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Gallahue, D. L.(1997)。(許義雄譯)。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Gagne, Yekovich &; Yekovich(2000)。(岳修平譯)。 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 基礎。臺北市:遠流。
Wikipedia(2012)。YouTube。2012年8月8日,取自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YouTube
Wikipedia(2012)。中國書法。2012年8月21日,取自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中囯书法
Wikipedia(2012)。近側發展區間。2012年10月13日,取自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近側發展區間
YouTube(2012)。YouTube影片註解。2012年12月8日,取自網址: http://www.youtube.com/t/annotations_about?gl=TW&;hl=zh-TW
王以如(2006)。同儕教導對國小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佩蓮(2002)。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9-64。王岱伊、陳彥廷(2009)。提供錨式學習與影片註記的學習系統。2009年資訊 科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王裕德、黃忠志(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以生活科技之室內設計
為例,生活科技教學,34(7),29-34。
王榮暉(2009)。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籃球運球上籃之影響~ 混合應用討論區體育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縣。王熙元(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書法教學與傳統書法教學之比較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王曉璿(2004)。「資訊科技」與「教學設計」探究。研習資訊,21(3),15-18。王麗雅、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51(1),41-49。
王麒茹(1998)。書法,不合時宜嗎?康軒教育雜誌,32,40-45。
中國文藝(2012)。書法簡史/漢代書法/漢古隸。2012年10月12日,取自:
http://www.wenyi.com/art/shufa/han/hguli.htm
方雅婷(2011)。北部七縣市高中音樂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孔令文(2003)。九年一貫課程中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與問題之調查-以臺
縣立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毛河泉(2003)。國小高年級書法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不同書體之學習為策略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江柏寬、楊亨利(2006)。電子文件註記系統之探討。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418-427,臺北市。
朱錦娥(2000)。國中學生書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益興(2001)。國小書法教學應用檔案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何昱穎、張智凱(2007)。結合字彙翻譯及即時共同註記之合作閱讀輔助系統開 發與學習歷程分析。全國計算機會議。私立亞洲大學,臺中縣。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
育,77,22-28。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 85,22-28。何榮桂、顏永進 (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初探。新世紀課程教學-- 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卿爾(2008)。字形結構為主的書法教學研究-以九成宮醴泉銘碑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宋昭賢(2010)。鷹架式線上註記輔助英文閱讀教學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吳玉華(1999)。師院書法養成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吳東碧(2001)。因應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寫字教學的策略。國教世紀,195,
39-42。
吳文中(2002)。學校如何營造電腦融入教學環境。現代教育論壇,7,388-390。
吳正己、張啟中、陳敏惠、賴皇觀(1988)。臺北市兒童資訊教育實施現況。教
育研究資訊,155-164。
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
心簡介,87(9),23-39。
吳明隆(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臺灣:松崗電腦圖書公司。
吳為聖(200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與教材設計。資訊科技融入課室教學 設計工作坊。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啟禎(1996)。國小書法教學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臺北市。
吳新欽(2003)。媽祖故事結合大學國文教學之課程設計-以ASSURE 模式為例。 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10,65-92。吳淑燕(2011)。電子教科書運用於國中英語WebQuest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漢障(2009)。數位遊戲設計教學平台之建構-註記系統輔助之實踐(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昀真(2011)。即時回饋機制融入同儕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呂敏慧(2006)。運用同儕協助教學策略於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兒童班級讀書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李平(1999)。經營多元智慧-開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臺北市:遠流。
李易倫(2009)。應用ASSURE模式到資訊實作技能教學設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秀華(2005)。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對學生書法學習態度的影響。師大學報,
50(2),69-88。
李秀華(2005)。小學書法教學多元評量的理念與實施。變與不變-國語文評量
理論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論文集,83-96。
李秀華(2008)。以後設認知觀點研發書法創意教學之理論與運用。2008第六屆 漢字書法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4)。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秀華、楊勢年(2008)。台灣書法基礎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 25,1-24。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忠憲(2008)。以網頁為基礎的串流影片註記與虛擬剪輯系統之建置(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李孟玲(2003)。書法造形之反應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李國光、李春雄、呂永和(2007)。基於知識管理之智慧型註記分享系統與學 習成效之影響。第八屆產業資訊管理學術暨新興科技實務研討會。
李郁周(1999)。百年來臺灣小學毛筆寫字教學概觀。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
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20,87-111。
李政蒲(2012)。應用IWB及TINS融入國小自然科彈性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李慧芳 (2002)。九年一貫教改中書法教育的新展望。臺灣美術,48,40-35。李堅萍(2001)。Simpson、Harrow 與 Goldberger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比 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675-710。李勝洪(2011)。現代書刻:傳統藝術語言的嶄新表達。2011《漢字藝術節》─ 兩岸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9-326。
李曉伶(2003)。澎湖縣國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教師使用意願、困
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李錦興(2007)。探討網頁註記標記語言與註記回顧對於數學學習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李國揚(1994)。樂在書法-淺論樂趣化書法教學,國教之聲,28(3),53-61。杜明璋(2004)。網際學習服務之個人化註記管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央大學,桃園縣。林品岑(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音樂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藝術與人
文」領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素甄(2005)。國小一年級書法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茂欽(2005)。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學影片之設計與製作-以脊柱功能性伸展 之動作技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林君潔(2010)。運用影片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環境議題認知與態度影響之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秀珍(2010)。雲林縣社區大學書法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 南華大學,嘉義縣。林宏隆(2004)。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發展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紀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林威式(2010)。以心流經驗探討雲端運算工具應用在小學資訊課之研究-以 Google Apps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建伸(2010)。多人即時註記直式電子書系統架構設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麗惠(2003)。建構主義教學觀之剖析與應用。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 , 1-27。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和發法。台灣教育,479,1-8。
邱雅梅(2008)。以同儕教學運用在海星高中會計技能檢定輔導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邱繽瑩(2003)。開發SCORM教材之多媒體編輯工具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姚乃仁(2008)。國民小學書法教學之現況調查-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柯華葳、幸曼玲(1996)。討論過程的互動—年齡與推理能力的影響。皮亞傑與
維高斯基的對話會議手冊。34-76。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洪文珍(1989)。國小書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暨學年教學計畫探究。臺北:九二八
文化事業。
洪文珍(1991)。國小書法教學基本模式探究。臺北市,蕙風堂。
洪文珍、洪文瓊、吳英長(1998)。國小書法學習策略教學研究。東師語文學刊,11,140-234。
洪玉華(2010)。國中生對歷史科多媒體教材學習感受及看法之個案研究-以世 界史《希臘、羅馬古文明》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洪瑞遠(2005)。九年一貫課程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施永華(2008)。臺中市97年度公私立國民小學教師書法教學研習講義。臺中
市。
施翔友(2004)。臺中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四年級書法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徐南號 (1996)。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 體,59,63-73。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 68-84。徐新逸、林燕珍(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 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孫藝萍(2007)。解決低年級同儕衝突的行動研究──以生命教育課程為取向(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學報,32,169-194。
書法空間(2012)。書法名家名作 / 甲骨文。2012年9月25日,取自:
http://www.9610.com/jiagu/1.htm
書法空間(2012)。篆書入門。2012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9610.com/xiezi/zhuan.htm
書法教學資料庫(2012)。趣味書法教學/文字的演變。2012年9月25日,取自:
http://163.20.160.14/~word/modules/tinycontent1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伶宜(2008)。運用數位影像模仿及回饋教學策略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寫字成效 及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原禎(2005)。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網路課程之發展研究:以「ASSURE 教學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能維(2006)。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家蓁(2010)。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同儕教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嘉六(2005)。桌球運動直拍橫打技術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雲英(2001)。兒童寫字教學概說。教師之友,42(3),37-46。張簡誌瑋(2010)。ASSURE應用於體感互動電子書之教學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張順誠(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法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順誠(2004)。書法教師的教學利器--書法評量。國教新知,50(4),127-129。張雅惟(2006)。電腦輔助同儕互教數學解題策略之初探–以國小四年級多步驟解題之題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張瓊文(2001)。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國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辛慶(2007)。影片教學對國中生科技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守賢(2001)。建構易用線上註記平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 桃園縣。陳奇鈺(2007)。學齡前兒童動作技能及創造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宛卲(2007)。書法教學現況及教師書法教學意願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陳忠建(2006)。書法網路教學方法研究-九年一貫國中小寫字課程國中小學(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縣。
陳秀玲(2010)。資訊科技融入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理解效應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貞螢(2012)。書法融入創造思考教學之實例與困境-以國民中學二年級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浩敏(2004)。漢字之數位學習探討-以一對國小語教班之外籍兄弟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維德(1997)。快樂學書法。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陳維德(2010)。中國文字與書法—有趣而內涵豐富的中國文字(演講稿)。主
講人:陳維德。夏威夷:檀香山博物館。
陳瓊森(2000)。教學典範合作學習。2012年9月23日,取自 http://163.23.210.75/eschool/pc
郭士豪(2011)。同儕教學法對國小學生學習Scratch程式設計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郭中一(2007)。資訊科技融入古詩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郭慧君(1997)。全班性的同儕教學。特殊教育季刊,62,26-28。郭馥菁(2012)。多媒體輔助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彭玟瑜(2009)。國小四年級書法與識字教學融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訪祺(2006)。翰墨春秋—書法教學之鑑往知來。2012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estmue.tp.edu.tw/~chuangfc/www/feedback.htm
莊雁茹(2002)。書法教學e-learning教材之設計與發展--以國小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莊雲傑(2012)。YouTube 影片輔助華語文學習系統-以台灣電視廣告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莊曉君(2007)。英語卡通影片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程仲凱(2005)。以電腦閱讀註記輔助提昇學童大意摘要的學習成效(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馬久媜(2002)。楷書硬筆書法教學對國小中高年級書寫美感表現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馬銘浩(2005)。書法教育與國語文教學。文訊,241,63-65。高尚仁、管慶慧(1995)。書法與認知。臺北市:東大圖書。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年九年一貫之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市:
教育部。
曹靜琍(2006)。序—書法教育往下扎根。書法教學研習資料彙編,4-11。
黃光宏(2005)。學習的科技-媒體素養融入教學活動的理論與實作(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黃志新(2010)。同儕教學於國小學童英文朗讀流暢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縣。黃宗義(1997)。臺灣書法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迎接書法新紀元─國際書學研討
會論文集,223-252。
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對創造力的影響-以小五生電腦繪圖學習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黃致翔(2010)。以ASSURE模式應用IWB與TINS輔助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黃政傑、林佩璇 (2008)。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國禎(2007)。教學設計理論與系統化教學設計。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薇芬(2005)。資訊科技情境化在音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馨儀(2010)。國小書法專長教師養成歷程之調查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國立
臺南大學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44(2),105-136。
馮志銘(2010)。影片註記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全球暖化概念學習成效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淑賢(2005)。小學書法教育情境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興華國民
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楊芳萍(2012)。運用ASSURE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研究「海洋教育」教學 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朝霖(2010)。以ASSURE模式開發國小氣候變遷動畫多媒體教材及學習成效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漢勇(2006)。符合SCORM規範之教材播放暨註記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董大校 (2009)。數學教學中的“同伴影響法”探究。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4(6), 93-95。
賈惠文 (2004)。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學習
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廖新田(1990)。引西潤中—從近代西方美術教育理論(學科本位藝術教育)探
討書法教育的改革。一九九0書法論文徵選入選論文集,1-11。
劉瑩(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書法教學的困境與展望。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
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619-645。
鄒彩完(1992)。國小寫字課的欣賞教學。教育研究,24,53-56。漢字五千年第5集:翰墨情懷(2009)。You Tube影片:whabc999。2012年9月9日,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9Az__PDnbBY&;feature=related
漢字的動畫(2007)。You Tube影片:sonicguy406。2012年9月25日,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xWCAnaKjds&;feature=related
蔡子瑩(2010)。以ARCS動機模式和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寫字教學之個案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明讚(1994)。兒童書法教育現況探討,雄師美術,278,17-21。
蔡明富(1996b)。互動式多媒體應用—以書法教學為例。國教園地,55.56,54-59。蔡秉燁、王培卉。(2002)。動作技能領域網路教學模式之探討。GCCCE2002。
蔡貞雄(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體育教學的特質。學校體育,66, 25-34。鄭晉昌(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 視聽教育學報,1,61-91。
賴阿福(2000)。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八十八學年度國
民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研討會。臺北市:教育部。
賴阿福(2005)。網路與教育【第一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賴阿福、周凡淇、周逸政、賴弘毅(2010)。線上影片註記學習管理系統應用於 個人體育技巧精進之學習成效研究。GCCCE2010,358-361。
賴展昌(2008)。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在國小書法網路輔助教學的應用(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賴瓊瑜(2009)。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藝術與人文教學之設計與發展(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謝東昇(2011)。在YouTube之大提琴自學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 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鍾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秋斌(2005)。數位多媒體網站設計與應用研究—以國小書法教學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速農(2004)。科技/權力/教育--資訊科技對國小教學意涵與潛藏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顏進雄(2002)。九年一貫語文領域「寫字教學」之因應與前瞻。花蓮師院學報,14,163-185。
羅家駿、曹忠學、葉修文(2005)。電子文件之線上註記系統發展與閱讀教學應 用。中原學報,32(2),193-214。蘇珮淳(2008)。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寫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德隆(2003)。國小書法欣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Bargeron, D., Gupta, A., Grudin, J., &; Sanocki, E. (1999). Annotations for streaming
video on the web.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HI '99 extended abstracts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Birman, B. F., Desimone, L., Porter, A. C., &; Garet, M.S. (2002). Desig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at work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7(8), 28-33.
Bowyer, D. W. (2000). A new approach to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music theory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hildren. Doctor of Arts dissert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orthera Colorado, 23-27.
Bruce, B.C., &; Levin, J. A. (1997).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edia for inquiry,communication,construction,and expr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 17(1), 79-102.
Catherine C. Marshall. (1997). Annotation: from paper books to the digital librar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y,7, 23-26.
Chinese calligraphy (2009).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calligraphy
Cole, P. &; Chan, L.(1990).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Special Education. Sydney: Prentice Hall.
Damon, W. &; Phelps, E.(1989). Critical distinctions among three approaches to peer education. In E. G. Cohen &; R. A. Lotan(Eds.), Working for equity in eterogeneous classrooms: Sociological theory in practice, ed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1997.
Denoue, L., &; Vignollet, L. (2000). An annotation tool for Web browsers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3), 10-13, 21.
Dick,W. (1996). The Dick and Carey Model. Will It Survive the Decad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4(3), 55-63.
Dick, W., &; Carey, L. (1996).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4 ed.)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Dockstader, J. (1999). Teachers of the 21st Century know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J. Hirschbuhl &; D. Bishop (Eds.), Annual Editions: Computers in education 00/01 , 35-37. Guilford, Conn: Dushkin/McGrawñHill. Reprinted from T.H.E. Journal, January 1999: 73–74,
by the Technical Horizons in Education Journal www.thejournal.com.
Edasawa,Y., Takeuchi,O., &; Nishizaki, K. (1990). Use of film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practice. IALL 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 Technologie, 23(3), 21-34.
Fantuzzo, J. W., King, J. A., &; Heller, L. R. (1992). Effects of reciprocal peer tutoring on mathematics and school adjustment: A component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331-339.
Fitts, P.M., &; Posner, M. I. (1967). Human performance. Belmoont, CA:Brooks/Cole.
Foot, H. C., Shute, R. H., Morgan M. J., &; Barron, A. M. (1990). Theoretical issues in peer tutoring. In H. C. Morgan &; R. H. Shute (Eds.), Children helping children, 65-92.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u, X., Ciszek, T., Marchionini, G., &; Solomon, P. (2005). Annotating the web: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eb users’ needs for personal annotation tools. Grove, Andrew.
Gagne, R. M., Briggs, L.J. &; Wager, W. W.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Orlando,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Goodlad, S., &; Hirst, B. (1989). Peer tutoring-A Guide to Learning by Teaching. New York, Nichols Publishing.
Jonassen, D.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Heinich, Robert, Molenda, Michael, Russell, James D, &; Smaldino, Sharon E.
(2002). Ins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Ilia A. Ovsiannikov, MichaelA. Arbib, &; Thomas H.Mcneill. (1999). Annotation technology. Int. J. Hum.-Comput. Stud. , 50(4), April 1999, 329–362.
Kiewra, K. (1989). A review of note-taking: The encoding-storage paradigm and beyo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2), 147-172.
King, A. (1989). Verbal Interaction and problem-solving within computer-assis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1), 1-15.
Kozma, Robert B. (1991). Learning with Media.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ummer, 61(2), 179-211.
Lewin, K. (1935).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Hill.
Masuda, T., Yamamoto, D., Ohira, S., &; Nagao, K. (2008). Video Scene Retrieval
Using Online Video Annot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914, 54.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7.
Myrick, R. D. , &; Highland, W. H. (1995). Peer helpers and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 Counseling, 29, 278-289.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Nokelainen P., J. Kurhila, M. Miettinen, P. Floreen, &; H.Tirri (2003).
"Evaluating the Role of a Shared Document-based Annotation Tool in Learner-center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roc.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2003),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200-203.
Ovsiannikov, I. A., Arbib, M. A., &; Mcneill, T. H. (1998). Annotation technolo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SC Brain Project.
Peter Bancroft ,&; Paul Roe (2006). Program Annotations: Feedback for Students Learning to Program. Eighth Australasian Comput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ACE2006), 52, 19-23.
Petri, N., Miikka M., Jaakko K.,Patrik F. , &; Henry T. (2005). A Shared Document-Based Annotation Tool to Support Learner-Centr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 (5), 757-770.
Piolat, A., Olive, T., &; Kellogg, R. (2005). Cognitive effort during note takin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3), 291-312.
Rafoth, M. A. (1998). Sharing the secret: Peer tutoring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Teaching &; Change, 5 (3-4), 245-60.
Romiszowski, A. J.(1993). Psychomotor Principles. In Fleming, M., &; Levie, W. H. (Eds.),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2nd ed). USA: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Slavin, R. E. (1995). Coopert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ch and practice.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herwood, S. (1999). From computer lab to technology class: A formula for transformation.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PP.28-31.
Silvia G. &; Andy L. (2003). Annotation in the wild: benefits of linking paper to digital media.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890–891.
Specht &; Marcus (1998).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daptive annotation in hypermedia. Proceedings of the ED-MEDIA98, Freiburg, pp. 1327-1332, Germany.
Utley, C. A., Mortweet, S. L., &; Greenwood, C. R. (1997). Peer-mediated instruction
and interventions.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29, 1-23.
Von Glasersfeld, E. (1989).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yntheses, 80, 121-140.
Von Glasersfeld, E. (1996). Introduction: Aspects of constructivism. In C. T.
Vygotsky, L.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amamoto, D., Ohira, S., &; Nagao, K. (2005). Weblog-style video annotation and synd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ed Production of Cross Media Content for Multi-Channel Distribution (AXMEDIS'05), 2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