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0.240.31)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6: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白書玦
論文名稱:謝冰瑩散文研究
指導教授:江惜美江惜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9
中文關鍵詞:謝冰瑩從軍日記女兵自傳女兵文學作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0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散文,講求自然、不造作,在題材上追求真實,與其他文類相比較,是最能表現出作者個性,因此散文必然是訴諸作者的直接經驗與生活體驗,表現出個人風格的文體。
謝冰瑩,曾兩度投筆從戎。年輕時以其戰地創作名揚國內外,在文壇上以《從軍日記》崛起,成名作品《女兵自傳》更是創作的巔峰,由於她以女兵從軍經驗為創作題材,因此被稱為「女兵文學作家」。她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作品以散文為主,多達二十六本,是一位著作豐富的作家,但綜觀歷來有關她的散文研究較為缺乏。有感於此,研究者以謝冰瑩在1920年至2000年間所出版的散文為研究的對象,針對其經歷、文學理念,以及散文創作情形進行客觀的認識,以期能更完整地掌握她作品的面貌,進而爬梳謝冰瑩散文的全貌,歸納作品的內涵。首先,了解其生平經歷、觀察她的思想淵源,方能了解其文風與創作思想。其次,從謝冰瑩散文創作的背景、寫作的堅持和理想,析論出散文創作的理念,藉以探討其散文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歸納其創作主題的方向;最後,從散文的結構佈局、語言辭采、敘述描寫、表現手法,呈現文章整體的意蘊,及其散文所呈現的藝術風格。期望藉由以上的析論,理解她追求真實的寫作特色,呈現她在文學技巧上的藝術成就。
謝冰瑩的寫作生涯長達半世紀,以自然的筆調,真實記錄,使讀者了解她在作品中為理念而活的情感,自然本色的寫作精神。希冀經由此研究,能為謝冰瑩散文作一系統性的整理表述,對她在散文的成果與價值,作一完整與全面的歸結。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 相關的研究成果 16

第貳章 謝冰瑩的生平經歷 25
第一節 少年歲月 25
第二節 女兵時期 31
第三節 教學生涯 40
第四節 晚年生活 44

第參章 謝冰瑩散文的創作 51
第一節 創作的背景 52
第二節 寫作的堅持 61
第三節 創作的理念 69
第四節 散文的分期 89

第肆章 謝冰瑩散文的題材 103
第一節 軍旅生活 104
第二節 讀書記趣 109
第三節 人生哲理 114
第四節 生活見聞 119
第五節 憶舊抒情 134

第伍章 謝冰瑩散文的藝術 167
第一節 結構佈局 168
第二節 語言辭采 179
第三節 敘述描寫 189
第四節 散文風格 207

第陸章 結論 221

主要參考書目 229

附錄:謝冰瑩大事紀年表 243

主要參考書目

壹、專書(依照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一、謝冰瑩散文集
謝冰瑩:《我的少年時代》(臺北市:正中書局,1955年11月)。
謝冰瑩:《菲島記遊》(臺北市:力行書局,1957年4月)。
謝冰瑩:《馬來亞遊記》(臺北市:海潮音月刊社,1961年1月)。
謝冰瑩:《故鄉》(臺北市:力行書局,1973年12月)。
謝冰瑩:《觀音蓮》(南投市:玄奘寺,1976年6月)。
謝冰瑩:《謝冰瑩自選集》(臺北市:黎明文化,1980年5月)。
謝冰瑩:《夢裡的微笑》(臺中市:光啟書局,1980年7月)。
謝冰瑩:《謝冰瑩散文集》(臺北市:金文圖書公司,1982年8月)。
謝冰瑩:《我在日本》(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9月)。
謝冰瑩:《給青年朋友的信(下)》(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6月)。
謝冰瑩、左松超:《文學欣賞》(臺北市:三民書局,1986年10月)。
謝冰瑩:《抗戰日記》(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1月)。
謝冰瑩:《作家印象記》(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年5月)。
謝冰瑩:《冰瑩書柬》(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1月)。
謝冰瑩:《舊金山的霧》(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4月)。
謝冰瑩:《冰瑩懷舊》(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5月)。
謝冰瑩:《冰瑩遊記》(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5月)。
謝冰瑩:《冰瑩憶往》(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5月)。
謝冰瑩:《冰瑩書信》(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5月)。
謝冰瑩:《作家與作品》(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5月)。
謝冰瑩:《給青年朋友的信(上)》(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8月)。
謝冰瑩:《女兵自傳》(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9月)。
謝冰瑩:《生命的光輝》(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年10月)。
謝冰瑩:《我的回憶》(臺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9月)。
謝冰瑩:《愛晚亭》(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6月)。
謝冰瑩:《綠窗寄語》(臺北市:三民書局,2008年3月)。
中國現代文學館:《謝冰瑩代表作˙一個女兵的自傳》(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9年1月)。
傅德岷編:《謝冰瑩散文選集》(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6月)。

二、文學專著
洪北江:《現代二十五名家散文選》(臺中市:現代家庭雜誌社,1958年10月)。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市:正中書局,1975年9月)。
張雪茵:《散文的寫作與欣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1月)。
周 錦:《中國新文學史》(臺北市:長歌出版社,1976年4月)。
陳紀瀅:《三十年代作家記》(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陳敬之:《現代文學早期的女作家》(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0年6月)。
林雙不:《青少年書房》(臺北市:爾雅出版社,1981年10月)。
楊 牧:《文學的源流》(臺北市:洪範書店,1984年1月)。
謝冰瑩等:《葡萄美酒香醇時: 張志宏神父紀念文集》(臺北市:耕莘青年寫作會,1987年1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10月)。
王景科:《中國散文創作藝術論》(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
魏 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0月)。
江惜美:《文學論簡篇》(臺北市:書銘出版社,1989年2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
簡宗梧:《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上冊)(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1年9月)。
曹明海:《文體鑑賞藝術論》(濟南市: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8月)。
張春榮:《修辭散步》(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公司,1993年9月)。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6月)。
姚 君:《風華絕代:民國才女佳人實錄》(北京市:團結出版社,1995年2月)。
沈 謙:《修辭學》(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10月)。
盛 英:《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4月)。
艾以、曹度編:《謝冰瑩文集(上)(中)(下)‬》(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
魏 飴:《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6月)。
何永清:《修辭漫談》(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年6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市:三民書局,2003年1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繽紛人生的心影》(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7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7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7年10月)。
林慶章:《學術論文寫作指引》(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08年8月)。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7月)。
廖玉蕙:《文字編織──讓寫作變容易的六章策略》(臺北市:三民書局,2009年1月)。

貳、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朱嘉雯:《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臺灣女性渡海書寫》(桃園: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6月)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許珮馨:《五0年代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二、碩士論文
黃怡文:《林海音其及散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崔家瑜:《謝冰瑩及其作品》(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劉明麗:《湖湘文化視閾中的女性意識──論丁玲、白薇、謝冰瑩等湖南現代女作家的創作》(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9月)
丁金花:《戰爭體驗與謝冰瑩的戰地小說》(湖南: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9月)
陳彙心:《艾雯散文美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李淑郁:《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參、期刊論文(依照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一、臺灣地區
謝冰瑩:〈寫作.教書.家事〉,《自由青年》第17卷第4期(1957年2月)。
雪 茵:〈我所認識的謝冰瑩〉,《婦友》第56期(1959年5月)。
蘇雪林:〈謝冰瑩與她的女兵自傳〉,《讀與書》第145卷第148期(1959年5月)。
蕭傳文:〈《馬來西亞記》讀後〉,《文壇》第56期(1965年2月)。
蕭 英:〈冰瑩女士女兵自傳的精神〉,《中興評論》第12卷8期(1965年8月)。
謝冰瑩:〈平凡的半生〉,《書和人》第24期(1966年10月)。
謝冰瑩:〈四十餘年前的女兵暑假生活鎖憶——略記我的中學和軍校暑假生活片段〉,《湖南文獻》第5期(1969年)。
朱美書:〈可愛的女兵:謝冰瑩教授在金山〉,(1970年5月)。
柴 扉:〈《女兵自傳》讀後〉,《青溪雜誌》第94期(1975年4月)。
季 薇:〈江上數峯青:謝冰瑩《舊金山的霧》〉,《婦友》第287期(1978年)。
秦 嶽:〈女兵迴響曲:作家謝冰瑩訪問記〉,《明道文藝》第34期(1979年1月)。
謝冰瑩:〈我的青年時代〉,《獅子吼》第18卷第1期(1979年1月)。
牧 原:〈謝冰瑩的女兵豪情〉,《婦友》第338期(1982年11月)。
黃武忠:〈訪文壇老將謝冰瑩〉,《文藝的滋味》(1983年)。
黃章明:〈永遠的女兵謝冰瑩〉,《文訊月刊》第5期(1983年11月)。
謝冰瑩:〈我戰時的文藝生活及其他〉,《文訊》第7卷第8期(1984年2月)。
張樹華、湯本:〈一個女兵的自傳 〉,《中國現代首部中長篇小說論評》 (1986年1月)。
游淑靜:〈不世出之奇女子——謝冰瑩冰與女兵自傳 〉,《出版之友》第3卷45期 (1988年10月)。
邱七七:〈相見歡——記冰瑩先生返國〉,《文訊》第63期(1991年)。
王家倫:〈略論謝冰瑩的前期創作〉,《中國現代婦女出版社》(1992年)。
荻 宜:〈永遠的女兵〉,《風範——文壇前輩素描》(1996年)。
王瑞香:〈台灣女性書寫今昔〉,《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149期(1998年3月)。
明道文藝編輯:〈謝冰瑩教授與明道文藝之緣〉,《明道文藝》第287期(2000年2月)。
李 翔:〈感恩的回溯——悼謝冰瑩老師〉,《中國語文》第518期(2000年8月)。
柴 扉:〈女兵不死,精神常在——敬悼謝冰瑩先生〉,《文訊》第173期(2000年3月)。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29卷2期(2000年7月)。
許芳庭:〈戰後初期臺灣婦女團體與婦運議題〉,《台灣史料研究》第15期(2000年6月)。
陳芳明:〈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97期(2001年3月)。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9期(2001年5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2)──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年6月)。
楊弘農:〈謝冰瑩傳〉,《國史擬傳》第11輯 (2002年6月)。
〈一個女兵的自傳 〉,《百年追問》(2002年9月)。
喻麗清:〈風浪中來,遺忘中去〉,《文訊》第17期(2003年2月)。
關國煊:〈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第28卷第3期(2003年3月)。
應鳳凰、鄭秀婷:〈戰後臺灣文學風華——五0年代文學作家系列(之六)〉,《明道文藝》第350期(2005年5月)。
嚴 農:〈謝冰瑩的三次婚姻〉,《文史春秋》第11期( 2003年12月)。
黃麗貞:〈謝冰瑩——中國婦女新生的領航人(一) 〉,《中國語文》第597期 (2007年3月)。
黃麗貞:〈謝冰瑩——中國婦女新生的領航人(二) 〉,《中國語文》第598期 (2007年4月)。
黃麗貞:〈謝冰瑩——中國婦女新生的領航人(三) 〉,《中國語文》第599期 (2007年5月)。
黃麗貞:〈謝冰瑩——中國婦女新生的領航人(四) 〉,《中國語文》第600期 (2007年6月)。
黃麗貞:〈謝冰瑩——中國婦女新生的領航人(五) 〉,《中國語文》第601期 (2007年7月)。
黃麗貞:〈謝冰瑩——中國婦女新生的領航人(六) 〉,《中國語文》第602期 (2007年8月)。
黃麗貞:〈謝冰瑩——中國婦女新生的領航人(七) 〉,《中國語文》第603期 (2007年9月)。
楊聯芬:〈女性革命——以1927年國民革命及其文學為背景〉,《政大中文學報》 第8期(2007年12月)。
封德屏:〈遷台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為研究場域 〉,《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7月)。
蕭 英:〈冰瑩女士女兵自傳的精神 〉,《中興評論》第12卷8期。

二、大陸地區
楊 義:〈謝冰瑩(1906——)〉,《中國現代小說史(v.2)》(1986年)。
劉嘉谷:〈謝冰瑩研究札記〉,《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1987年)。
倪墨炎:〈謝冰瑩的坐牢自傳〉,《現代文壇散記》(1992年)。
游友基:〈女性文學的嬗變與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1993年)。
李子慧:〈論謝冰瑩的創作個性〉,《中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4期(總第35期)。
謝冰瑩:〈難得糊塗〉,《春秋》1995年第2期( 1995年)。
孫育群:〈女兵自傳的精神風采與藝術魅力〉,《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徐小玉:〈『女兵』阿姨——女作家謝冰瑩印象〉,《新文學史料》1995年第4期。
王奇生:〈九一八以後的中國留日學生〉,《民國春秋》1995年第4期。
舒 云:〈叱吒風雲的黃埔女兵〉,《炎黃春秋》1995年第7期。
修龍恩:〈女兵作家謝冰瑩及其散文創作〉,《齊魯學刊》1996年第2期。
游友基:〈女性文學美學形態上的突破──論謝冰瑩創作的崇高美〉,《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年)。
以 鋼:〈論謝冰瑩及其女兵文學〉,《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總第59期)。
杜重石:〈在美國安度晚年的謝冰瑩〉,《世紀》1997年第2期。
丁曉原:〈「社會天使」:現代女報告文學家論〉,《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2期(總第20期)。
李夫澤:〈歷經坎坷路 奮鬥永不息——謝冰瑩生平及創作經歷〉,《婁底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
朱堯耿:〈俏也不爭春 只有香如故——謝冰瑩創作漫評〉,《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年第2期。
蔣明玳:〈一個女兵的心靈之路——謝冰瑩創作簡論〉,《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總第17期)。
李夫澤:〈謝冰瑩與「左聯」〉,《婁底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總第58期)。
李夫澤:〈崇高美的藝術追求——論謝冰瑩的散文創作〉,《求索》1999年第6 期。
李振學:〈特徵鮮明,情景交融——讀謝冰瑩的散文《故鄉》〉,《語文天地》1999年第10期。
艾 以:〈文壇女杰謝冰瑩〉,《世紀》2000年第2期。
田中陽:〈湖湘文化對20世紀湖南作家人生行為走向的規範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00年7月)。
古繼堂:〈中國第一位女兵作家——謝冰瑩〉,《新文學史料》2000年第4期。
王兆勝:〈論中國現代憶舊散文的流變〉,《江漢論壇》2001年第2期。
李夫澤:〈論謝冰瑩前期散文的特色〉,《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第2期。
唐利群:〈二、三十年代女性文學與革命意識形態〉,《婦女研究論叢》2001年第3期(總第40期)。
宇 劍:〈富有成效的全方位、多批評型態的「謝冰瑩研究」〉,《婁底師專學報》第1期(2002年1月)。
繆啟昆:〈被歷史尖封了的時代女兵——謝冰瑩的戰地創作及其他〉,《職大學報》2002年第1期。
謝冰瑩:〈故鄉的過年風俗〉,《語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第2期。
李夫澤:〈月有陰晴圓缺——謝冰瑩的坎坷愛情〉,《船山學刊》2002年第3期。
欽 鴻:〈關於謝冰瑩(二篇)〉,《新文學史料》2002年第4期。
李夫澤:〈從「女人」到「人」的覺醒——論謝冰瑩的女性意識〉,《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呂漢東:〈人.風格.價值——評李夫澤先生的謝冰瑩研究〉,《婁底師專學報》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
楊子奇:〈論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創作的主要特點〉,《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1期(2003年2月)。
李夫澤:〈一個「女兵」的消沉:謝冰瑩前後期思想變化及其成因〉,《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3年3月)。
李夫澤:〈謝冰瑩創作啟示錄〉,《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3年4月)。
蔣 術:〈謝冰瑩與符號的短暫婚姻〉,《世紀》2003年第3期。
包曉玲:〈中國現代女性散文創作流變論〉,《求索》2003年第4期。
吳 寒:〈謝冰瑩「女兵文學」論析〉,《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3期(2004年)。
李夫澤:〈一條扁擔撐一片天——論謝冰瑩的女權思想〉,《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欽 鴻:〈謝冰瑩何以沒有返回祖國大陸〉,《出版史料》2004年第5期。
劉 潔:〈文壇「武將」謝冰瑩新論)〉,《求索》2004年第9期。
李夫澤:〈男權意識下的女性追求——謝冰瑩愛情悲劇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0期。
呂漢東:〈心靈史的展示——讀《從女兵到教授——謝冰瑩傳》〉,《書屋》2004年第12期。
胡如虹:〈女中豪傑,文壇奇葩)〉,《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第2期。
李夫澤:〈紅花還需綠葉扶——孫伏園、林語堂、柳亞子對謝冰瑩的關愛〉,《新文學史料》2005年第4期。
孟新愛:〈翻譯技巧與散文韻味——通過張培基先生譯謝冰瑩散文淺談及翻譯技巧〉,《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黎躍進:〈湖南現代留日作家群及其特點〉,《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
凌云嵐:〈五四時期女性作家的生存空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5期。
胡 芳:〈同曲異工:論謝冰瑩和白薇的婚戀及對創作的影響〉,《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6年4月)。
曾頌勇:〈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女兵自傳》一說〉,《文教資料》2006年第31期(2006年11月)。
朱旭晨:〈中國早期女作家自傳寫作及其文類意識的自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張 莉:〈從「女學生」到「女作家」──第一代女作家教育背景考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2期。
蔣永國:〈對謝冰瑩女性意識的反思〉,《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7年第3期。
戴冠青:〈對女性寫作的一種梳理與宙視〉,《文藝爭鳴》2007年第10期。
劉明麗:〈論湖湘文化影響下湖南現代女作家的政治情結──以丁玲、白薇、謝冰瑩三位女作家為代表〉,《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學報)》第21卷第11期(2007年11月)。
甘和媛:〈隨謝冰瑩在五戰區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湖北文史》2008年第1期。
常 彬:〈忘記自己是女性——從謝冰瑩、馮鏗創作看1930年代左翼女性的從軍想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8卷第2期(2008年3月)。
陳紅旗:〈論20世紀20年代革命文學的醞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3期。
袁啟君:〈沈從文與蕭軍、謝冰瑩軍旅創作之比較〉,《牡江大學學報》第17卷第5期(2008年5月)。
鄧政、王嘉良:〈地域背景與文化精神的聚合——湖南左翼作家群形成的原因探析〉,《求索》2008年第7期。
穆安慶:〈謝冰瑩為何被稱為中國第一女兵〉,《名人傳記》2009年第1期。
唐正杰:〈女性創作的扶持者──魯迅與中國現代女作家〉,《魯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9期。

肆、報紙(依照出刊時間順序排列)
謝冰瑩:〈原子筆上當記〉,《中央日報》1949年7月26日第6版。
謝冰瑩:〈寫在《女兵自傳》的前面〉,《聯合報》1956年4月28日第6版。
謝冰瑩:〈故鄉〉,《聯合報》1958年9月8日第7版。
謝冰瑩:〈我的中學生活〉,《中央日報》1960年10月1日第3版。
謝冰瑩:〈我怎樣寫《從軍日記》和《女兵自傳》〉,《中華日報》1963年2月18日第7版。
謝冰瑩:〈于立忱之死──是郭若沫害死她的〉,《聯合報》1973年6月15日第8版。
馮 馮:〈光明的火炬——「謝冰瑩自選集」讀後感〉,《青年戰士報》1981年3月6日第11版。
秋 菊:〈有血有肉酣暢淋漓——讀謝冰瑩先生的文章〉,《國語日報》1981年11月5日第5版。
蘇雪林:〈鐵的生活.火的情感——讀謝冰瑩抗戰日記〉,《中央日報》1981年11月16日晨鐘版。
愷 青:〈不老的『女兵』謝冰瑩教授〉,《世界日報》1982年7月19日副刊。
黃麗貞:〈她塑出「女權運動者」造型〉,《中央日報》1988年3月8日第19 版。
彭 歌:〈溫故知新——從「女兵自傳」看五四精神〉,《中華日報》1988年4月1日第17版。
弘 農:〈息影金山的謝冰瑩〉,《中央日報》1990年10月31日第6版。
曹韵怡:〈文藝女兵埋首整理日記〉,《聯合報》1990年11月25日第8版。
吳嘉苓:〈天天寫日記、靈感泉源而來——謝冰瑩筆耕七十一年毅力堅〉,《中國時報》1990年11月25日第21版。
陸震廷:〈女兵謝冰瑩回到黃埔軍校〉,《中華日報》1990年12月10日第14版。
穆 欣:〈謝冰瑩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台灣新聞報》1993年8月12日第14版。
魏彥才:〈文章憎命達——記謝冰瑩大姐〉,《世界論壇報》1994年1月27日第9版。
陶思浩:〈傷心人應憐傷心人——符號與謝冰瑩〉,《中央日報》1995年3月15日第18版。
劉 維:〈謝冰瑩創作的風格特色:女的超越、兵的豪壯〉,《中央日報》1995年4月12日第19版。
林海音:〈敬老四題〉,《中央日報》1995年8月10日第18版。
弘 農:〈謝冰瑩唸唸要回臺北老家〉,《中央日報》1996年10月20日第18版。
趙彥寧:〈時代創造 性/別新認同〉,《自立早報》1998年2月20日第29版。
賴素鈴:〈謝冰瑩——文壇女兵終凋零〉,《民生報》2000年1月8日第6版。
余 寧:〈作家謝冰瑩公祭〉,《聯合報》2000年1月14日第14版。
李瑞騰:〈女兵作家謝冰瑩辭世——不凋零的文字勳章〉,《聯合報》2000年1月10日第41版。
弘 農:〈海外喜逢一兵——懷念謝冰瑩姊〉,《中央日報》2000年1月30日第18版。
耕 雨:〈謝冰瑩曾加入左聯〉,《臺灣新聞報》2000年4月30日第7版。
閻純德:〈謝鐸山之春——謝冰瑩家鄉行〉,《聯合報》2000年12月21日第37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2. 孫劍秋:〈易經中的龍〉,《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卷,2001年6月。
2. 4. 江弘毅:〈易經與解惑〉,《中國語文》,第88卷2期(88:2= 524)總數第524期,頁32-38,2001年2月。
3. 21. 馬行誼:〈王弼《周易注》的詮釋策略與思想內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頁57-82,2005年12月。
4. 2. 江弘毅:〈邵雍之易學思維〉,《中國語文》,第90期第1卷 ,2002年1月。
5. 1. 朱伯崑:〈易學與中國傳統科技思維〉,《哲學雜誌》,第16期,頁5,1996年。
6. 20. 孫劍秋:〈書評:《邵子先天易哲學》〉,《哲學與文化》,第31期第10卷,2004年10月。
7. 19. 孫劍秋:〈易經中的龍〉,《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6期,頁39-54,2001年6月。
8. 23. 孫劍秋:〈研讀「易經」的現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9卷12期(=228),頁4-12,2004年5月。
9. 25. 程南洲:〈從周易經傳試釋生生謂易之義〉,《孔孟月刊》,第34卷第1期(總第397期),頁1-5,1995年9月。
10. 17. 徐芹庭:〈易經導讀〉,《中華易學》創刊號──第4期,1980年3-6月,共19頁。
11. 26. 黃雅歆:〈《易》經傳之吉凶思想──以卦爻辭與彖、象、繫辭之討論為主〉,《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頁19-38,1995年3月。
12. 24. 孫勁松:〈《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鵝湖月刊》,第31卷第1期總號第361期,頁41-46,2005年7月。
13. 12. 林文欽:〈《周易‧彖傳》論「時大矣哉」十二卦探義〉《孔孟月刊》,第28卷第9期(總第333期),頁19-26,1990年5月。
14. 11. 林政華:〈《周易》的文學之美〉,《孔孟月刊》,第30卷第5期(總第353期),頁18-26,1992年1月。
15. 9. 林麗雯:〈《易‧蒙卦》在現代教育諮商上的意義〉,《孔孟月刊》,第26卷第4期(總第304期),頁7-11,198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