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俐珍(2010)。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思考風格與創造力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王裕盟(2011)。人格特質、情緒勞務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定期貨櫃航商業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高雄市。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邱怡薇譯(2006)。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雅滋。(2009)。餐旅業前場員工人格特質對工作活力的影響-以情緒勞務策略作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田育昆(2006)。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甘瓊瑤(2007)。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江文慈(2001)。透視教學中的關鍵張力—教師情緒。師友,408,43-47。
江文慈(2002)。看不見的累:教學是情緒勞務的工作。教育專業知能進修,20, 2-7。
江芳華(2007)。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朱祐霆。(2010)。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對情緒勞務之關聯性研究-以酒類商品促銷推廣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欣展 (2006)。 五大人格特質對於員工工作態度及員工倫理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證券營業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吳家德(2007)。理財專員的人格特質、內部行銷、專業承諾、情緒勞務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南地區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大學,台南市。吳清山、林天祐(2005)。情緒勞務。教育資料與研究,65,136。
吳雅玲(2006)。已婚志願役軍士官人格特質、依附關係與婚姻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台北市。吳嘉澤(2006)。從教師的情緒勞務談對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學校行政,41,127-136。呂晶晶(2009)。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情緒勞務量表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育亭(2007)。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氣氛與情緒勞務負荷之關聯性研究—以台
北縣高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旺憲(2008)。屏東縣兼任組長教師之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耗竭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李昱憲(2007)。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新民、陳密桃(2006)。幼兒教師的情緒勞務因素結構及其對工作倦怠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20,67-89。
沈煌寶(2002)。國小教師社會態度、人格特質與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周金蘭(2011)。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周惠莉(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林世賢(2011)。幼稚園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 —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林志華(2008)。高雄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林定蔚(2008)。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師人格特質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尚平(2000)。組織情緒勞務負擔量表之發展。中山管理評論,8(3),427-447。林振勇(2008)。公路監理人員人格特質、工作投入、情緒勞務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以高雄市監理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邱欣怡(2007)。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工作滿意度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貴鴻(2005)。勞資爭議調解委員人格特質、情緒勞務對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侯嘉萍(201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查憶華(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馬庭宇(2006)。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滿意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縣市私立高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孫瑜成(2006)。國中資優學生人格特質、壓力調適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1),41-68。袁小惠(2010)。國中教師情緒勞務對幸福感之影響-以情緒智力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東華。
張瀞文(2011)。當怪獸家長找上門,該怎麼辦。親子天下,29。
許智勛(2012)。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許童欣(2011)。基隆市國中教師堅毅性格與情緒勞務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陳正文、車先蕙、帥文慧、劉南琦、李璨如(譯)(1997)。人格理論 (原作者:Duane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台北縣:揚智。(原著出版年:1994)
陳玉玟(2010)。親師互動之教師情緒地理探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5,231-262。
陳志陽(2004)。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影響職務決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陳美麗(2011)。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情緒勞務及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鈺萍、羅瑞玉(2004)。國小教師的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九十三學年度師範校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馨蘭(1997)。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曾秋婷(2006)。國中小教師人格特質對學生國一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焦儀帆(2012)。國小組織文化與教師情緒勞務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馮美珠(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淑青(2000)。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淑寬(2005)。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識勳(2013)。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學校組織氣氛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楊宜蓁(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楊國樞(1970)。人格的定義。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國樞(1982)。實用心理學。台北市:黎明文化。
楊國樞(1999)。中國人的五大性格向度:本土化的實徵研究。中華心理學年會。
楊國樞、張春興(1975)。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智翔(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溫世頌(2003)。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葉青雅(200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和寬恕態度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賈馥茗(1997)。人格心理學概要。台北市:三民。
路婉琳(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台北市。劉金輝(2009)。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其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劉凌如(2010)。以國中教師人格類型與情緒勞務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鄭冠駿(2005)。 由溝通媒介的選擇,探討個人人格特質對於其溝通滿足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鄭慧玲譯(1985)。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謝光俊。(2003)。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情緒勞務負荷、工作滿意及顧客服務品質感受之關聯性研究-以中華電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謝俊民。(2009)。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人格特質、情緒智力、工作特性、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謝慧雯(2009)。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簡玉惠(2009)。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和休閒活動參與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聶琬瑩(2012)。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情緒領導與教師情緒勞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顔國樑、李昱憲(2008)。 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內涵相關研究分析及其對國民小學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57,1-37。
蘇淑麗(2005)。不同世代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價值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二、英文部分
Ashforth, B. E., & Humphrey, R. H. (1993).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1), 88-115.
Bailey, J. (1996). Service agents, emotional labor and costs to overall customer service. Paper presented at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San Diego, April.
Burger, J. M. (2000). Personality (5th ed.). Australia: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Inc.
Cattell, R. B. (1965).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thimore:Renguin.
Chu, K. H. (2002). The effects of emotional labor on employee work outcomes .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irginia.
Chu, K. H., & Murrmann, S. K. (200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hospitality emotional labor scale. Tourism Management , 27, 1181-1191.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Costa, P. T., Jr., Herbst, J. H., McCrae, R. R., & Siegler, I. C. (2000). Personality at midlife: Stability, intrinsic maturation, and response to life events. Assessment, 7, 365–378.
Diefendorff, J. M., & Gosserand, R. H. (2003). Understanding the emotional labor process: A control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4, 945-959.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1), 417.
Elizabeth Levine-Brown. (2011). Emotion Matters: Exploeing the emotional labor of teach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Gatewood, R. D. & H. S. Field.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4th ed.) Forth Worth. TX: The Dryden Press.
Goldberg, L. 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s, 48, 26–34.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1), 95-110.
Gross, J. J. (1998a).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271-299.
Guilford, J. P.(1959).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 Hill.
H. Nejat BASIM, Memduh BEGENİRBAŞ & Rukiye CAN YALCIN (2013). Effects of Teacher Personalities on Emotional Exhaustion: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Labor.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13(3) , 1488-1496.
Hargreaves, A. (1998). The emot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4(8), 835-854.
Hargreaves, A. (2000). Mixed emotions: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6(2000), 811-826.
Hargreaves, A. (2001). Emotional geographies of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3(6), 1056-1080.
Hochschild, A. R. (1979). 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85 (3), 551-575.
Hochschild, A. 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Berkely, CA: University of Califirnia Press.
Hochschild, A. R. (1993). Preface. In S. Fineman (Ed.), Emoion in organizations (pp. 36-57). London: Sage.
James, N. (1989). Emotional labor: Skill and work in the regulation of feelings.Sociological Review, 37, 15-42.
Jeffrey, B., & Woods, P. (1996). Feeling deprofessionalize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s during and OFSTED inspec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6(3), 325-343.
Judge, T. A., Higgins, C. A., Thoresen, C. J., & Barrick, M. R. (1999). The big five personal traits, general mental ability, and career success the life span. Personnel Psycholog, 2(3), 621-652.
Kruml, S. M., & Geddes, D. (2000).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emotional labor: The heart of Hochschild’s work.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4, 8-49.
Libert, R. M., & Li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8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Meier, K. J., Mastracci, S. H., & Wilson, K. (2006). Gender and Emotional Labor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ink to Perform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6), Washington.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986-1010.
Naring, G., Briet, M., & Brouwers, A. (2006). Beyond demand-control:Emotional labour and symptoms of burnout in teachers. Work & Stress,20(4), 303-315.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7).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2), 506-516.
Schecdecher, D. & Freeman, W. (1998). Bringing out the best in student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Tolich, M. B. (1993). Alienating and liberating emotions at work.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22(3), 361-381.
Zembylas, M. (2004). Emotion metaphors and emotional labor in science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88(3), 3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