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210.4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8 2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績俊
研究生(外文):HSU, CHI-CHUN
論文名稱: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之研究-以臺北市及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Police Departments’ Handling of Sexual Harassment Cases: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Police Departments
指導教授:蔡德輝蔡德輝引用關係王伯頎王伯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TE-HUIWANG, PO-CHI
口試委員:蔡俊章何明洲吳啟安
口試委員(外文):TSAI, CHUN-CHUNGHO, MING-CHOUWU, CHI-AN
口試日期:2017-06-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安全管理學系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性騷擾性騷擾罪性騷擾事(案)件家防官
外文關鍵詞:Sexual HarassmentSexual Harassment OffensesSexual Harassment Cases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Offic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4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我國於2005年2月5日公布「性騷擾防治法」,並於公布後1年施行,該法雖有明定警察機關於性騷擾防治的義務與角色,然施行迄今已逾11年,警察機關在性騷擾案件處理實務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1)警察機關在性騷擾防治政策中的角色為何,警察人員對性騷擾防治應有的認識及義務;(2)警政婦幼組織改造後,警察機關內部分工是否有助於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3)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實務工作之員警應具備之專業職能及教育訓練,以強化性騷擾防治效能;(4)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遭遇之問題與困境,研提未來之精進作為及修法建議。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及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採立意抽樣,考量研究主題的需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並輔以半結構式訪談,依據訪談大綱為訪談之主軸方向,據以瞭解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及面臨問題。本研究係以臺北市及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研究參與者計6名,分別挑選二個警察局之分局防治組家防官各3名,每位受談者訪談時間約為1個小時,以取得研究分析的文本資料。
本研究結果發現,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面臨之問題與困境,包括有員警調動頻繁致受理程序不熟悉、法規認知困難、監視器調閱困擾、7日內查明加害人或所屬的限制、分局召開性騷擾申訴案件調查處理小組會議之疑義、調查結果成立與否認定、找不到加害人之困擾、被申訴人經合法通知不到案說明、承辦人員不足、犯罪偵查專業度不足、涉外案件等問題。此外,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所需專業職能,可歸納為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人格特質等三面向。專業知識,包括法規認知、性騷擾態樣認知;專業能力,包括犯罪偵查能力、調閱監視器能力;人格特質,包括性別平等意識、細心、敏感度及同理心等。
研究建議部分係就本研究結果,分別對警察機關、主管機關及法規修正等面向提出建議,期盼能提供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Sexual Harassment Prevention Act was announced on February 5th, 2005 and implemented one year later. Although the act stipulates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role of the police department, 11 years after the act was put into effect, there remain some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sexual harassment cases within the police departm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1) the role of the police department in sexual harassment prevention policies, and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police personnel in regards to sexual harassment prevention; (2) whether the division of tasks have been beneficial to the processing of sexual harassment cases after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Women and Children's Security Section; (3)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know-how necessary for the police personnel directly involved in handling sexual harassment ca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orts of sexual harassment prevention; (4)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police department in handling sexual harassment cas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amlining efforts and making amendments to the Act in the future.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studi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employs purposive sampling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needs of the topic of research. We selecte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amples and supplemented them wi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Using an outline for the basis of the interviews, we attempted to learn about the casework and problems faced by police departments in handling sexual harassment cas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olice departments of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with a total of six participants. Three 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office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ivision of two precincts. Data for research analysis was gathered from hour-long interviews with each subject.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reveals various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police departments in handling sexual harassment cases, including: frequent transferring of police personnel, difficulties in comprehending regulations, problems in obtaining security footage, the seven-day window for investigating the assailant or the assailant’s organization, doubts that occur when precincts hold meetings for sexual harassment investigation teams, valid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difficulty in locating the assailant, the defendant not appearing for questioning after being summoned, lack of personnel,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in crime investigation, and cases concerning foreign interests. In addition,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necessary for police departments to handle sexual harassment cases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field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cludes understanding of regulations and the different forms of sexual harassment; professional skills include crime investigation abilities and security footage obtainment; personality traits include gender equality awareness, attention to detail, sensitivity and empath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ions are made regarding the police department, the authorities and amendments to the Act, in hopes that relevant organizations and future scholars may find this study illumina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一、警察機關 6
二、性騷擾事(案)件 6
三、家庭暴力防治官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性騷擾的定義與類型 9
一、性騷擾之定義 9
二、性騷擾的類型 14
第二節 我國性騷擾防治政策與法制建構 18
一、性騷擾防治三法立法脈絡 18
二、性騷擾防治三法之適用辨識與差異 20
三、性騷擾防治三法之整合困境 27
第三節 強制猥褻罪與性騷擾罪之區別 28
第四節 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現況 30
一、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統計分析 30
二、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之角色與義務 32
三、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作業程序 35
第五節 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之相關研究 39
第六節 文獻綜合評述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一、文獻探討法 45
二、深度訪談法 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46
一、研究流程 46
二、研究架構 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 48
一、研究對象 48
二、研究工具 4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1
一、資料整理與分析 51
二、資料呈現方式 52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52
一、研究信效度 52
二、研究倫理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性騷擾防治的認識與警察機關的角色 55
一、對性騷擾防治的認識 55
二、警察機關的角色 57
第二節 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工作現況 59
一、分駐(派出)所受理現況 59
二、分局家防官後續調查處理情形 60
三、組改後對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之影響 63
第三節 處理性騷擾工作之困境 65
一、分駐(派出)所受理案件面臨的問題 65
二、分局處理的困境 68
三、警察機關與主管機關在處理性騷擾事件上的現況與困境 70
第四節 專業職能與教育訓練 73
一、專業職能 73
二、教育訓練 76
第五節 處理性騷擾工作之意見 80
一、對警政署及婦幼警察隊之意見 80
二、對主管機關之意見 82
三、未來性騷擾防治法規之修法意見 84
第六節 綜合討論 87
一、警察機關在性騷擾防治的角色 87
二、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之困境 87
三、臺北市與新北市警察局處理性騷擾事(案)工作之異同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一、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應有的認識及義務 91
二、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之現況 91
三、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工作面臨之問題與困境 93
四、警察人員處理性騷擾應具備之專業職能與教育訓練 94
第二節 建議 95
一、對警察機關之建議 95
二、對主管機關之建議 96
三、未來修法之建議 9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98
一、研究限制 98
二、未來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01
二、外文部分 103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04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05
附錄三 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事(案)件作業程序 106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0)。性騷擾防治三法整合研修建議計畫。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內政部(2011)。警政婦幼安全工作手冊與案例彙編。臺北:內政部。
內政部(2012)。性騷擾議題之研究:性騷擾防治法之實施現況、困境與需求。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內政部警政署(2013)。警政婦幼組織改造方案。內政部警政署102年8月27日警署人字第1020135451號函。
內政部警政署(2014)。處理性騷擾事(案)件作業程序。內政部警政署103年11月3日警署防字第1030164193號函。
內政部警政署(2016)。處理性騷擾事(案)件作業程序。內政部警政署105年11月10日警署防字第1050135451號函。
王如玄、李晏榕(2007)。認識「性騷擾」─從性騷擾防治法、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性別平等教育法談起。檢察新論,1,152-178。
王麗容(2010)。性騷擾的實證意涵與形成因素之分析。醫療品質雜誌,4(3), 68-7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桂冠。
吳梅花(2008)。警察人員處理性騷擾案件工作滿足感之研究。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寶靜(1994)。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研究:台灣地區案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131-158。
李晉偉(2014)。警政婦幼組織再造及展望。警光雜誌,691,22-25。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奎佑(2011)。臺北捷運性騷擾之研究─聚焦於被害者反應、群眾疏離感及環境因素。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華君(1997)。警察學。臺北:千華圖書出版公司。
胡幼慧編著(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韋愛梅(2007)。警察機關處理性騷擾實務研析。收錄於臺灣警察專科學校96年行政警察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
翁萃芳(2010),警察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性騷擾認知與性騷擾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10,145-176。
高鳳仙(2001)。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52(4),24-44。
高鳳仙(2012)。性騷擾及性侵害之定義。月旦法學雜誌,207,83-100。
高鳳英(2009)。刑法第224條強制猥褻與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性騷擾罪區分標準之建立—一個法律社會學角度的嘗試。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張錦麗(1999)。性騷擾對被害人之傷害與防治之道。社區發展季刊,86,216-225。
章光明、吳秀光(2016)。警察機關推動婦幼保護政策評估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
許春金、陳玉書、蔡田木(2015)。精進組改後警政婦幼保護工作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
陳若璋(1994)。性傷害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案研究。
陳修君、薛進坤(2008)。刑法強制猥褻、性騷擾防治法與社會秩序維護法之法律競合及適用問題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陳淑雲、黃富源、周文勇(2008)。警察機關工作職場性騷擾行為成因及防制對策。警學叢刊,39(1),107-128。
曾孆瑾(2012)。政策的概念、機制與執行間的掙扎與平衡-以性騷擾防治法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曾孆瑾、古允文(2010)。到底應主觀還是該客觀:從性騷擾防治法的實務執行解讀性騷擾的樣貌。臺灣社會福利學刊,9(1),165-212。
焦興鎧(2006)。性騷擾爭議之預防及處理—兼論性騷擾防治法之相關規定,經社法制論叢,38,277-314。
黃富源(1996)。工作場所性騷擾與其預防之道。勞工行政,102,2-10。
楊國樞等(200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臺北:東華書局。
楊逸升(2013)。性騷擾防治與矯治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論文發表於國立台東師院舉辦之[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究會]。台東。
衛生福利部(2014)。性騷擾案件處理實務操作手冊。臺北: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2016)。性騷擾防治法規彙編。臺北:衛生福利部。
鄧卉均(2007),性騷擾防治法之研究--以刑事規制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淑娥(2012)。「正邪之間」~家將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產生關鍵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燦煐(2002)。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193-249。
羅燦煐(2012)。性騷擾過後:女性性騷擾因應處理之衍生性衝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3,155-191。
蘇滿麗(2013)。向性騷擾說不:輕鬆解讀性別三法。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二、外文部分
Chamberlain, L. J., M. Crowley, D. Tope, & R. Hodson (2008). Sexual Harassment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 Work and Occupations, 35(3),262-295.
Eisaguirre, L. (1993). Sexual Harassment: A Reference Handbook. USA:ABC-CLIO.
Fitzgerald L. F., S. L. Schullman, N. Bailey, M. Richards, & J. Swecker(1988). The Incident and Dimens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Academia and the Workpla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 152-175.
Gruber, J. E. (1992). A Typology of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Sexual Harassment: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1990s. Sex Roles,26(11/12), 447-464.
Lincoln, YS. & Guba, E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Click here to return to Evaluative Criteria.
Marshall, C., & Rossman, G. B.(1995).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ition).
Patton, M. J. (1990).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 Philosop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s with the quantit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Colledge Student Development, 32, 389-96.
Rospenda, K. M., J. A. Richman, & S. J. Nawyn (1998). Doing Power:The Confluence of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Contrapower Sexual Harassment. Gender and Society, 12(1), 40-60.
Till, F. J. (1980). Sexual harassment: A report on the sexual harassment of students.Washington, DC: 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Women’s Educational Programs.
Welsh, S. (1999). Gender and Sexual Harass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169-190.
Woods, P.(Ed.).(1996).Teacher strategies: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pp.237-253). London: Croom Hel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如玄、李晏榕(2007)。認識「性騷擾」─從性騷擾防治法、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性別平等教育法談起。檢察新論,1,152-178。
2. 王麗容(2010)。性騷擾的實證意涵與形成因素之分析。醫療品質雜誌,4(3), 68-72。
3. 呂寶靜(1994)。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研究:台灣地區案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131-158。
4.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5. 翁萃芳(2010),警察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性騷擾認知與性騷擾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10,145-176。
6. 高鳳仙(2012)。性騷擾及性侵害之定義。月旦法學雜誌,207,83-100。
7. 張錦麗(1999)。性騷擾對被害人之傷害與防治之道。社區發展季刊,86,216-225。
8. 陳淑雲、黃富源、周文勇(2008)。警察機關工作職場性騷擾行為成因及防制對策。警學叢刊,39(1),107-128。
9. 曾孆瑾、古允文(2010)。到底應主觀還是該客觀:從性騷擾防治法的實務執行解讀性騷擾的樣貌。臺灣社會福利學刊,9(1),165-212。
10. 焦興鎧(2006)。性騷擾爭議之預防及處理—兼論性騷擾防治法之相關規定,經社法制論叢,38,277-314。
11. 黃富源(1996)。工作場所性騷擾與其預防之道。勞工行政,102,2-10。
12. 羅燦煐(2012)。性騷擾過後:女性性騷擾因應處理之衍生性衝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3,15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