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3.11.12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禎玉
研究生(外文):Chen cheng yu
論文名稱:余光中與中國古典詩歌
論文名稱(外文):Yu Guangzhong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指導教授:黃維樑黃維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ONG Wai-le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0
中文關鍵詞:余光中中國古典詩歌現代詩詩歌修辭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22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 要

現代人寫現代詩,無妨於對古典詩歌的賞愛;現代詩與中國古典詩歌,容或有文言與白話的差異,本質上是相通的。余光中說:「我的漢魂唐魄長在中文的方塊之中,凡我在處,一筆在手,便是長城。」他融貫中、西詩學,涵泳於新、舊文化之間,是現代詩的「長城」。本文寫作的目的,在解析中國古典詩歌對余光中的意義,分析余光中運用中國古典詩歌的手法,以瞭解他如何「活用」古典詩歌,如何從古典走入現代。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以余光中的詩歌為主,旁採余光中相關的論述為佐證。方法是精細的文本分析,從語法、意象、節奏、章法和情思等方面,與相關的古典詩做比較,精細地解析新句與舊詩間的變換軌跡,使古典如何「活用」成現代,有更具體而客觀的證據。
歸納余光中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論述,本文發現余光中認為:靈活而有彈性的文字組合、富模稜之美(即多義性)、抒情勝敘事以及詩理與哲理畫理相通,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四大特點。余光中認為中文可以彈性地省略文法成分、字形不需隨時、物而變化、詞性可以靈活轉用,使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字組合,極靈活而富彈性;它可以機動地依詩意調整節奏點,使節奏伸縮自如; 語序又可以視需要而倒裝,使詩歌富曲折之趣。而且它一字一音的特性,使它可以寫成對聯與回文的形式,獨步全球。
此外,余光中認為中國古典詩歌已含有「現代」的創作手法。如:象徵、意象語、時空的立體感與戲劇性對照、抽象趣味、感性與知性,這些都是現代詩創作常用的手法,它們久已存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他更認為李賀是意象主義、象徵主義、唯美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驅。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本文從最基本的語法結構,分析余光中如何將中國古典詩歌,活用在他的詩中。發現余光中的活用手法:在詞句方面,或一字不改;或增刪、濃縮、替換、重組詞句;或將語意截彎取直、化隱為明。而余光中對古典詩歌意象的取用,或重現、加強;或顛倒、反用;或變換視角;或直接鋪陳;或更形象化地改寫;或推前、續後地展開聯想;或把相關的古典詩意境神仙化;甚或移花接木地把兩種意象,天衣無縫地嫁接在一起,結果都能達到化「古典」為現代的目的。其對節奏與章法的取用,或直引,或變用亦同。
本文將余光中與古典詩歌中的情思,做一比較。發現其同者,或古今接通,或古今互證;其異者,或古今對照,或予以翻案地直接挑戰。其對古代四位詩人——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的造像,大都以詩人膾炙人口的作品,來詮釋詩人,證明詩歌可以傳之久遠,詩是「不朽之盛事」。
總之,余光中學習古典,把古典納入現代人的心靈活動,絕不是對古人的摹倣、抄襲。他把古典充分地消化、變形,使之與現代融和,再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是藝術新創精神的充分表現。
余光中與中國古典詩歌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稱界定、研究觀點與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第四節、 文獻探討 9
第五節、 內容概述與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余光中與中國古典文學 15
第一節、 余光中生平 15
第二節、 余光中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接觸 21
第三節、 余光中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態度 36
第三章、余光中論中國古典詩歌 47
第一節、 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 49
第二節、 中國古典詩歌的「現代」手法 67
第四章、余光中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運用(一) 108
第一節、 題目 109
第二節、 詞與句 116
第三節、 意象與意境 137
第四節、 節奏與章法 152
第五節、 古今情思之同異 167
第五章、余光中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運用(二):為古代詩人造像 184
第一節、 屈原 185
第二節、 李白 196
第三節、 杜甫 209
第四節、 蘇軾 227
第六章、結論 233
參考書目 239
參 考 書 目
一、專書
(一)余光中作品
1.詩集(專集或選集)
余光中,《高樓對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
余光中,《五行無阻》。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第2卷】1982-1998》。臺北:洪範書店,1998。
余光中,《雙人床》。臺北:洪範書店,1996。
余光中,《安石榴》。臺北:洪範書店,1996。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臺北:洪範書店,1993。
余光中,《夢與地理》。臺北:洪範書店,1990。
余光中,《紫荊賦》。臺北:洪範書店,1986。
余光中,《隔水觀音》。臺北:洪範書店,1983。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1949-1981》。臺北:洪範書店,1981。
余光中,《與永恒拔河》。臺北:洪範書店,1979。
余光中,《天狼星》。臺北:洪範書店,1976。
余光中,《白玉苦瓜》。臺北:大地出版社,1974。
余光中,《在冷戰的年代》。臺北:藍星詩社,1969。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余光中,《敲打樂》。臺北:藍星詩社,1969。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
余光中,《天國的夜市》。臺北:三民書局,1969。
余光中,《五陵少年》。臺北:文星書店,1967。臺北:大地出版社,1981。
余光中,《蓮的聯想》。臺北:文星書店,1964。臺北:大林書店,1969;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
余光中,《萬聖節》。臺北:藍星詩社,1960。
余光中,《鐘乳石》。臺北:中外畫報社,1960。
余光中,《藍色的羽毛》。臺北:藍星詩社,1954。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臺北:野風出版社,1952。
2.散文集
余光中,《青銅一夢》。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
余光中,《日不落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余光中,《隔水呼渡》。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
余光中,《憑一張地圖》。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北:洪範書店,1987。
余光中,《焚鶴人》。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
余光中,《靑靑邊愁》。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
余光中,《焚鶴人》。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
余光中,《詩人與驢》。臺北:藍燈出版社,1971。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臺北:藍星詩社,1968。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
余光中,《逍遙遊》。臺北:文星書店,1965。臺北:大林出版社,1970。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
余光中,《左手的缪思》。臺北:文星書店,1963。臺北:大林出版社,,1970。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3.評論集
余光中,《余光中談詩歌》。江西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余光中,《藍墨水的下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余光中,《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
余光中,《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文星書店,1964。臺北:大林出版社,,1970。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二)其他專書
1.古籍
〔周〕列禦寇撰、〔後魏〕張湛注,《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
〔漢〕劉安,《淮南鴻烈集解》。臺北:商務印書館,1974。
〔魏〕《魏文武明帝詩注》。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72。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中華書局,1979。
〔宋〕朱熹,《楚辭集註》。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74。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72。
〔明〕謝榛、〔清〕王夫之著,《四溟詩話 ;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61初版,1998一刷。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清〕楊倫編輯,《杜詩鏡銓》卷十四。臺北:華正書局,1975。
〔清〕蔣寶齡,《墨林今話》。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清〕楊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
2.現代
梁笑梅,《壯麗的歌者:余光中詩藝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陳幸惠,《悅讀余光中——詩卷》(爾雅叢書之381)。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
黃維樑,《新詩的藝術》。江西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陳煒舜,《楚辭練要》。宜蘭:佛光大學,2006。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汪洪章,《文心雕龍與二十世紀西方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哈伯瑪斯、里克爾、海德格等著,洪漢鼎編譯,《詮釋學經典文選》。臺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公司,2005。
劉紹銘主編,,《寸心造化──余光中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5。
林本樁編,《福建翻譯家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郭虹,《哲學與美學的詩藝合璧——余光中散文研究》。湖南省長沙市: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
黃維樑,《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與生活》。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
王堯,《余光中:詩意盡在鄉愁中》。河南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3。
傅孟麗,《水仙情操-詩話余光中》。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2。
徐學,《火中龍吟:余光中評傳》。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傅孟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
葉振輝主訪、陳慕貞記錄,《口述歷史:讓春天從高雄出發──余光中教授專訪》。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
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
余光中、蘇其康,《結網與詩風》。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錢學武,《自足的宇宙——余光中詩題材研究》。香港:香江出版社,1998。
鍾玲主編,《與永恆對壘——余光中七十壽慶詩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陳衍,《石遺室詩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英〕托‧斯‧艾略特著,李賦寧譯,《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
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余光中作品評論集(1979-1993)》。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
〔日本〕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臺中縣大里鄉: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1993。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
武占坤編,《常用辭格通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施鐵民審訂,《英語名句賞析辭典》。臺北:牛頓出版公司,1990。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張淑瓊主編,《唐詩新賞》。臺北:地球出版社,1989。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1986。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司空圖著、陳國球導讀,《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
嚴羽著、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
黃維樑,《怎樣讀新詩》。香港:學津書店,1982。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Ⅰ:1951-1968 》。臺北:洪範書店,1981。
朱偰,《杜少陵先生評傳》。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
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
《杜甫年譜》。臺北:西南書局,1978。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1977。
陳鼓應著,《這樣的詩人余光中》。臺北:大漢出版社,1977。
《楊弦的歌》。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77。
F.H.布列莎特著,林湘譯,《文學批評與鑑賞》。臺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7。
覃子豪,《詩的表現方法》。臺中市:新企業世界出版社,1977。
姚一葦,《藝術的奧祕》。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6。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
John R. Willingham,Wilfred L.Guerin,Earle C. Lsbor,Lee Morgan編,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75。
顏元叔,《文學經驗》。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
王堯衢,《古詩詮釋》。臺北:華聯出版社,1974。
〔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73。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光出版社,1973。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唐詩三百首詳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
顏元叔,《文學的玄思》〈新批評學派的文學理論與手法〉。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
張默主編,《現代詩人書簡集》。臺中市:普天出版社,1969。
王力,《古代漢語》。臺北:中華書局,1964。
二、期刊
(一)學報
黃維樑,〈鄉土詩人余光中〉,《當代詩學》第二期,2006年9月號。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頁1-13。
郭虹,〈論文學評論的文采——以余光中為例〉,湖南《理論與創作》,2006年第5期,頁100-102。
許萍,〈論余光中鄉土詩的審美特徵〉,《南平師專學報》,2006年1月,第25卷1期,頁66-68。
陳祖君,〈以文為詩:余光中詩歌的得與失〉《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月第26卷第6期,頁109-114。
徐學,〈余光中「適度散文化」的詩歌理論與實踐〉《廈門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總第171期),頁84-90。
畢玲薔,〈文學語言的「反語法」特徵〉《漢字文化》2005年第1期,頁50-52。
李愛娟,〈一首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讀余光中先生〈鄉愁〉〉《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42-45。
趙小琪,〈余光中現代詩的中西視野融合〉《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頁145-151。
呂若涵,〈兩大傳統壓力下的余光中散文〉,《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第26卷,頁539-560。
黃維樑,〈向山水和聖人致敬——余光中〈山東甘旅〉析評〉,《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第16卷(總第68期),頁21-24。
羅昌智,〈試論余光中詩歌的文化品格〉,《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總24卷第3期,頁323-326。
蔡菁,〈萬般妙意,歸于趣象——余光中詩歌意象世界初探〉《臺灣研究集刊》,2003年第1期(總第79期),頁93-100。
曾小月,〈余光中詩歌古典意象論〉湖南《理論與創作》,2003。頁57-59、63。
黃曼君、黃永林主編,《火浴的鳳凰 恆在的繆斯——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曹存有,〈余光中詩歌的語言技巧〉《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年第10卷第7、8期,頁59-61。
徐學,〈古詩傳統的現代轉化——余光中與李賀〉,《臺灣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總第76期),頁72-78。
龍協濤,〈余光中作品鄉國情的文化讀解〉,《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2002年3月,頁62-68。
陳才俊,〈余光中語言研究初探〉《學術研究》,2002年8期,頁138-141。
呂進、劉靜,〈余光中的詩體美學〉,《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1年4月,頁152-158。
江少川,〈鄉愁母題、詩美建構及超越——論余光中詩歌的「中國情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01年3月,頁87-93。
戴建業,〈從「中國詩的現代化」到「現代詩的中國化」——余光中對中國現代詩的理論構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01年3月。頁101-105。
黃曼君,〈余光中現代詩學品格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01年3月,頁81-86、118。
黃永林,〈在現代與傳統之間——論余光中詩歌創作的特色〉《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年3月第40卷第2期。頁94-100。
徐光萍,〈論余光中詩歌的中國情結〉,《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79-82、95。
張景蘭,〈論余光中詩歌的祖國情結〉,《淮海工學院學報》,第9卷 專輯,2000年12月,頁20-22。
黃維樑,〈余群、余派、沙田幫……——沙田文學略說〉《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總51期(2001年第1期)。頁88-91。
陸耀東,〈余光中:將在新詩史上長存的詩人〉,《湖南社會科學》,2001年1期。
梁敏兒,〈懷鄉詩的完成:余光中的詩與香港〉《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黃維樑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頁200-215。
蔣玉斌,〈余光中詩歌創作技巧的傳統因子分析〉,《涪陵師專學報》,第15卷第4期,1999年10月,頁22-27。
董錦燕,〈余光中詩裏的蓮花象徵〉《修辭論叢》第二輯(第二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9,頁87-105。
黃維樑,〈為李白、杜甫造像——論余光中與唐詩〉臺南《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11月。頁353-377。
黃維樑,〈璀璨的五采筆——余光中作品概說〉台北《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1998年10月號。頁191-200。(又載於《北京大學學報》第36期(總193期),1999年第3期。頁148-154。)
李少咏,〈家國念與鄉關愁——余光中、舒婷兩首短詩比較賞析〉,《周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6期,1998年12月,頁38-41。
(二)雜誌
林乃文,〈世紀詩人余光中〉《新觀念》第219期(2006年9、10月號)。臺北:新觀念雜誌社。頁8-15。(本期以余光中為封面人物)
陳淑彬,〈英雄‧倩影—余光中詩中「神」與「史」的中國符碼再現〉《藍星詩學》,2005耶誕號,頁224-242。
王基倫,〈余光中《青銅一夢》的鄉愁意義〉《文訊》2005年5月,頁35-37。
黃維樑,〈余光中詠水果詩〉《明道文藝》2005年10月號,頁111-117。
余光中,〈八閩歸人——回鄉十日記〉《傳記文學》總第164期(2004年第1期)。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頁4-7。(本期以余光中為封面人物)
黃維樑,〈和獨白的余光中對白〉《明道文藝》2004年2月號。頁144-153。
古遠清,〈余光中:台灣文壇「美麗的一景」──《藍星》人物傳之二〉《藍星詩學192003中秋號》(2003.9)。頁157-167。
傅孟麗,〈和星宿停止爭吵——七十歲的余光中〉《臺港文學選刊》總202期(2003年第9期),頁51-55。
向明,〈新詩應傳統與現代聯姻--以余光中詩法為例〉《藍星詩學》○17,2003,頁169-171。
秀實,〈把古鈔變成現款——談余光中「與李白同遊高速公路」〉《文學世紀》3:2=23,2003,頁24-25。
陳金國,〈回歸與反叛——余光中、洛夫詩歌創作的相互疏異〉《藍星詩學》,2000耶誕號,頁148-154。
魯蛟,〈甜甜的土地甜甜的詩——讀余光中的〈車過枋寮〉〉《藍星詩學》,2000中秋號,頁162-166。
黃維樑,〈青葉燦花的水仙——余光中筆下的屈原〉《聯合文學》1992年6月號。
(三)報紙
單德興,〈〈翠玉白菜的聯想〉:余光中別解〉,臺北《中央日報.中央副刊》(2005年10月13日)
黃維樑析評余光中詠水果詩,所詠水果有:甘蔗、蓮霧、檳榔、芒果,這些文章登在兩岸三地的報刊上:
〈水上蓮空中霧──余光中水果詩之一〉,香港《大公報》(2005年7月10日)
〈豐隆豔紅的外遇──余光中水果詩之二〉,香港《大公報》(2005年7月24日)
〈一枝可口的牧歌〉,廣州《羊城晚報》(2005年8月3日)。又香港《大公報》(2005年11月27日)
〈辣妹,再來一粒〉,香港《大公報》(2005年11月6日)。
黃維樑,〈余光中月光中〉,《大公報》B9文學第六三二期(2003年9月14日),(又載於《中央日報》2003年9月15日)。
三、學位論文
楊宗穎,《余光中遊記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蔡菁,《靈思遄飛妙語解頤——余光中詩美創造論》。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5。
曾香綾,《余光中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黃海晴,《余光中新古典主義詩學論》。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4。
楊娟,《論余光中散文的中國文化情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4。
錢江,《論余光中詩藝成熟的軌跡》。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
鄭劭清,《失卻與復歸:余光中三地二十年(1964-1985)》。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4。
白春超,《再生與流變——現代中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03。
陳葆玲,《余光中高雄時期現代詩創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所,碩士論文,2003。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高雄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2。
謝嘉琪,《余光中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中正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2。
張笑塹,《余光中詩論》。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2。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0。
林文婷,《評王爾德「理想丈夫」二中譯本》。輔仁大學翻譯學所,碩士論文,2000。
冷蜀懿,《余光中之「理想丈夫」》。(淡江大學西洋語文所,碩士論文,1998。
湯玉琦,《詩人的自我與外在世界─論洛夫、余光中、簡政珍 的詩語言》。清華大學文學所外文組,碩士論文,1994。
張嘉倫,《以余譯「梵谷傳」為例論白話文語法的歐化問題》。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陳玉芬,《余光中散文研究》,臺灣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秀貞,《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四、網路
1.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網址: http://libnt.npm.gov.tw/s25/index.htm)
2.唐宋詞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cls.hs.yzu.edu.tw/CSP/W_DB/index.htm)
3.網路展書讀(網址:http://cls.hs.yzu.edu.tw/)
4.當代文學史料(網址: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PAGE=home/index.htm)
5.CEPS思博網—中文電子期刊(網址: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
6.中國期刊網CJNNet(網址:http://cnki.csis.com.tw/)
7.《中國大百科智慧藏》(其網址為:http://www.google.com/search?q=cache:JosfTQ8VWSAJ:134.208.10.81/cpedia/Content.asp%3FID%3D75940+%E6%9B%B2%E6%B1%9F&hl=zh-TW&gl=tw&ct=clnk&cd=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魯蛟,〈甜甜的土地甜甜的詩——讀余光中的〈車過枋寮〉〉《藍星詩學》,2000中秋號,頁162-166。
2. 陳金國,〈回歸與反叛——余光中、洛夫詩歌創作的相互疏異〉《藍星詩學》,2000耶誕號,頁148-154。
3. 秀實,〈把古鈔變成現款——談余光中「與李白同遊高速公路」〉《文學世紀》3:2=23,2003,頁24-25。
4. 向明,〈新詩應傳統與現代聯姻--以余光中詩法為例〉《藍星詩學》○17,2003,頁169-171。
5. 古遠清,〈余光中:台灣文壇「美麗的一景」──《藍星》人物傳之二〉《藍星詩學192003中秋號》(2003.9)。頁157-167。
6. 黃維樑,〈和獨白的余光中對白〉《明道文藝》2004年2月號。頁144-153。
7. 王基倫,〈余光中《青銅一夢》的鄉愁意義〉《文訊》2005年5月,頁35-37。
8. 林乃文,〈世紀詩人余光中〉《新觀念》第219期(2006年9、10月號)。臺北:新觀念雜誌社。頁8-15。(本期以余光中為封面人物)
9. 黃維樑,〈璀璨的五采筆——余光中作品概說〉台北《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1998年10月號。頁191-200。(又載於《北京大學學報》第36期(總193期),1999年第3期。頁148-154。)
10. 黃曼君,〈余光中現代詩學品格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01年3月,頁81-86、118。
11. 黃維樑,〈鄉土詩人余光中〉,《當代詩學》第二期,2006年9月號。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頁1-13。
12. 顏元叔,《文學的玄思》〈新批評學派的文學理論與手法〉。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
13.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光出版社,1973。
14. 陳鼓應著,《這樣的詩人余光中》。臺北:大漢出版社,1977。
15.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