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應變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是災害防救過程中相當重要的機 制。民國八十六年八月的溫妮颱風,台北縣汐止鎮林肯大郡社區擋土牆崩塌, 導致兩棟五層樓公寓傾斜塌陷,造成80戶房屋全毀,20戶房屋部份傾斜塌陷, 28人罹難,50多人輕重傷的重大損失,可說是國內最大規模與最艱難的山坡地 災害救災行動。在歷時十二天(十八日至二十九日)的救災過程中,共計動員 一千多人次參與救災,期間考驗著各項緊急應變行動與資源管理運作。國內的 災害防救體系自民國八十三年八月頒佈「災害防救方案」,已建立起四級制的災 害防救體系,而林肯大郡災變的緊急應變,正好檢驗這三年多來基層防救災體 系(鄉、鎮與縣、市層級)的災害緊急應變運作成果。 在災變管理的理論中,Mcloughlin將災變管理過程分為舒緩、準備、反應 與復原四階段,而本論文主要是以林肯大郡災變為案例針對準備與反應兩階段 的過程,探討基層防救災體系緊急應變行動的實況與問題。更具體而言,乃以 現場重建的方式,進行時間性、次序性、位置性、範圍性、情況性等資料的蒐 集,並透過災變現場參與人員與受災民眾的訪談,建立出災變現場的各項緊急 應變行動過程與災變反應。 同時,將本案例與一九九五年美國聯邦大樓爆炸事件進行比較分析,透過 國外案例的研究,瞭解在災變緊急應變管理上的各種運作機制,以掌握本研究 案例緊急應變行動的內容與執行過程上的各項問題與可能的改善對策。 其後在林肯大郡災變的現場重建的案例研究中,探討基層防救災體系中緊 急應變與指揮系統上,實際運作情形與執行上的各項課題進行研究,其研究內 容重點以Mcloughlin歸納反應階段的幾項內容為主:(1)災變處理中心的運作, (2)災變管理計畫的行動化,(3)災變管理體系的活動化等幾項課題進行討論。 並以此架構分析我國基層防救災體系災變管理政策執行過程之實際情況。 由案例的分析中,本論文研究發現目前國內的基層災害防救體系緊急應變 管理上,雖已較往年有所進展,但仍存在著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例如在災害防 救業務上,臨時性兼職編制單位對於業務不熟悉、而各業務單位間橫向溝通聯 繫不足,以及對於專業救災的應變與經驗不足等情況,其中更指出公部門與民 間救災組織間存在著合作模式不明確與無法規範的情況。 最後,經由上述的分析結果,指出目前我國基層防救體系所發生的問題並 提出改進的建議,並指出日後應設立專責性災變管理組織的必要性,並從災變 資訊溝通管道的建立與強化災變管理者著手,加強災情通報系統的運作及整合 民間救災組織與社區居民力量,建構出符合不同災害類型災變緊急應變的標準 作業程序(SOP)與危機溝通計畫,以符合地方特性與需要的基層災害防救體 系與緊急應變管理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