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關檔案
臺北: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文物》:
〈籌筆─抗戰時期(二十四)〉
〈籌筆─抗戰時期(三十四)〉
〈籌筆─抗戰時期(四十二)〉
〈革命文獻─第二期第一階段作戰經過〉
〈革命文獻─對蘇外交:一般交涉〉
〈革命文獻─對蘇外交:軍火貨物交換〉
〈革命文獻—對法外交〉
〈空軍編訓(三)〉
〈全面抗戰(一)〉
〈全面抗戰(十八)〉
〈全面抗戰(十九)〉
〈對蘇俄外交(二)〉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八年(三)〉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九年(二)〉
〈一般資料─民國三十年(一)〉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六十)〉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六十七)〉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六十八)〉
〈一般資料─呈表彙報(六十九)〉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七十二)〉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七十四)〉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七十六)〉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七十七)〉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八十三)〉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八十四)〉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八十五)〉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八十七)〉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八十八)〉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八十九)〉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九十)〉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九十七)〉,
〈一般資料─呈表彙報(九十九)〉
〈對英法德義關係(四)〉
〈盧溝禦侮(二)〉
〈領袖指示補編(十二)〉
〈抗命禍國─抗戰時期(四)〉
〈抗命禍國─抗戰時期(七)〉
〈俄帝侵華罪行(四)〉
〈俄帝侵華罪行(五)〉
《國民政府檔案》:
〈邵力子呈駐蘇俄外交情報(一)〉
《陳誠副總統文物》
〈林蔚文抗戰日記節錄〉
《外交部檔案》:
〈滇緬運輸─設置飛機廠〉
〈新疆農具製造廠及迪化飛機製造廠案〉
〈頒贈蘇聯軍方人士雲麾勳章〉
新莊: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國軍檔案》:
〈外籍空軍志願隊參加抗日戰史〉
〈桂南抗日會戰空軍戰史輯要〉
〈迪化空軍分校籌設案〉
〈訓練監視察伊寧蘭州報告書〉
〈俄國顧問提供教育訓練意見案〉
〈長沙抗日會戰案〉
〈長沙會戰之檢討(總顧問崔克夫)〉
二、史料文獻
《大公報》,重慶:大公報社,1938-1952。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2010。第41-48冊。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王世杰,林美莉校訂,《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5)》,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8-1943)》,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
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輯,〈抗戰初期楊杰等和蘇聯磋商援華事項秘密函電選〉,《民國檔案》,1(北京,1985.08),頁46-5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輯,〈中國軍事代表團與蘇聯商談援華抗日械彈記錄稿〉,《民國檔案》,3(南京,1987.08),頁32-43。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戰初期楊杰等赴法尋求軍援與孔祥熙等來往文電選(中)〉,《民國檔案》1999:1(南京,1999.02),頁12-2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武漢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北京:新華書店,1989。
何智濤、李元吟等譯,《在中國土地上:蘇聯顧問回憶錄(1925-1945)》,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所編,《中蘇國家關係資料史彙編(1933-194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沈志華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16、17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李嘉谷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匯編(1933-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邵力子,〈出使蘇聯的回憶〉,《文史資料選輯》,60(北京,1979.04),頁181-194。
周黎揚,〈抗日戰爭期間蘇聯軍事顧問團在中國〉,《百年潮》,2005:8(北京,2005.08),頁26-34。
秦孝儀主編,《中國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第2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唐縱,《蔣介石特工內幕─軍統『智多星』唐縱日記揭密》,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徐永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徐永昌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1991。
陳克文,陳方正編,《陳克文日記(1937-1952)》,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陳存恭訪問、張力訪問記錄,〈周至柔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13(臺北,2013.11),頁153-186。
黃自進、潘光哲編,《蔣中正總統五記:困勉記》,臺北:國史館,2011。
傅秉常,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二年(194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12。
蔣廷黻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顧維鈞,天津編譯中心編,《顧維鈞回憶錄縮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
欒景河擇譯,〈潘友新回憶錄選譯〉,《近代史資料》,108(北京,2004.04),頁216-244。
(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
(日)坂井三郎,黃文範譯,《荒鷲武士》,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
(蘇)崔可夫,賴銘傳譯,《在中國的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
(蘇)卡利亞金,賴銘傳譯,《沿著陌生的道路─一位蘇聯駐中國軍事顧問的筆記(1938-1939》,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
(蘇)季米特洛夫,馬細譜、楊燕杰、葛志強譯,《季米特洛夫日記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蘇)亞‧伊‧切列潘諾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一個駐華軍事顧問的札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三、專書
王正華,《抗戰時期外國對華軍事援助》,臺北:環球書局,1987。
王真,《動盪中的同盟─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抗戰時期蘇聯援華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藍天碧血揚國威─中國空軍抗戰史料》,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朱順佐,《邵力子》,河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
沈志華編,《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54。
吳景平、曹振威著,《中華民國史第九卷(1937-1941)》,北京,中華書局,2011。
李嘉谷,《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空軍指揮學院研究所,《世界空中作戰八十年》,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3。
邵黎黎、孫家軒,《我的祖父邵力子》,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8。
高曉星、時平編,《民國空軍的航跡》,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高慶辰,《空戰非英雄》,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國簡史》,臺北:復興書局,1956。
黃孝慈,《中華民國飛機百年尋根》,臺北:高手專業出版社,2012。
陳應明、廖新華編,《浴血長空─中國空軍抗日戰史》,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6。
章伯峰、庄建平主編,《抗戰時期中國外交》上冊,收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卷4。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臺北:蘭溪出版公司,1980。
許劍虹,《飛行傭兵─第1美籍志願大隊戰鬥史》,臺北:知兵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4。
曹錫珍,《中蘇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1。
曹藝,《〈蘇日中立條約〉與二戰時期的中國及遠東》,北京: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社,2012。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楊闖、高問、馮玉軍著,《百年中俄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鄧文儀,《冒險犯難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
劉毅夫,《空軍史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
薛銜天、金東吉:《民國時期中蘇關係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
謝壽光,《抗戰時期蘇聯援華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羅志剛,《中蘇外交關係研究:1931-1945》,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鄭浪平,《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犧牲‧奮戰‧光榮》,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日)工藤美知尋,《日蘇中立條約研究》,東京:南窺社,1985。
(日)中山雅洋,《中國の天空》,東京:株式會社大日本繪畫,2007。
(日)古屋奎二,《蔣總統密錄》,臺北:中央日報社,1974。
(日)服部卓四郎,張玉祥等譯,《大東亞戰爭全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日)信夫清三郎,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社譯,《日本外交史》,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0。
(俄)賈丕才(卡比察),趙承先、忻鼎明譯,《1931-1945的中蘇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
(俄)A.M. 列多夫斯基,陳春華、劉存寬譯,《斯大林與中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俄) 葛羅米柯‧安‧安、鮑‧尼波諾馬廖夫主編,韓正文、沈蕪清等譯,《北京對外政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俄)阿格彥科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之蘇聯軍事援助》,莫斯科:軍事出版社,1975年。
(德)迪特‧海茵茲希,張文武,李丹琳譯,《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Garver, John W.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四、研究論文
王正華,〈抗戰前期的蘇聯空軍志願隊〉,《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二屆討論會》(新店:國史館,1993),頁665-694。
王武治,〈抗戰前期之國共關係─從國共第二次合作以迄新四軍事件〉,《軍事史評論》,1998:5(臺北,1998.06),頁77-97。王真,〈抗戰時期的在華蘇聯軍事顧問〉,《抗日戰爭研究》,1992:3(北京,1992.08),頁176-189。
王真,〈皖南事變與蘇聯對華政策〉,《中共黨史研究》2009:1(北京,2009.04),頁76-85。
朱士熊,〈抗戰初期蘇俄援華內幕(上)〉,《中外雜誌》,42:1(臺北,1987.04),頁10-13。朱士熊,〈抗戰初期蘇俄援華內幕(下)〉,《中外雜誌》,42:2(臺北,1987.05),頁134-136。朱寵臣,〈蘇(俄)對新疆的政策研究〉,(新疆: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何邦立,〈武漢「218」空戰考證─兼記李桂丹殉國始末(上)〉,《航空醫學暨科學期刊》,24:1(臺北,2010.06),頁71-76。
李君山,〈抗戰前期國民政府軍火採購之研究(1937-193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2(臺北,2014.11),頁94-95。
李卓穎,〈抗戰初期國共對彼此關係之構想與新四軍事件〉,《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995:1(臺北,1995),頁242-307。李嘉谷,〈評蘇聯著作中有關蘇聯援華抗日軍火物資的統計〉,《抗日戰爭研究》,1994:2(北京,1994.05),頁226-231。
李嘉谷,〈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對華貸款與軍火物質援助〉,《近代史研究》,1988:3(北京,1988.05),頁212-220。
李繼唐,〈冰天雪地學飛行(憶抗戰空軍伊寧教導總隊)〉,《中外雜誌》,39:2(臺北,1986.02),頁71-75。
李嘉谷,〈抗戰時期中蘇一次重要合作的夭折〉,《北京檔案史料》,2005:2(北京,2005.02),頁115-138。
李僑,〈抗戰中,蘇聯在新疆建立航空製造廠〉,《檔案春秋》,2011:7(上海,2011.07),頁51-53。
呂嚴斌,〈崔可夫與1941年中蘇日三邊關係〉,《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2 (新疆,2005.07),頁182-184。
卓文義,〈抗戰初期武漢制空保衛戰之研究〉,《筧橋學報》,3(高雄,1996.09),頁73-108。高素蘭,〈戰時國民政府勢力進入新疆始末(1942-1944)〉,《國史館學術集刊》,17(臺北,2008.09),頁129-165。郭秋光,〈抗戰前期蘇聯對華政策與皖南事變的爆發〉,《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南昌,1999.03),頁87-91。
陳文鵬,〈太平洋戰爭前後中蘇關係之研究:以蘇聯援華為中心的探討(1931-1945)〉(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4)。陳慈容,〈抗戰初期蘇聯對華外交與軍援〉,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研討會)》,頁123-148。
傅寶真,〈抗戰期間外國駐華軍事顧問組織之比較研究〉,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研討會)》(新店:國史館,1996),頁83-107。
楊奎松,〈皖南事變的發生、善後及結果〉,《近代史研究》,2003:3(北京,2003.06),頁1-49。
楊斌,〈抗戰初期楊杰赴法尋求軍援活動述評〉,《抗日戰爭研究》2001:3(北京,2001.10),頁193-217。
趙廣軍,〈抗戰初期蘇聯的援華飛行員及飛機〉,《縱橫》,2009:3(北京,2009.03),頁32-37。
鄭炯兒,〈「友好同盟」的悲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之中蘇關係(1941~195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8)。(蘇)尤‧維‧秋達耶夫,謝春福譯,〈蘇聯軍事顧問在中國(1937-1942)〉,《世紀橋》,1996:2(哈爾濱,1996.01),頁26-29。
(蘇)A.A柯西金,王真譯,〈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及其影響〉,《民國檔案》,1997:4(南京,1997),頁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