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 書籍:
警察百科全書《刑事警察(七)》,民國89年,正中書局初版。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民國91年,《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書林出版社初版。
刁仁國,民國90年,《外國人入出境管理法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初版。
甘添貴,民國93年,《體系刑法各論(一)侵害個人專屬法益之犯罪》,瑞興書局修訂再版。
吳庚,民國92年8月,《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增訂八版。
孟維德,民國94年2月,《警察與犯罪控制》,五南出版社初版。
林山田,民國91年11月,《刑法通論(上)》,元照出版社修訂八版。
林山田,民國93年,《刑法各罪論(下)》,臺大法律學院圖書館經銷增訂四版。
林鈺雄,民國94年9月,《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篇》,元照出版社四版二刷。
林錫堯,民國94年10月,《行政罰法》,元照出版社初版三刷。
何明洲,民國90年,(犯罪偵查實務)(新論)刑事警察局初版。
邱華君,民國91年,《警察法規》,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三版。
高鳳仙,民國94年7月,《論連續性暴力之立法運動與修法條文,性暴力防治法規—性侵害、性騷擾及性交易相關問題》,新學林出版社一版一刷。
許春金,民國80年4月,《犯罪學》,中央警官學校修訂新版。
陳新民,民國88年10月,《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書局修訂三版。
黃朝義,民國93年10月,《犯罪偵查論》,漢興出版社初版。
翁景惠,民國89年3月,《現場處理與重建》,三民書局出版。
趙元信,民國83年4月,《中國古代法律三百題》,建宏出版社出版。
廖福特,民國94年4月,《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元照出版社初版。
廖有祿,民國99年1月,《犯罪剖繪-理論與實務》,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二版。
劉進福,民國89年,《警察百科全書(九)外事與國境警察》,正中書局初版。
蔡墩銘等著,民國88年2月,《刑法爭議問題研究》,五南出版社初版。
謝立功,民國92年4月,《兩岸洗錢現況與反洗錢法規範之探討-兼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初版。
二、 期刊論文:
刁仁國,民國89年10月,論外國人入出國的權利,《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期。
王兆鵬,民國87年10月,組織犯罪防治條例評析,《臺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1期。
民國88年5月,重新檢視證人警訊筆錄之證據能力,《全國律師》第3卷第5期。
民國94年1月,論新修刑訴之證人不自證己罪,《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1期。
王如玄,民國88年5月,性侵害案件法律規範之修訂及過程,《律師雜誌》第212期。王俊雄、譚志敏,民國93年10月14日,假結婚真賣淫犯罪模式之質性研究,兩岸共同打擊
219
犯罪策略學術研討會。
王寬弘、柯雨瑞,民國88年1月,國境警察、外事警察及「入出國及移民署」危害防止任務分配之比較分析,《中央大學警學叢刊》第29卷第4期。何子倫,民國90年3月29日保障人權-執法過程中落實,國政評論憲政(評)090-074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吳景芳譯,民國90年4月,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制定背景與條文翻譯,《法令月刊》第52 卷第4 期。李念祖,民國90年7月,論我國憲法上外國人基本人權之平等保障適格,《憲政時代》第27卷第1期。
李明峻、武田美紀子,,民國93年1月,聯合國與人權保障—以世界規模增進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臺灣國際法季刊》第1卷第1期。
李建良,民國92年7月,外國人權利保障的理念與實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8期。
李傑清,民國93年12月,洗錢罪保護法益及處罰,《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
李震山,民國88年7月,論外國人之憲法權利,《憲政時代》第25卷第1期。
民國92年7月,論移民制度與外國人基本權利,《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8期。
民國93年7月,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中正法學集刊》第16期。
劭瓊慧,民國93年1月,婦女人權與國際法,《臺灣國際法季刊》第1卷第1期。
周聿峨、阮征宇,,2003年3月,當代國際移民理論研究的現狀與趨勢,《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5卷第2期。
孟維德,民國93年12月,海峽兩岸人口走私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第7卷第2期。
林山田,民國88年8月,評一九九九年的刑法修正,《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
林心如,民國87年11月20日,聯合國與女性人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期。
林合棟,民國86年9月,外籍女子偷渡入境賣淫案件研析,《警光雜誌》第494期。
林育生、梁世樺,民國91年,賣淫新娘-人蛇集團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系學術專題論文。
林俊益,民國94年7月,從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論被害人陳述筆錄之證據能力,《全國律師》第9卷第7期。
林盈君,民國95年1月,人口販運議題在台灣,《婦研縱橫》第77期。
林詩梅,民國91年5月,淺介國際人權保護實踐機制—以聯合國體系為例,《律師雜誌》第272期。
林雍昇,民國94年6月,從國際刑法的發韌到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兼述羅馬規約的主要內容,《台灣國際法季刊》第2卷第2期。
林鈺雄,民國93年12月,蓋上潘朵拉的盒子—釋字第五八二號終結第六種證據方法? 《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
民國94年6月,被害/告訴證人之嚴格證明—簡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度台上字第六五七八號及第六八三八號兩則標竿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
林錦村,民國89年5月,證人保護法之研究(上),《軍法專刊》第46卷第5期。
220
民國89年6月,證人保護法之研究(下),《軍法專刊》第46卷第6期。
民國90年11月,證人保護,《法令月刊》第52卷第11期。
姜皇池,民國88年7月,論外國人之憲法權利--從國際法觀點檢視,《憲政時代》第25卷第1期。姚毅,民國93年12月,『犧牲者』、『受害者』言辭的背後—以《婦女雜誌》的娼婦論述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2期。柯雨瑞,民國92年8月,入出國管理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8集。
洪文玲,民國93年12月,警察取締外國人違法工作之法律問題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4期。
夏曉鵑,民國91年12月,騷動流移的虛構商品:「勞工流移」專題導讀,《臺灣社會研究》第48期。
孫瓊如,2004年,偷渡路上的福建女-對福建沿海地區女性非法移民的社會學觀察,《青年研究》第8期。
徐瑞明,民國93年9月,偷渡案件偵查與防制策略研究—以中正機場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5卷第2期。徐慧怡,民國89年冬季號,國際法中對於婦女性交易之規範,兼論我國之實踐,《美歐季刊》第14卷第4期。馬財專,民國90年,論全球及區域化勞力轉移對臺灣勞動政策發展之影響— 一個結構性的初探,《臺灣社會福利學刊》第1卷第2期。高玉泉,民國93年9月,國際人口販賣的問題與定義,終止童妓協會反人口販運座談會。
高玉泉、謝立功等,民國93年11月,我國人口販運與保護受害者法令國內法制化問題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高哲翰、黃秋龍,民國94年,方法論在大陸地區人民偷渡來臺問題上之觀察與運用,《復興崗學報》第11期。
張家銘、彭莉惠,民國90年11月2-3日,生命的真實與無奈:全球化與臺灣的跨國買春、賣春現象,1960-2000,「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對話」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社會學系與臺灣社會學會合辦。
張增樑,民國83年,仲介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人蛇集團」之研究,《警專學報》第7期民國83年3月,大陸偷渡客收容遣返及相關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24卷3期。
民國91年7月,兩岸人民「假結婚」問題之研究-以「假結婚、真賣淫」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3卷第3期。
張學昌,民國94年11月,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修正之檢討與建議(上),《軍法專刊》第51卷11期。張錦麗,民國88年5月,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律師雜誌》第212期。
許文義、曾淑英,民國90年11月,入出國移民法中職權之類型及其規範情形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2卷第3期。221
許家源,民國91年11月,證人刑事免責制度—評我國證人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軍法專刊》第48卷第11期。許雅惠,民國91年12月,漸趨模糊的界線:不幸少女身份建構與新型態色情交易對兒少性交易防制工作的挑戰,《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6卷第2期。許義寶,民國93年5月,外國人居留權之研究,《法令月刊》第55卷第5期。民國94年5月,論驅逐出國處分之停止執行,《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5卷第6期。
許福生,民國94年8月,犯罪被害人保護發展趨勢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49卷第4期。
郭慧珊,民國89年4月,現行我國性侵害犯罪案件之法與實態,《月旦法學雜誌》第59期。
陳文雄,民國86年11月,警察機關調查外國人在臺非法工作案件之法律程序,《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28卷第3期。陳正芬
,民國93年9月,人口販賣案件之法律適用,終止童妓協會反人口販運座談會。
陳春生,民國93年2月,談外國人的基本權利,《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陳慈幸,民國92年2月,論中日防制組織犯罪之問題與對策,《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1期。陳運財,民國93年5月,檢警關係定位問題之研究—從貫徹檢察官控訴原則的立場,《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陳慧女,民國89年10月,性剝削問題的本質與處遇-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91期。
陳靜慧,民國91年10月,從平等權的觀點論大陸配偶在臺灣地區之法律地位及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第28卷第2期。章光明,民國87年11月,娼妓管理的政治、經濟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29卷第3期。
章光明,民國93年,警察與人權-一條流動其間的界線,《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1期。章瑞卿,民國92年4月,國際刑事法院制度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2期。傅美惠,民國89年12月,組織犯罪及其對抗措施,《刑事法雜誌》第44期第6卷。黃昭元,民國87年11月20日,臺灣與國際人權條約,《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期。黃富源、林滄崧,民國91年1月,不幸少女形成因素與防制對策,《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2卷第4期。
黃惠欣,民國94年5月27日,中國無證移民女性來臺之跨界流動與臺灣邊界管制,第一屆人權學術論文研討會。
黃朝義,民國87年7月,警訊筆錄的證據法上問題,《法學叢刊》第171期。民國93年5月,偵查中之強制處分與檢警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
黃越欽,民國91年1月,憲法中勞動基本權之意義與展望,《政大勞動學報》第11期。黃榮堅,民國88年8月,刑法妨害風化罪章增修評論,《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楊雲驊,民國93年12月,找回嚴格證明程序的靈魂—釋字第五八二號的意義與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22
葉啟洲,民國91年10月,證人審判外陳述之證據能力問題,《法學叢刊》第188期。
葉毓蘭,民國94年6月13日,人口販運被害人的特殊需求,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防制人口販運國際研討會。
廖元豪,民國93年8月,從「外籍新娘」到新移民女性—移民人權的法學研究亟待投入,《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1期。廖尉均,民國92年8月,從洗錢罪之刑罰根據論洗錢防制法之修正方向,《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4期。民國94年8月,犯罪被害人刑事訴訟權利之保護,《刑事法雜誌》第49卷第4期。
廖福特,民國91年5月,實踐國際人權法典之方式—批准、加入或國內法化,《律師雜誌》第272期。
趙彥寧,民國93年6月,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台灣社會學刊》第32期。
劉邦繡,民國91年4月,由性侵害犯罪被害人的困境在刑事司法上的重要性論性侵害被害人保護之必要性,《全國律師》第6卷第4期。
劉邦繡,民國91年8月,性侵害犯罪案件訴訟上對被告對質詰問權限制之探討,《軍法專刊》
第48卷第4期。
劉勤章,民國92年8月,犯罪被害人訴訟權利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8期。
蔡庭榕,民國93年3月,從「管轄恆定」原則論查察非法入國及逾期停居留之任務分配,《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4卷第5期。蔡庭榕等,民國94年10月,防制偷渡問題之研究—以打擊人蛇集團為中心,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研究報告。
鄧湘全,民國88年2月,證人保護制度之研究,《軍法專刊》第45卷第2期。蕭鈺芳,民國94年5月6日,第49屆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會議報告,內政部社會司出國報告書。
賴恭利,民國92年10月,法院審理性侵害案件與九十二年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之修正,《法學叢刊》第192期。
謝立功、董顯惠,民國94年9月,防制兩岸偷渡犯罪之探討,終止童妓協會反人口販運座談會
謝立功,我國防制洗錢法之省思,《律師雜誌》第239期,民國88年8月。
謝立功,民國88年10月,防制洗錢與追查重大犯罪之關連性,《刑事法雜誌》第43卷第5期。
謝立功,民國94年9月,臺灣人口販運問題分析,《中華警政研究學會會訊》第3期。
簡建章,民國91年10月,偷越國境罪若干基本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卷。藍傳貴,民國91年9月,國際刑事羅馬規約制訂背景及其條文之探討,《軍法專刊》第48卷第9期。
蘇芳誼,民國95年3月,聯合國成立人權理事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3期。
三、 學位論文
223
巫立淳,民國95年6月,人口販運被害人處理流程之建構-以外國籍性剝削女性受害者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諭,民國91年7月,對於外國人基本人權給予尊重之研究-以我國法制為觀察重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碩士論文。李堅志,民國94年6月,外國勞動者與人權,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西河,民國94年6月,警察蒐集刑事證據過程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楠,民國93年6月,論外國人的遷徙自由,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玲,民國93年2月,大陸女子來臺從事性交易及其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博琦,民國94年7月,國際人口販運問題之法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洪義順,民國92年6月,跨國毒品走私法制與實踐之研究,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唐國強,民國93年6月,大陸地區人民假結婚來臺問題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莫慧玲,民國89年6月,臺灣性交易管理政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振忠,民國92年6月,海峽兩岸跨境組織犯罪之研究─以人蛇集團仲介偷渡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佳慧,民國86年5月,人權發展史中的女性人權,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鐘,民國86年7月,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偷渡問題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德,民國96年6月,我國防制人口販運作為之研究-全球治理的觀點,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詩雯,民國91年7月,亞太地區技術性移民政策之比較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黃任聰,民國95年6月,刑事警察勤務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羚,販運人口行為之研究,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93學年度。
楊裕雲,民國92年6月,中國籍婦女在臺從事性交易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葉虹均,民國93年6月,大陸女性偷渡來臺成因及賣淫模式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郁晴,民國90年6月,間隔時間與犯罪情境對目擊證人回憶之正確度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宇哲,民國96年6月,入出國及移民署組織與功能之研究—兼論大陸配偶面談機,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千嘉,民國92年7月,大陸新娘的臺灣經驗 — 一個社會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24
盧逸璇,民國93年6月,全球化下的人口販賣研究:大陸女子來臺從事性產業之政經結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網頁資料
中國人權協會 http://www.cahr.org.tw/
中華民國駐越南代表處 http://www.teco.org.vn/index.htm.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交流協會 http://www.nafia.idv.tw.
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 http://www.npa.gov.tw/index.php.
行政院內政部移民署 http://www.immigration.gov.tw.
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外國人在台生活諮詢服務網 http://iff.npa.gov.tw.
行政院海巡署 http://www.cga.gov.tw/coast.
美國在台協會 http://www.ait.org.tw/zh/.
美國國務院 http://www.state.gov.
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http://www.twrf.org.tw.
終止童妓協會 http://www.ecpat.org.tw.
聯合國 http://www.un.org.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http://www.unicef.org.
貳、 英文部分
一、 期刊論文
Michelle R. Adelman (2004). ”International sex trafficking: Dismantling the demand”, Southern California of Law and Women’s Studies, Vol.13, No.1.
Beverly Balos (2004). “The wrong way to equality: Privileging consent in the trafficking of women for sexual exploitation,” Harvard Women’s Law Journal, Vol.25.
Joyce Koo Dalrymple (2005). “Human trafficking: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 the trafficking victims protection act”, Boston College Third Law Journal, Vol.25, No.2.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2005). ”Development in the Law – Job and Borders”, Harvard Law Review, Vol.118, No.7
馬藹萱(Ma, Sandra Ai-hsuan). “Rethinking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in
Contemporary Migration Theories” — 重思當代移民理論之遷移決策分析,國立政
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0期,民國89年10月
Noeleen Heyzer (2002). ”Combating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A Gender and Human Rights Framework”, The Human Rights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Asia-Pacific-US: The Trafficking in Persons Especially Women and Children(已有中文翻譯).
Kathryn E. Nelson (2002). “Sex trafficking and forced prostitution: comprehensive new legal
225
approaches”, Hous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已有中文翻譯).
Tai Raviv (2003). “International trafficking in persons: A focus on women and childr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legal response”,Cardozo Women’s Law Journal, Vol.9. (已有中文翻譯).
Janice G. Raymond (2002). ”The new UN trafficking protocol”,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Vol. 25. (已有中文翻譯)
Andreas Schloenhardt (2005).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Palermo Convention”, Speech at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Security.
Linda Smith, Mohamed Matter (2004). “Creating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ombating trafficking in person: U.S. policy, the role of the UN, and global response and challenges”, 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 Vol.28, No.2.
Thanh-Dam Truong (2001). “Organised Crime and Human Trafficking,”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Working Papers Series No.339.
Joy Zamrebmka. “Identifying Victims of Human Trafficking ”, 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學系口防制人販運國際研討會,民國94年6月13日
Kathleen Nadeau (2004). ”Is sex Trafficking in Asia ancient or new?Challenge to the churches”, Arizona of Amthropology and publication is liberation, Vol.13,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