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rams, C. (1970). 人人都要房子住. (丁寒, Trans.). 香港: 今日世界社.
Althusser, L. (1990). 列寧和哲學. (杜章智, Trans.). 台北: 遠流.
Breudel, F. (1999).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 (施康強 & 顧良, Trans.). 台北: 貓頭鷹.
Brooker, P. (1999). A Concise Glissary of Culture Theory. London: Arnold.
Carter, W. H. (2008). 馬桶如何拯救文明. (陳芝儀, Trans.). 台北: 究竟.
Choldin. (1983). 社會生活與實質環境. 台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Crary, J. (2007).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蔡佩君, Trans.). 台北: 行人.
Dean, M. (1999). Governmentality:Power and Rule in Modern Society Second Edition. London: Sage.
Duany, A., Plater-Zyberk, E., & Speck, J. (2008). 郊区国家: 蔓延的兴起与美国梦的衰落. (苏薇, 左进, 李求识, & 李凤奎, Trans.).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Foucault, M. (1997). 規訓與懲罰. (劉北成, Trans.). 台北: 桂冠.
Foucault, M., Burchell, G., Gordon, C., & Miller, P. (Eds.). (1991).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with two lectures by and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ampton. (1999). 現代建築史. (蔡毓芬, Trans.). 台北: 地景.
Giddens, A. (2002).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趙旭東 & 方文, Trans.). 台北: 左岸文化.
Goff, J. L., Veyne, P., & Furet, F. (1993). 法國當代新史學. (姚蒙 & 李幽蘭, Trans.). 台北: 遠流.
Gramsci, A. (1968). Prison Notebooks.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Harvey, D. (2005). 巴黎,現代性之都. (黃煜文, Trans.). 台北: 群學.
Harvey, D. (2010). 資本的空間: 批判地理學芻論. (王志弘 & 王玥民, Trans.). 臺北市: 群學.
Hayden, D. (1986).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dream: the future of housing, work, and family life. New York: W.W. Norton.
Heynen, H. (2012). 建築與現代性. (高政軒, Trans.). 台北: 國立台灣博物館與台灣現代建築學會.
Hobsbawn, E. (2002). 被發明的傳統. (陳思仁等, Trans.). 臺北市: 貓頭鷹出版 : 城邦文化發行.
Keeble, T., Martin, B., & Sparke, P. (Eds.). (2006). The modern period ro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hibited interior 1870 to 1950 (First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ane, B. M. (Ed.). (2006). Housing and dwelling: a reader on modern domestic architecture. New York: Routledge.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OX, UK; Cambridge, Mass., USA: Blackwell.
Lefebvre, H. (2007). 空间与政治. (李春, Trans.).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Mcloughlin, J. B. (1972). 都市及區域之系統規劃原理. (倪世槐, Trans.). 台北: 幼獅文化.
Peet, R. (2005). 現代地理思想. (王志弘, Trans.). 臺北市: 群學.
Pile, S., Brook, C., & Mooney, G. (2009). 無法統馭的城市?: 秩序/失序. (王志弘, Trans.). 臺北市: 群學.
Rapoport, A. (2007). 宅形與文化. (常青, 徐菁, & 李穎春, Trans.).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Rice, C. (2007).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ior: architecture, modernity, domestic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Rogaski, R. (2007). 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涵義. (向磊, Trans.). 南京: 江蘇人民.
Stevens, P. H. . (1962). 住宅用地密度. (公共工程局, Trans.). 台北: 公共工程局.
Tafuri, M. (2010). 建築學的理論與歷史. (鄭時齡, Trans.).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Taylor, N. (2006). 1945年後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的流變. (李白玉 & 陳貞, Trans.).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丁清彥(1976)。〈就建築論建築─評介萬大計畫國民住宅〉。《建築師》,10。
大友昌子(2007)。《帝國日本の植民地社會事業政策研究 : 臺灣‧朝鮮》。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大倉三郎(1942)。〈關於皇民奉公會中居住決議〉。《台灣建築會誌》,14(1)。
大倉三郎(1944)。〈本島的造形文化運動-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興起〉。《灣建築會誌》,16(1)。
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73)。《預製集合住宅之設計及其生產計劃之研擬》。台北: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1959)。台北:臺灣省戶口普查處。
井出季和太(1936)。《臺灣治績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內田清藏(2008)。《圖說近代日本住宅史》。東京:鹿島出版會。
內政部(1977)。《國民住宅社區規劃及住宅設計規範》。台北:台灣省建築師公會。
內政部營建署(1985)。《都市建設組都市住宅發展小組討論主題參考資料》。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公共工程局(1961)。《台北市示範住宅》。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公共工程局(1962)。《國民住宅設計圖集》。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公共工程局(1963)。《國民住宅設計圖集》。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方青儒(1970)。〈發展國民住宅為國家現代化之基本建設〉。《社會建設》,5。木村定三(1935)。〈五月中各地方面委員會狀況〉。《方面》,9。
王志弘(2004)。《文化研究講義》。未出版。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祖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王紀鯤(1978)。《都市計劃概論》。台北:東大圖書。
王紀鯤(1990)。《現代建築 : Weissenhof住宅社區》。台北:博遠。
王瑞鎰(2004)。《後鄧時期中共政治意識型態的轉變:以三個代表為例》(碩士)。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系,台北。
王德普(1990)。《台北市大街廓國民住宅外部空間型態與使用關係之研究--以大安、興安、成功國宅社區為例》(碩士)。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北。
王慧瑜(2009)。《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碩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台北。
王錦堂(1976)。《體系的設計方法初階-畫廊設計演習》。台北:遠東圖書。
包若夫(1954)。〈我看中國住宅改良問題〉。《中國一周》,239。台北市役所(1940)。《臺北市政二十年》。台北:台北市役所。
台北市社會課(1941)。《臺北市社會事業概要》。台北:台北市役所。
台北市政府(1968)。〈台北市改制一年〉。《台北畫刊》,6。
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1)。《台北市國光國宅住戶居住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1975)。《台北市萬大計畫整建住宅第一號基地興建要輯》。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1977)。《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1980)。《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1981)。《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國宅處(1978)。《台北市政府國民住宅處年報》。台北: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國民住宅及社區建設委員會(1970)。《台北市整建住宅造價及土地利用之研究》。台北:台北市國民住宅及社區建設委員會。
台灣建築會誌(1944)。〈建築工事戰時規格設定委員會報告〉。《台灣建築會誌》,16(4/5/6)。
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0)。《台灣省高雄縣五甲國民住宅社區開發計劃》。台北: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
台灣省社會處(1966)。《台灣國民住宅建設》。台北:台灣省社會處。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62)。《政府興建國民住宅調查報告. 臺北市部分》。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64)。《台灣省國民住宅》。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64)。《各縣市國民住宅聯合檢查報告》。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台灣省國民住宅建設委員會(1968)。《台北市南機場第二期國民住宅工作紀要》。台北。
台灣省國民住宅訓練班(1981)。《國民住宅設計講義》。台北:台灣省國民住宅訓練班。
台灣省國民住宅訓練班第一期(1981)。《國民住宅計畫》。台北:台灣省國民住宅訓練班。
台灣省國民住宅興建委員會(1978)。《台灣省分區集中興建國民住宅工程實錄》。台北:台灣省國民住宅興建委員會。
台灣總督府(1934)。《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表─全島篇》。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1942)。《臺灣社會事業要覽》。台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布野修司(2010)。《世界住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平井聖(1980)。《圖說日本住宅の歷史》。京都:學藝。
白石(1955)。〈勞工有其屋〉。《中國勞工》,107。
白裕彬(2003)。〈臺灣日治時期《衛生警察》相關制度的歷史起源〉。《文化研究月報》,27。
矢內原忠雄(2003)。《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海峽學術。
光藤俊夫、中山繁信(2008)。《住居的水與火:廚房、浴室、廁所的演進史》。台北:楓書房。
朱譜英(1971)。〈談住宅政策〉。《逢甲建築》,8。江哲銘、王文安(1994)。〈台灣地區集合住宅室內空氣環境使用後評估〉。《住宅學報》,2。
池田卓一(1937)。《新時代的臺灣建築》。台北:大明社。
竹中信子(2007)。《日治台灣生活史(大正篇)》。台北:時報文化。
行政院戶口調查處(1966)。《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戶口調查處。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0)。《國民住宅資料》。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71)。《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工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處委員會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8)。《社區建設及住宅設計規劃準則參考資料》。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處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80)。《國民住宅計劃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81)。《臺北都會區住宅狀況抽樣調查分析報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82)。《高雄、台南都會區住宅狀況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1984)。《國民住宅空間標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86)。《住宅及居住品質評定標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1989)。《台灣地區國民住宅建設》。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都市規劃處(1976)。《台灣地區都市居住密度現況調查分析》。台北:行政院。
西山夘三記念すまい.まちづくり文庫住宅営団研究会(2001)。《幻の住宅営団 : 戦時.戦後復興期住宅政策資料目録.解題集》。東京都:西山夘三記念すまい.まちづくり文庫住宅営団研究会。
西山夘三記念すまい.まちづくり文庫住宅営団研究会(2001)。《住宅営団 : 戦時.戦後復興期住宅政策資料》。東京:日本経済評論。
何林(1957)。〈興建國民住宅問題之商榷〉。《中國地方自治》,9(5)。余問天(1973)。〈住宅問題面面觀〉。《經濟企業》,5。吳鄭重(2010)。《廚房之舞 : 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台北:聯經。
吳讓治(1975)。《台北市國宅房屋工業化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房屋工業化研究小組。
吳讓治(1991)。《本省住宅問題及生產工業化可能性之檢討》。成功大學BIRG研究小組。
呂理維(2011)。《台北市南機場整建住宅規劃歷程與住宅平面型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系,桃園。
坂場三郎(出版年不詳)。〈高雄市における住宅調查〉。《社會事業の友》,141。
李先良(1985)。《都市與區域計畫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政隆(1976)。《居住空間基群之研究》。台北:重慶圖書。
李詩文(1980)。《由居住活動探討國民住宅居住空間》(碩士)。成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台南。
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2005)。《現代性基本讀本(上)》。河南:河南大學。
沈孟穎、傅朝卿(2015)。〈台灣「國民」住宅設計與現代住居空間再現〉。《住宅學報》,24(1)。周志龍(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式書局。
周志龍. (2003). 全球化. 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 臺北市: 詹氏.
周素卿(2000)。〈臺北市南機場貧民窟特性的形構〉。《地理學報》,28。周素卿、劉美琴(2001)。〈都市更新視域外的性別、遷移與貧民窟生活世界--以臺北市忠勤社區女性遷入者的經驗為例〉。《地理學報》,30。孟松夫人(1968)。〈第五期四年經建計劃住宅計畫研擬報告(上)〉。《都市計畫與建設》,20(1)。
孟昭瓚(1954)。〈國民建屋運動專輯發刊緣起〉。《中國一周》,239。
杵淵義房(1991)。《臺灣社會事業史(下)》。台灣:南天。
林元興(1977)。〈公教住宅問題〉。《土地改革》,27(2)。林秀澧、高名孝(2015)。《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台北:田園城市。
林芳正(1996)。《台灣現代建築論述之形構─以70年代漢寶德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系。
林思玲(2006)。《日本殖民臺灣建築氣候環境調適的經驗》(博士)。成功大學建築系,台南。
林景源(1965)。〈今後四年國民住宅建設問題之探討〉。《自由中國之工業》,24(5)。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五南。
林滿紅(2002)。《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台北:麥田。
花敬群(2001)。〈自有率、空屋數量與住宅市場調整〉。《住宅學報》,10(2)。邱清榮(1997)。《我國老年婦女自主性之初探─以臺北市居住於社區中的老年婦女為例》(碩士)。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金瑞美(1955)。〈勞工住宅在台灣〉。《中國勞工》,108。建築師(1977)。〈社區住宅專輯〉。《建築師》,4。
胡惠琴(2008)。《世界住居與居住文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若林正丈(2014)。《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唐學斌(1978)。《國民住宅問題論叢》。台北:北屋。
夏鑄九、米復國(1988)。《臺灣的住宅政策 : 「國民住宅計劃」之社會學分析》。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巿計劃室。
祝平一(2013)。《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台北:聯經。
秦孝儀(1983)。《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馬玉琦(1986)。《國民住宅居住空間應變特性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北。
馬壁(1969)。〈現代化社會建設與新社區的規劃〉。《社會建設》,1。
高雄市國民住宅處(1987)。《高雄市國民住宅彙編》。高雄:高雄市政府國民住宅處。
張天開(1972)。〈勞工新村的構想與藍圖〉。《中國勞工》,518。張天開. (1980). 勞工住宅改善問題. 中國勞工, (716).張孝評(2003)。《轉型、鞏固與深化 ── 台灣民主化的分析》。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台北。
張秀雄(1980)。《論民生主義國民住宅之建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金鶚(1990)。《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張金鶚、米復國(1983)。《台灣住宅實質環境規劃設計及評估原則》。台北:詹式書局。
張冠雄(1958)。〈國民住宅興建問題與改進意見〉。《中國地方自治》,13(7)。張偉斌(1995)。〈住宅需求與投資之探討〉。《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2(4)。張逢沛(1954)。〈論都市住宅的興建〉。《中國地方自治》,3(10)。張景森(1988)。〈戰後台灣都市研究的主流範型:一個初步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31。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
梅澤捨次郎(1943)。〈臺灣に於ける住宅營團事業〉。《臺灣建築會誌》,15(4)。
細井英夫(1937)。〈建築取締講話〉。在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台北:小川廣告。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都市規劃處(1975)。《國民住宅設計之選樣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
陳正哲(1999)。《臺灣震災重建史:日治震害下建築與都市的新生》。台北:南天。
陳正哲(2006)。〈官民合作之土地建物開發公司的產生--臺灣建設史之都市經營主體研究〉。《規劃學報》,33。陳正祥(1957)。《台北市誌》。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79號。
陳怡伶、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住宅市場:台灣國宅政策的演變〉。《地理學報》,59,105–131。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圖書。
陳國偉(1991)。《台灣的住宅建築》。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富井正憲(2001)。〈第五卷朝鮮‧台灣‧關東州住宅營團について〉。在幻の住宅営団 : 戦時.戦後復興期住宅政策資料目録.解題集。東京:日本経済評論。
彭佳慧(2007)。《戰後台灣貿易與外匯管制政策之形成》。中央大學,桃園。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北。
游勝冠(2012)。《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
華昌宜(1994)。〈台灣應有住宅政策〉。《住宅學報》,2。
辜振甫(1971)。〈住宅工業〉。《工商月刊》,19(11/12)。黃武達(1997)。《日治時代(1895~1945)臺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台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金麟(2010)。《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
黃麟翔(1981)。《奉派前往新加坡研習考察國民住宅建設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國民住宅處。
黑谷了太郎(1934)。〈解決の好機を得たる住宅問題〉。《臺灣時報》,10。
楊志宏(1996)。《日據時期台灣建築相關法令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系,桃園。
楊瑞昌(1982)。《國民住宅自行設計及委託設計之研究》。楊瑞昌自行出版。
楊裕富(1978)。《台北市新社區開發與舊市區更新之都市設計探討》。台北:明文書局。
楊裕富(1989)。《都市住宅社區開發研究》。台北:明文書局。
楊裕富(1991)。〈光復後台灣地區住宅發展與住宅論述〉。《建築學報》,5。
楊顯祥(1971)。《都市計劃》。台北:復興書局。
楊灝(1970)。〈由民生主義論國民住宅的興建〉。《政治評論》,23(12)。葉玉時(1990)。《民生主義住宅政策與臺灣地區國民住宅建設問題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葉卿秀(2003)。《日治時期日式木造住宅的構造型式初探─以臺北市為主之調查》(碩士)。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北。
董宜秋(2005)。《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台灣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台北:台灣古籍。
鄔信寶(1963)。〈都市平均地權與國民住宅〉。《土地改革》,13(11)。鈴木成文(2002)。《現代日本住居論》。台北:亞當斯數位影像。
廖未林(1952)。〈生活幸福的自由中國勞工〉。《中國勞工》,36。廖彥豪(2013)。《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廖鎮誠(2007)。《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設備發展之研究》(碩士)。中原大學建築系,桃園。
臺灣建築會誌(1930)。〈住宅感想記〉。《臺灣建築會誌》,2(3)。
臺灣建築會誌(1941)。〈住宅營團の規格定了〉。《臺灣建築會誌》,13(3)。
臺灣專賣協會(1940)。《台灣的專賣》。臺灣:臺灣專賣協會。
臺灣總督府情報課(1942)。《熱帶家屋の研究》。台北:臺灣總督府情報課。
劉士永(2001)。〈「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劉欣容(2011)。《公寓的誕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
鄭國政(1993)。《台中市大和村空間變遷之研究:從市郊地區到都市區界的轉化過程》(碩士)。東海大學建築系,台中。
蕭惠文(1986)。《北都市集合住宅空間形式轉化研究》(碩士)。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
蕭新煌(1990)。《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賴建名(1996)。《國民住宅居住單元空間平面演化之探討》(碩士)。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台北。
賴素鈴(2007)。〈吳明修 ——建築是以人為本的整合性組織體〉。《台灣建築名人錄53》,383。
戴寶村、李筱峰、張炎憲(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
薛化元(2012)。《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薛立敏(1996)。《台灣合理房價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薛立敏、林佶賢、顏志龍(2009)。〈台灣地區男性出生世代對住宅租擁選擇與住宅消費之影響-兼論住宅消費的世代公平性〉。《住宅學報》,18(2)。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
簡武雄(1964)。〈窮人的高樓國民住宅〉。《中國一周》,757。
聶志高、郭雅文(2005)。〈日治時期台北建友會「小住宅懸賞圖面集」平面規劃之研究〉。《建築學報》,53。
顏伯誡(1967)。〈十五年來的鹽工福利(下)〉。《中國勞工》,399。關華山(1994)。〈台灣老人的居住安排與住宅問題〉。《建築學報》,11。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台北:左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