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檔案
(一)國史館藏
054 104 反共義士卷 國民大會秘書處
172-3 3604 反共義士出國訪問 外交部
172-3 5116 反共義士歸國 外交部
172-3 5117 反共義士 外交部
172-3 5118 韓戰後反共義士歸國 外交部
172-3 5120 義士訪問 外交部
172-3 5121 處理反共義士歸國之經過 外交部
172-3 5975 反共義士戰俘 外交部
172-4 0315 留韓反共義士來台有關後勤準備計劃綱要 外交部
172-4 0316 接運留韓中國反共義士歸國聯絡小組報告 外交部
194 28 412 038 韓境反共義士檢定 台灣省台中縣政府
(二)外交部藏
1、北美司
411.2 0043-0044 美國 美國對台灣之態度
411.2 0050-0051 美國 美國對華外交政策
411.2 0061 美國 美對華政策白皮書(一九四四∼一 九四九)等
411.2 0064 美國 麥克阿瑟免職與美遠東政策
412 0053 美國 顧維鈞呈電
412.4 0085 美國 蔣總統與艾森豪總統來往函件電報
412.7 0011 美國 美國解除台灣中立化政策
417 0006 通案 台灣中立化與航運問題
417 0089 美國 韓國事件背景
417 0090 美國 韓國問題
417 0091-0093 美國 韓國戰爭與台灣防衛
422.2 0005 美國 美第七艦隊之任務
492.3 0013 美國 葉部長公超談話等
2、亞太司
005.1 0013 韓國 駐韓邵大使建議派員赴韓觀戰案
005.1 0015 韓國 韓戰和談
005.1 0016 韓國 韓戰問題
005.1 0017 韓國 蘇俄共匪支援北韓
013.1 0018 韓國 韓與匪共關係
013.2 0012 韓國 韓境停戰協定
021 0001 韓國 韓國軍事停戰協定
(三)西文檔案
Article 118, The Geneva Convetions of August 12, 1949 (Geneva,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1949)
Carlyle, Margaret ed., Documents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9-50. Lond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U.S. Dept. of States, 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U.S. Govt., 1976.
U.S. Dept. of States,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Washington, D.C.: U.S. Govt., 1949.
二、史料彙編
周琇環編,《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台北:國史館,2005年。
周琇環編,《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二)》,台北:國史館,2006年。
周琇環編,《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三)》,台北:國史館,2007年。
陶文釗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第一卷(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三、回憶錄、日記、訪談記錄
(一)專書
王東原,《使韓退思錄》,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中國社科院譯,《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杜平《在志願軍總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武修權,《在外交部八年的經歷(1950.1-1958.1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年。
邵毓麟,《使韓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1980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高文俊,《韓戰憶往:浴血餘生話人權》,台北:生智文化,2001年。
高慶辰,《空戰非英雄》,台北:麥田,2000年。
張澤石,《我的朝鮮戰爭-一個志願軍戰俘的自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賀明,《朝鮮戰爭戰俘遣返解釋代表的日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帝澤,《韓戰三載》,台北:青年日報,1991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賴暋,《賴名湯先生訪談記錄》,台北:國史館,1994年。
陶馬修‧邦克‧李奇威,《朝鮮戰爭》,北京:軍科院,1983年。
(二)台北榮家訪談記錄—沈幸儀整理
2007.02.01. 金元奎、楊逸之。
2007.02.02 荀樹德、郭仕高、黃維勛、趙大利。
2007.02.05 李茂仁、郭錫財、郭樹德、龍集賢。
四、報紙
(一)中央日報
〈蔣總統與麥帥會談 對於世界和平極具影響〉《中央日報》,1950-08-01/第一版。
〈儒將麥帥〉《中央日報》,1950-08-01/第二版。
〈蔣總統麥帥機場話別〉《中央日報》,1950-08-02/第一版。
〈微笑、舉杯、揮手〉,《中央日報》,1950-08-02/第二版。
〈被俘共匪戰俘唾棄朱毛匪幫〉,《中央日報》1951-11-22/第二版。
〈五千名北韓戰俘上血書拒返北韓〉,《中央日報》1952-01-04/第一版。
〈五千韓共戰俘效忠南韓政府〉,《中央日報》1952-01-13/第二版。
〈社論 必須追究美國對巨濟島慘案的責任〉,《人民日報》1952-02-25/第一版。
〈巨濟島多數戰俘要回自由中國〉,《中央日報》1952-03-15/第一版。
〈反共義士移至印營,高舉國旗向匪怒吼〉,《中央日報》1953-09-12/第一版。
〈反共義士慷慨高歌〉,《中央日報》1953-09-14/第一版。
〈松柏般的氣節〉,《中央日報》1953-09-20/第二版。
〈堅貞的反共義士〉,《中央日報》1953-09-25/第三版。
〈一片復仇心-釜山近郊慰問反共義士記〉,《中央日報》1953-09-30/第一版。
〈反共義士血淚傳輸揭發印軍暴行真相〉,《中央日報》1953-10-16/第一版。
〈反共義士向匪反解釋〉,《中央日報》1953-10-20/第一版。
〈反共義士正氣磅礡一致高呼要回台灣〉,《中央日報》1953-11-05/第一版。
〈誰應該代表中國〉,《中央日報》1954-01-24/第一版。
〈大陸到處一二三〉,《中央日報》1955-01-16/第三版。
(二)聯合報
〈韓匪俘萬二人簽血書寧死不返匪區〉,《聯合報》1952-01-21/第一版。
〈巨濟島七千共俘 上書聯軍總部〉,《聯合報》1952-02-12/第一版。
〈釜山反共戰俘上書總統籲請來台為國效力 誓死不願返回匪區〉,《聯合報》1952-04-12/第一版。
〈蔣總統告費吳生夫人遣送反共戰俘等於置之死地〉,《聯合報》1952-04-19/第二版。
〈葉外長對聯大演詞全文〉,《聯合報》,1952-11-22/第二版。
〈慰勉反共華籍戰俘 自由絕不泯滅〉,《聯合報》1953-08-09/第三版。
〈反共義士中 一台籍同胞 係台南縣人〉,《聯合報》1953-09-25/第一版。
〈委員會分電各方全力聲援反共義士〉,《聯合報》1953-10-04/第一版。
〈陳永華義士母親 今參加抗暴大會南北奔波為呼籲自由 日夕倚閭望愛兒早歸〉,《聯合報》1953-10-07/第三版。
〈電台迎接自由日特播送精彩節目〉,《聯合報》1954-01-23/第三版。
〈反共義士抵達檀島〉,《聯合報》1954-08-12/第二版。
〈五義士抵華府發表聲明強調自由珍貴〉,《聯合報》1954-08-29/第一版。
〈我反共五義士訪問每國務院〉,《聯合報》1954-08-30/第一版。
〈五義士飛抵紐約 我僑團熱烈歡迎〉,《聯合報》1954-09-16/第二版。
〈我國赴美反共義士訪聯合國各國代表〉,《聯合報》1954-09-19/第一版。
〈五義士在紐約續訪各國代表〉,《聯合報》1954-09-22/第二版。
〈政府號召匪空軍人員駕機來歸的獎金標準〉《聯合報》1961-10-17/第一版。
〈駕機來歸兩義士 獲獎黃金五百兩〉,《聯合報》1961/10/17/第一版。
〈投誠米格機十四日起展覽〉,《聯合報》1962-08-08/第一版。
〈空中騎士學舞步英雄美人樂此宵 〉,《聯合報》1965-11-14/第三版。
〈義士駕機來歸 消息傳遍全球〉,《聯合報》1977-07-10/第三版。
〈范園焱駕機投奔自由 在時機上再好也沒有〉,《聯合報》1977-07-14/第三版。
〈「飛向青天白日」出版〉,《聯合報》1977-08-28/第三版。
〈吳榮根歸國後 政府將按規定頒發獎金〉,《聯合報》1982/10/30/第二版。
〈英雄與歌星輝映清泉岡〉,《中央日報》1982/11/27/第三版。
〈卓長仁元月結識同道 精心策劃臨機發難成功〉,《聯合報》1983-05-07 /第3版。
〈我駐韓大使館發表正式聲明 六義士奪機投奔自由 是唾棄暴政非常手段〉,《聯合報》1983-05-09/第一版。
〈漢城辯護士會表示 願積極支援六義士〉,《聯合報》1983-05-12/第三版。
〈國內專家學者指六義士 應視為政治犯庇護 不可以劫機犯審判〉,《聯合報》1983-05-15/第三版。
〈促請韓國特赦義士發起一人一信運動 九青年代表昨到韓使館 遞送「致韓國大統領書」〉,《聯合報》台北訊1983-08-01/第三版及〈籲韓早日釋放義士 今有萬人簽名運動〉,《聯合報》台北訊1983-07-24/第三版。
〈大家談 韓國作為令人失望 讀者建議抵制韓貨〉,《聯合報》1983-12-22/第三版。
〈危害飛航安全罪與劫機罪量刑差距天壤有別〉,《聯合報》1984-07-13/第五版。
〈卓長仁等獲得釋放 美稱為韓自行決定〉,《聯合報》1984-08-15/第一版。
〈六義士工作安排妥當 每人將獲贈一棟房屋〉,《聯合報》1984-10-31/第二版。
〈機長書面說明經過〉,《聯合報》1988-05-14/第三版。
〈拋開燙手山芋立委說讚 處理劫機者美中不足〉,《聯合報》1988-05-14/第二版。
〈兩岸話題 劫機案 前車可鑑〉,《聯合報》1988-11-03/第十一版。
〈國安法實行首例 還好,蔣文浩降落在金門?〉,《聯合報》1989/09/07/第三版。
〈處理劫機者,我態度明顯變化〉,《聯合報》1989-12-17/第三版
〈《當初來台是為了享受﹖》他有洋房 我也要!〉,《民生報》1989-12-21 /第十三版。
〈「戡亂時期台灣地區特許入出境規則」將廢止〉,《聯合報》1990/05/29/第四版。
〈向卓長仁先生進一言〉,《聯合報》1991-11-24/第十一版。
〈中共人民最高檢察官若追訴李顯斌最重可判死刑〉,《聯合報》1992-01-02/第三版。
〈廉保生 反共義士?中共烈士?〉,《聯合報》1992-01-06/第二版。
〈偵辦義士 格外慎重 沒有成見〉,《聯合報》1992-03-04/第三版。
〈經營土地投資不順看中王俊傑家中有錢〉,《聯合報》1992-03-10/第一版。
〈李顯斌案判決〉,《聯合報》1992/06/27/第三版。
〈李顯斌上訴被駁回〉,《聯合報》1992/08/23/第六版。
〈過來人 看過來這邊的事〉,《聯合報》1993-08-11/第十一版。
〈社論 劫機經濟學〉,《聯合報》1993-11-13/第二版。
〈小輝輝周記〉,《聯合報》1997-03-16/第十七版。
〈劉保才有恨:寧回大陸被槍決〉,《聯合報》1997-09-18/第九版。
〈40年前 高佑宗被迫成為反共義士〉,《聯合報》2001-06-03/第四版。
〈54年駕機返台 80年赴大陸探親被判15年刑〉,《聯合報》2002-06-01/第四版。
(三)其他
〈社論 必須追究美國對巨濟島慘案的責任〉,《人民日報》1952-02-25/第一版。
〈短評 美方強迫扣留我方被俘人員的陰謀決不能實現〉,《人民日報》1952-05-18/第一版。
〈歡迎反共義士蒞棉訪問〉,《新生日報(金邊)》,1953-04-30。
〈響應祖國號召 唾棄共匪暴政〉,《經濟日報》1977/07/08/第一版。
五、中文專著
大鷹著,《志願軍戰俘續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干戈‧玉帛、邊震遐著,《朝鮮戰爭中的美英戰俘記事》,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4年。
王東原,《從韓戰看國軍》,中華民國駐韓大使館刊行,1952年。
王柰慶,《聯合國軍戰俘記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反共義士奮鬥史編纂委員會,《反共義士奮鬥史》,台北: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1955年。
中華民國各界援助留韓中國反共義士委員會,《援助反共義士歸國》,台北:援助留韓義士委員會,1954年。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宣傳部編,《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江海東,《一萬四千個證人》,台北:新中國出版社,1955年。
朴斗福,《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年。
李豫生、周宇君等編,《第一等戰俘營 聯合國軍在朝鮮》,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沈志華,《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姜桂林《新華社十二年》,台北:正聲廣播公司,1962年。
柴成文、趙勇田,《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朝鮮戰爭(上)》,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盛發,《史達林與冷戰(1945~1953年)》,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
張澤石等編,《志願軍戰俘美軍集中營親歷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賀明,《志願軍戰俘的坎坷經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程來儀,《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朝鮮戰爭戰俘之謎》,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解力夫,《朝鮮戰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齊學德、劉禮峰,《抗美援朝》,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
趙凌雲、張光勤邊,《外交官第三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邊麗君、馮金暉,《朝中遣返內幕》,石家莊:華藝出版社,1990年。
艾倫‧溫寧頓、威爾佛雷德‧貝卻,《歸來的幽靈-朝鮮戰爭俘虜問題內幕》,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
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2005年。
六、外文專著
Acheson, Dea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N.Y.: W.W. Norton & Company, 1987.
Ashplant, T. G. ed. The Politics of War Memory and Commemoration. N.J.: Routledge, 2000.
Bernhard, Nancy E. U.S. Television News and Cold War Propaganda 1947-19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arlson, Lewis H. Remembered Prisoners of a Forgotten War : An Oral History of Korean War POWs. N. Y.: St. Martin's Press, 2002.
Carlson, Lewis H. and Bassett, Richard M. And the Wind Blew Cold: The Story of an American POW in North Korea. Kent, 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3.
Clark, Donald N. Living Dangerously in Korea: The Western Experience, 1900-1950. Norwalk, CT: Eastbridge, 2003.
Cuming, Bruce.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1981-c1990.
Eobin, Ron. The Making of the Cold War Ene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Goulden, Joseph C. Korea: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Korean War. N.Y.: Times Books, 1982.
Hansen, Kenneth. Heros Behind Barbed Wire. Princeton, N. J., 1957.
Hobsbawm, Eric and Ranger, Terence ed. The Invented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Kaufman, Burton I. The Korean War-Challenges in Crisis, Credibility, and Command. K.S.: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1986.
Kim, Djun Kil. The History of Korea. London: Greenwood, 2005.
Knox, Donald. The Korean War: Volume 1: Pusan to Chosin: An Oral History. N.Y.: Harvest/HBJ Books, 2002.
Knox, Donald and Coppel, Alfred. The Korean War: Volume 2: Uncertain Victory: An Oral History. N.Y.: Harvest Books, 1998.
Lee, Steven Hugh. The Korean War. N.Y.: Longman, 2001.
Lowe, Peter.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Origins of Modern Wars). N.Y.:Longman,1986.
Matray, James I. ed.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Encyclopedia of Relations Since 1784. London: Greenwood, 2002.
McGrath Avery, Pac. They Came Home: Korean War POWs Tell Their Stories. Kimberly City, Missouri: Branson Creek Press, 2004.
Oh, Bonnie B.C. ed. Korea Under the American Military Government. London: Praeger, 2002.
Olsen, Edward A. Korea, The Divided Nation. London: Praeger, 2005.
Simmons, Robert R. The Strained Alliance. N.Y.: The Free Press, 1975.
Spanier, John W. The Truman-MacArthur Controversy and the Korean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Spiller, Harry. American POWs in Korea: Sixteen Personal Accounts.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1998.
Stueck, William.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Suh, Dae-Sook. The Korean Communist Movement 1918-1948.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
Tucker, Spencer C. ed. Encyclopedia of the Korean War. Santa Babara, California: Facts on File Inc, 2002.
Winter, Jay. Sites of Memor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Zhu, Pingchao. Americans and Chinese at the Korean War Cease-Fire Negotiations. N.Y.: Lewiston, 2001.
七、期刊論文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台北:1996.09),頁147-184。王勇、那孝偉,〈蔣介石劫掠志願軍戰俘罪刑大曝光〉,《黨史文苑》,第3期,2002年,頁47-48。
任育德,〈韓戰五十年學術座談會記錄〉,《近代中國》,第137期(台北:2000.06),頁117-132。
伍書典,《韓戰與中美關係》,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中美關係研究所,1976年。李金明,〈七千志願軍戰俘歸國內幕〉,《湘潮》,第1期,2006年,頁45-50。
吳金鋒,〈志願軍戰俘在美軍集中營的鬥爭〉,《軍事歷史》,第2期,2002年,頁70-73。
倪夢安,〈「反共義士」之研究—以投台中共飛行員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宗懋、聞達,〈志願軍戰俘去台始末〉,《文史博覽》,第17期,2005年,頁50-53。
徐相文,〈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與動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郭維敬,〈憶志願軍戰俘管理處〉,《縱橫》,第2期,2002年,頁19-32。
陳浩望、丁才安,〈他的臂膀曾被紋上「頑固共匪」-一個志願軍戰俘的不平凡人生〉,《海內與海外》,第7期, 2002年,頁41-45。
許志祥,〈永遠不忘的人間地獄—美72戰俘營〉,《在抗美援朝的歲月裡》,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頁361-372。
張世瑛,〈太原五百元人:一段國共戰爭歷史的想像與塑造〉,《一九四九年:中國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頁9-16。
黃克武,〈一二三自由日:從一個節目的演變看當代台灣反共神話的興衰〉,《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頁643-677。
黃耀昆,〈在志願軍戰俘營過聖誕節〉,《縱橫》,第12期,2002年,頁56-57。
黃耀昆,〈志願軍戰俘營中的「奧運會」〉,《縱橫》,第8期,2003年,頁17-20。
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台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台北:2003.06),頁1-54。楊奎松,〈蘇聯、中共因應韓戰之背景及利弊剖析〉,《近代中國》,137期(台北:2000.06),頁82-89。劉維開,〈蔣中正總統對韓戰及相關問題的看法與政策〉,《近代中國》,137期(台北:2000.06),頁90-100。
劉奇峰,〈韓戰爆發前美國對台採取「袖手旁觀」戰策的決策過程〉,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2年。Zarrow, Peter. “Memory and Identity in Modern Chinese Studies.”, 「史學‧時代‧世變:郭廷以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2004年1月。
八、網路資料
穆正新〈志願軍戰俘系列〉,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6/2/21/n1231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