,浦衛中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128. 《四書讀本》,(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 台北:啟明書局,1995。
129. 《新譯國語讀本》,易中天註譯 台北:三民書局,1995。
130. 《易傳與道家思想》,陳鼓應撰 台北:台灣商務,1995。
131. 《先秦散文藝術新探》,譚家建撰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132. 《先秦審美觀念研究》,彭亞非撰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133. 《道德經》,王弼注、紀昀校訂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134. 《中國哲學的特質》,牟宗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5. 《言意與形神-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袁行霈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36. 《老子哲學》,張起鈞撰 台北:正中書局,1997。
137. 《新譯淮南子》(上)(下),熊禮匯撰 台北:三民書局,1997。
138. 《老子》,劉笑敢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139. 《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詮釋》,劉笑敢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140. 《美學理論》,王柯平 譯、阿多諾(adrno)撰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41. 《老莊哲學現代析論》,吳汝均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142. 《尼采美學史教程》,周國平譯 台北:萬象出版社,1998。
143. 《新譯晏子春秋》,陶梅生撰 台北:三民書局,1998。
144. 《新譯莊子讀本》,黃錦鋐主編 台北:三民書局,1998。
145.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丁原植撰 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
146. 《廿一世紀的儒道》,王邦雄撰 台北:立緒文化,1999。
147. 《老子道德經注》,王弼撰 台北:世界書局,1999。
148. 《莊子哲學》,陳鼓應撰 台北:台灣商務,1999。
149. 《老子哲學新論》,劉福增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150. 《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丁四新撰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151. 《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王才勇撰 台北:書林,2000。
152. 《尚書今註今譯》,屈萬里註譯 台北:台灣商務,2000。
153. 《莊子今註今釋》(修訂本),陳鼓應撰 台北:台灣商務,2000。
154. 《尚書通論》,陳夢家撰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55. 《淮南子》(上)(下),劉安撰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
156. 《中國原創性美學》,諸葛志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57. 《銀雀山竹簡晏子春秋校譯》,駢宇騫撰 台北:萬卷樓,2000。
158. 《新編晏子春秋─新編諸子叢書》,晏嬰撰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159. 《朱熹哲學論叢》,曾春海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160. 《中國哲學史-先秦卷》,歐崇敬撰 台北:洪葉,2001。
161. 《朱子語類》,(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2. 《尚書正義(周書)》,孔安國傳、李學勤主編 台北:台灣古籍,2002。
163. 《律呂臆說》,徐養沅撰 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2。
164. 《諸子考釋》,梁啟超撰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165. 《墨子學案》,梁啟超撰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166. 《管子四篇詮釋》,陳鼓應撰 台北:三民書局,2003。
167. 《道家學建構》,陳鼓應撰 台北:台灣商務,2003。
168. 《易經哲學原理》,曾春海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169. 《文子校釋》,(戰國)文子著、李定生、徐慧君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70. 《墨經校釋》,梁啟超撰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171. 《新譯尚書讀本》,郭建勳撰 台北:三民書局,2005。

美學專著
1. 《中國文人畫之研究》,陳衡恪輯 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1928。
2. 《美學原理》,Benedotto Croce原撰 台北:正中書局,1954。
3.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撰 台北:學生書局,1966。
4. 《美學原論》,柯羅齊(Benedetto Croce)撰 台北:臺灣商務,1967。
5. 《現代美學》,劉文潭撰 台北:臺灣商務,1967。
6. 《美學範疇論》,彭修銀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71。
7. 《中國人性論史》,徐復觀撰 台中:私立東海大學,1974。
8. 《美的範疇論》,姚一葦撰 台北:開明書店,1975。
9. 《先秦諸子美學思想述評》,施東昌撰 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 《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劉文潭撰 台北:環宇,1979。
11. 《西洋藝術史》,H.W. Janson著、曾堉、王寶蓮譯 台北:幼獅書局,1980。
12. 《藝術史與藝術批評》,郭繼生撰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0。
13. 《中國古代樂論選輯》,文化部藝術研究所編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14. 《校注人間詞話》,王國維撰 台北:開明書店,1981。
15. 《美學概論》,王朝聞撰 台北:谷風出版社,1981。
16. 《藝概》,劉熙載撰 台北:開明書店,1981。
17. 《形上美學導言: 一種對於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性的反省》,史作檉撰 台北:書鄉文化:,1982。
18. 《論美與美感》,朱光潛撰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19. 《中西美學及藝術評論》,劉文潭撰 台北:中央文物,1983。
20. 《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的歷史》,(意)貝尼戴托.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1. 《文心雕龍讀本》,劉勰著、王更生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22. 《美學與藝術》,陳從周等撰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
23. 《美的分析》,Willian Hogarth著、楊成寅譯 台北:丹青出版社,1986。
24. 《中國美學史》,李澤厚、劉綱紀主編 台北:里仁,1986。
25. 《美的歷程》,李澤厚撰 台北:蒲公英出版,1986。
26. 《判斷力批判》,康德(Immanuel Kant)著、宗白華譯 台北:滄浪,1986。
27. 《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撰 台北:蒼浪出版社,1986。
28. 《西方美學導論》,劉昌元撰 台北:聯經,1986。
29. 《藝術哲學》,劉綱紀撰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30.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德)H. R. 姚斯(Hans Robert Jauss)、 (美)R. C. 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 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1. 《美學與哲學》,Mikel Dufrenne著、孫非譯 台北:五洲出版社,1987。
32. 《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Wladysta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 台北:丹青圖書,1987。
33. 《存在主義美學》,今道友信等撰 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4. 《西方學者眼中的西方現代美學》,王魯湘等編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5. 《美學再出發》,朱光潛撰 台北:東美,1987。
36.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撰 台北:谷風,1987。
37. 《中國現代美學叢編: 1919-1949》,胡經之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8. 《叔本華的美學原理》,莫詒謀撰 台北:水牛,1987。
39. 《中國美學的開展 》,葉朗撰 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
40.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蔣孔陽主編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41. 《德國古典美學》,蔣孔陽撰 台北:谷風,1987。
42. 《藝術哲學新論》,(美)C.J. 杜卡斯(C. J. Ducasse )撰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43. 《藝術與精神分析》,(英)彼.得.福勒(Prter Fowler)撰 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
44. 《文藝心理學》,朱光潛撰 台北:丹青圖書,1988。
45. 《談美》,朱光潛撰 台南:大夏出版社,1988。
46. 《中國美學史論集 (上) (下) 》,林同華撰 台北:丹青圖書,1988。
47. 《藝術社會學》,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編譯 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
48. 《十八-十九世紀德國美學論稿》,張凌、張鍾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49. 《接受美學》,朱立元撰 台北:商鼎,1989。
50. 《新美學》,蔡儀撰 上海:上海書店,1989。
51. 《藝術與精神分析 : 論弗洛伊德的美學》,(美)傑克.斯佩克特(Jack Packett)撰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52. 《音樂社會學》,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53. 《東方藝術美學》,牛枝慧編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
54. 《藝術心理學新論》,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譯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55. 《美的尋覓》,王延才撰 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56. 《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Susanne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 台北:商鼎,1991。
57. 《懷疑論美學》,(德)赫伯特.曼紐什(Mainusch Herbert)著、古城里譯 台北:商鼎文化,1992。
58. 《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成復旺撰 台北:萬象出版,1992。
59. 《莊子的美學與文學》,朱榮智撰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60. 《心學與美學》,趙士林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1. 《藝術自然與人文》,文潔華撰 台北:允晨文化,1993。
62. 《藝術的本質》,史作檉撰 台北:仰哲,1993。
63. 《形上美學要義》,史作檉撰 台北:書鄉文化,1993。
64. 《美學散步》,宗白華撰 台北:洪範,1993。
65. 《中國現代美學思想史綱》,陳偉撰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6. 《現代心理美學》,童慶炳主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67. 《現代美學體系》,葉朗撰 台北:書林,1993。
68. 《中國美學精神》,潘知常撰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69. 《接受美學理論》,R. C. 赫魯伯(Robert C. Holub) 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70. 《宗白華全集》,宗白華著、林同華編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71. 《禪與藝術》,張育英撰 台北:楊智文化,1994。
72. 《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張國慶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73. 《藝術學概論》,彭吉象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4. 《中國自然美學思想探源》,魏士衡撰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4。
75. 《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朱良志撰 台北:頂淵,1995。
76. 《現代西方美學史》,朱立元主編 台北:昭明出版,1996。
77. 《華夏美學》,李澤厚撰 台北:三民書局,1996。
78. 《西方美學史教程》,李醒塵撰 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
79. 《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張皓撰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80. 《中國美學史》,葉朗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81. 《坎伯生活美學》,Diane K. Osbon 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
82. 《論西方美學與藝術》,汝信撰 台北:明文書局,1997。
83. 《20世紀西方美學》,周憲撰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感性美學》,傅謹撰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84. 《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樊美筠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85. 《現代藝術哲學》,H.G.布洛克(H.G. Brokmeier)著、滕守堯譯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6. 《藝術的魅力重生》,Suzi Gablik著、王雅各譯 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87. 《尼采美學文選》,尼采(F. W. Nietzsche) 台北:書鄉文化,1998。
88. 《否定主義美學》,吳炫撰 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89. 《美學與藝術教育》,帕森斯(Michael J. Parsons)、布洛克(H. Gene Blocker)撰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0. 《藝術的精神性》,康丁斯基(Kandinsky)著、吳瑪琍 譯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91. 《藝術與藝術家論》,康丁斯基(Kandinsky)著、吳瑪琍 譯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92.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張法撰 台北:淑馨,1998。
93. 《反美學 : 後現代文化論集》,賀爾. 福斯特(Hal Foster)撰 台北:立緒文化,1998。
94. 《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趙憲章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5. 《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劉道廣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6. 《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蔣勳撰 台北:雄獅美術,1998。
97. 《中國藝術通史》,王琪森撰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9。
98. 《造型藝術美學導論》,章利國撰 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
99. 《蔣孔陽全集》,黃書權等編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00. 《否定的美學 : 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楊小濱撰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101. 《感性學發微 : 美學與醜學的合題》,欒棟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102. 《現代審美哲學 : 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王才勇撰 台北:書林,2000。
103. 《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朱光潛撰 台北:漢藝色研,2000。
104. 《美學理論》,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撰 台北:美學書房出版社,2000。
105. 《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唐曉蘭撰 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106. 《中國美學史》,張法撰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7. 《實證美學》,黃光男撰 台北:天培文化,2000。
108. 《中國古典美學史》,陳望衡撰 台北:華正書局,2001。
109. 《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朱立元主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0. 《西方美學名著提要》,朱立元主編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11.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撰 台北:天工,2001。
112. 《消失的美學》,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撰 台北:揚智文化,2001。
113. 《感應美學》,郁沅、倪進撰 台北: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114. 《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陳炎主編 濟南:山東畫報,2001。
115. 《20世紀中國美學本體論問題》,陳望衡撰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116. 《朱光潛後期美學思想述論》,蒯大申撰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
117. 《美學概論》,周來祥、周紀文撰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118. 《中西音樂美學的對話》,黃淑基撰 台北:洪葉文化,2002。
119. 《新藝術哲學》,錢來忠等編 北京:現代藝術雜誌社,2002。
120. 《音樂教育的哲學》,Bennett Reimer著、熊蕾譯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121. 《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賴賢宗撰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122. 《阿多諾美學論 : 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陳瑞文撰 台北:左岸文化,2004。
123. 《新編西方美學史》,章啟群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2004。
124. 《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鄒其昌撰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25. 《美學新鑰》,劉文潭撰 台北:臺灣商務,2004。
126. 《中國美學思想史》,敏澤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27. 《中國繪畫史》,(日本)內藤湖南著、欒殿武譯 北京:中華書局,2008。
128. 《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謝冬冰撰 台北:學林出版社,2008。

其他
1. 《國語》,(吳)韋昭注、(清)黃丕烈札記、(清)汪遠孫考異 上海:上海中華書局排印四部備要本,1936。
2. 《唐書》,(宋)歐陽修、宋祁等撰 上海:上海中華書局排印四部備要本,1937。
3. 《惜抱軒文集》,(清)姚鼐撰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據四部叢刊影印,1996。
4. 《世說新語》,宋.劉義慶原著、張維修編註 台南:大夏出版社,1999。

學位論文
1. 《易經之人生哲學研究》,羅光指導,朴正根著,博士學位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75 學年度。
2. 《易經之天人關係研究》,高懷民指導,金學權著,博士學位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78 學年度。
3. 《周易象數美學思想研究》,陳望衡指導,陳碧著,博士學位論文,武漢大學,2006 年。
4. 《周易之文學觀》,胡自逢指導,游忠誠著,碩士學位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1 學年度。
5. 《中庸的易經思想》,高懷民指導,金周昌著,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71 學年度。
6. 《周易人文精神》,曾春海指導,劉慧珍著,碩士學位論文,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7 學年度。
7. 《周易美學觀探微》,黃慶萱指導,戴妙全著,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87 學年度。
8. 《馬王堆帛書易之義校釋與思想研究》,黃慶萱指導,廖伯娥著,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88 學年度。
9. 《周易白賁美學思想研究》,李天道指導,劉立策著,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師範大學,2002 年。

期刊論文
1. 「《易傳》:中國傳統美學的基石」,趙慶麟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第2期,1994年,頁122-129。
2. 「《易經》中的詩化世界」,田忠輝 農墾師專學報,1994年第2期,1994年,頁22-26。
3. 「《易經》與審美之維」,陸海明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第1期,1994年,頁123-132。
4. 「先秦「象」論與中國古典美學」,毛宣國 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4期,1995年,頁76-82。
5. 「《易經》天人觀簡論」,宿巋嵐 職大學刊,1995年第2期,1995年,頁71-73。
6. 「《易經》中的哲學與儒家的改造」,楊向奎 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2月,頁31-42。
7. 「試論《周易》的文學價值」,張德鴻 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3期,1995年6月,頁17-23。
8. 「《周易》卦辭「元亨利貞」解讀研究」,辛介夫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1998年12月,頁91-92。
9. 「易傳美學思想論」,朱敬武 大漢學報,2000年11月,頁209-223。
10. 「元、亨、利、貞的文化意蘊初探」,程建功 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第19卷第6期,2000年12月,頁49-51。
11. 「美學研究的方法學問題」,劉千美 哲學與文化,2000年2月,頁75-83。
12. 「周易美學觀探微」,戴妙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2000年6月,頁1-177。
13. 「「意境」與「美的理念」-中西美學理論本的比較研究」,楊東籬 古今藝文,2000年8月,頁4-17。
14. 「莊子生命美學思想初探」,柳秀英 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4月,頁82-93。
15. 「從詮釋學到中國繪畫的意境美學」,賴賢宗 東吳哲學學報,2001年4月,頁207-240。
16.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生態意識」」,樊美筠 哲學與文化,2001年9月,頁787-799+869-870。
17. 「中國藝術美學精神論略」,易存國 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9月,頁42-54。
18. 「在胡應麟「詩藪」美學體系中的興象、風神與格調之關係」,元鍾禮 人文中國學報,2001年9月,頁235-273。
19. 「《周易》的陰陽和詣思維」,劉玉平 濟南大學學報,第12卷第3期,2002年,頁5-10。
20. 「《周易.易傳》中的治國理論與德治思想」,陳德述 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3月,頁119-123。
21. 「易學中的元亨利貞說」,鄭萬耕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2004年,頁44-50。
22. 「《周易》:《文心雕龍》的思想之本」,戚良德 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2004年,頁25-30。
23. 「《周易》與時俱進思想初探」,潘殊閑、戴麗紅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2004年,頁62-65。
24. 「從「神感說」探討古代文論的「神思說」」,袁濟喜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2005年,頁50-56。
25. 「《文心雕龍》與漢代易學」,朱清 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62-66。
26. 「神散形眾-散文創作的新動向」,張宏芳 語文學刊,2006年第12期,2006年,頁24-25。
27. 「言不盡意:中國古典美學特徵」,于立勇、甄業萍 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2006年,頁84-90。
28. 「形神關係與文藝審美」,周逸樹 宜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8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119-121。
29. 「形與神的關係探微」,婁明 青海範範大學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6年11月,頁40-44。
30. 「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賴錫三 臺大中文學報,2006年12月,頁283-332。
31. 「「以形寫神」說與「天人合一觀」」,顏研生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8卷第2期,2006年2月,頁51-53。
32. 「《文賦》中的「言盡意」論思想探微」,劉曉萍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6年2月,頁39-42。
33. 「《周易》美學三題」,陳九彬 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7期,2006年7月,頁87-96。
34. 「「氣」在魏晉玄學與美學中的理論蘊義」,曾春海 哲學與文化,2006年8月,頁67-81。
35. 「神理範疇的審美現象學觀照」,王新勇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7年,頁93-98。
36. 「言與意-中國詩學的語言功能論」,陳伯海 文學遺產,2007年第1期,2007年,頁4-15。
37. 「由「言不盡意」與「得意忘言」談莊子的語言美學思想」,苗順利 和田師師專科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7年,頁123-124。
38. 「論尼采的藝術形上學」,陳奇佳 江海學刊,2007年2月,頁205-209。
39. 「淺論「言意之辨」對東晉玄言詩形成之影響」,胡懌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7年2月,頁28-29。
40. 「王國維「書法為低度的美術」一說評議」,劉鑒毅 中華書道,2007年2月,頁5-23。
41. 「「象外之象」之「意境美學」」,謝明憲 稻江學報,2007年4月,頁155-167。
42. 「《周易》中的文學因子」,趙鴻飛、劉勝江 上海商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2007年6月,頁38-41。
43. 「席勒美學與王國維的詩論」,鄭芳雄 臺德學刊,2007年6月,頁5-32。
44. 「師法自然-生活中的構成美」,黃菁 法制與社會,2007年7月,頁787。
45. 「《詩經》興義的美學意涵」,張鴻愷 國文天地,2007年8月,頁47-53。
46. 「《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探-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研」,翁文嫻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7年9月,頁121-148。
47.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徵」在先驗體系中的構架性意義」,勞承萬 學術研究,2008年第7期,2008年,頁129-139。
48. 「康德先驗哲學中的時間與「我思」問題」,謝亞洲 世界哲學,2008年第5期,2008年,頁104-107。
49. 「超越形式邏輯的內涵邏輯~康德與黑格爾的辯證法~」,田忠鋒 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5期,2008年,頁244-246。
50. 「康德美學思想中的趣味理論」,田春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藝術百家,2008年第4期,2008年,頁47-50。
51. 「從康德的「二律背反」看審美趣味的培養」,王彩鳳、陳波 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年第5期,2008年,頁136-138。
52. 「淺析席勒的主要美學思想」,王磊 銅陵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2008年,頁88-89。
53. 「由道德視野出發:王弼康德思想比較」,寧新昌 倫理學研究,2008年第5期,2008年,頁92-100。
54. 「對康德「物自體」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鄒建華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0期,2008年,頁7-8。
55. 「論易的精神」,陳戈寒、梅珍生 長江論壇,2008年第2期,2008年,頁73-88。
56. 「《周易》中的美學元素」,張毅、龔小凡 藝術與設計,2008年,頁206-208。
57. 「道與天地人三才的融貫意義」,黃培鈺 興國學報,2008年1月,頁254-272。
58. 「道德實踐需要信仰的精神支撑~康德道德信仰觀對我們的啟示~」,黃瑞英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8年3月,頁8-12。
59. 「《周易》生生創新思想探微」,劉興明 周易研究,2008年第6期,2008年6月,頁65-70。
60. 「現代西方神學美學與康德審美理論」,雷禮錫 襄樊學院學報,第29卷第7期,2008年7月,頁38-43。
61. 「從康德「自由美」與「依附美」的立論看現代音樂的美」,幸榕 昆明學院學報,2008年8月,頁118-120。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之「和諧」觀念」,尤煌傑 哲學與文化,2009年1月,頁149-16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