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2010 年7月12日,引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_tw.htm
天下雜誌(2002)。全民閱讀大調查:大人、小孩都不愛閱讀。天下雜誌-2002 教育特刊。2011 年3月11日,引自
http://www.lcenter.com.tw/trend/SocietyDetail.asp
天下雜誌(2005)。家庭教育-贏的起跑點。天下雜誌-2005 教育特刊。台北市: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2006)。關鍵能力-你的孩子到底該學些什麼。天下雜誌-2006 教育專刊。台北市:天下雜誌。
孔員(2006)。幼稚園推動親子共讀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方子華(2004)。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王秀梅(2010)。國小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王燦禎(2010)。新住民子女家庭環境因素與閱讀理解能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王瓊滿(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何文君(2006)。親子共讀對幼兒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幸玲(2001)。親子共讀策略之三:幼兒閱讀。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語文教學及研究中心主辦,親子共讀種籽帶領人培訓課程研習教材(頁76-79)。台北市。
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揚錦鸞(1994)。親子共擁書香。台北市:牛頓。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1),47-72。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李家同(2010)。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台北市:博雅書屋。
李素足(1999)。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珮琪(2004)。幼稚園親子共讀圖畫書之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周均育(2002)。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行為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依曄(2009)。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孟艾(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統整課程方案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武憲(2002)。大手牽小手,載於親子共讀,齊步學習-九十一年度親子共學季•圖書學習運用研習會專輯(頁16-20)。臺北市:國家圖書館。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67-294。林蓉敏(2004)。書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慧娟(2008)。國小二年級幼童家庭語文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佳慧(2004)。低收入幼兒家庭親子共讀類型之探究。台北師範學院幼教育學係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真美(2005)。撒下語言的種籽。2011年8月2日,取自http://www.ylib.com/author/jane/ylib4003.htm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金瑞芝(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柯倩華(2004)。最美好時光-和爸爸一起讀書導讀。臺北市:維京。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施測說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柯華葳、游婷雅(譯)(2001)。Nation Research Children''s Council著。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台北市:信誼。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社。
柯華葳(2009)。培養Super 小讀者。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2010 年7月12日,引自http://140.115.78.41/PIRLS_Report.htm
柳雅梅(2002)。善用親子共讀活動,抒發兒童情緒。論文發表於2002童書與兒童情緒輔導研討會。崑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術研討會,台南縣:崑山科技大學。
洪月女譯(1998)。Goodman, K. S. 著。談閱讀。臺北市:心理。
洪慧萍(2002)。合作學習融入閱讀教學模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後設認知、閱讀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胡志偉、顏乃欣(1992)。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 年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曾志朗(主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頁77-127)。嘉義縣: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胡鍊輝(2001)。教孩子輕鬆閱讀。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之學習成效。醫護科技學刊,6(4),349-369。
康雅惠(2006)。幼托園所大班幼兒母親閱讀信念調查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世彗、楊坤堂(2005)。國小一年級閱讀理解測驗。台北:心理。
張世彗、楊坤堂(2005)。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編印。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張郁屏(2009)。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淑如(1993)。打開孩子的心窗-由兒童圖書談親子共讀。國教之友,530,36-39。張淑梅、黃寶園(2009)。國民小學低年級家長實施親子共讀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太平國小為例。中臺學報,21(2),29-56。
張雅嵐(2010)。成人共讀策略對兒童繪本閱讀理解歷程影響之眼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菀珍(1999)。學習型社區的知識管理策略。成人教育雜誌,51,11-20。
張鑑如(2002)。推動親子共讀之研究。國民教育,42(5),43-49。張鑑如、林佳慧(2006)。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85-212。張瀞文(2002)。親子共讀魔法DIY。台北市:匡邦文化。
教育部(2000)。全國閱讀運動實施計畫。2010 年7月12日,引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5949
教育部(2008)。「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2010 年7月12日,引自http://www.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33&pages=0&unit_sn=15&keyword=%be%5c%c5%aa&select1=04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許碧勳(2001)。國小中高年級兒童閱讀習慣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2,40。許麗鈞(2010)。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郭春玉(200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靜晃(1998),心理學,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秋霞(2010)。臺北市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海泓(1999):兒童讀物、閱讀課和圖書館館藏對兒童學業成就以及教育機會均等之理論探討。台南師院學報,32,1-25。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10-19。陳雁齡(2002)。中部地區推行閱讀活動及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陳靜慧(2004)。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游婷媜、蔣宜靜、黃雅慧、周蕙欣(2006)。親子共讀提升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載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編之「台北市第七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國小組成果組(上冊)行動研究論文發表類」(頁341-371),台北市。
馮秋萍(1998)。臺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黃卓琦(2004)。不同社經地位親子共讀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黃信恩(2008)。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黃春貴(1996)。閱讀的理解能力。中等教育,47(4),70-117。黃美湄(2008)。培養中文力跟著閱讀列車出發。學前教育,371,36-37。黃家瑩(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黃迺毓(2002)。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台北市:宇宙光。
黃舒勤(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馨儀(2002)。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楊孝榮(2001)。強化兒童文學研究的水準。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7(4),3。
楊茂秀(主編)(2001)。閱讀生機-教育部「閱讀學校與閱讀教室模式建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楊振嘉(2000)。鷹架理論在國小酸鹼化學網站的應用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惠真(2008)。國小學童親子共讀.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楊曉雯(1997)。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私立淡江大學較學資料科學研究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楊麗芬(2010)。二十個月大幼兒父親與母親親子共讀互動類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萬瓊月(2002)。國小學生兒童讀物之閱讀興趣、 閱讀態度及閱讀推動方案隻研究------以龍峰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聖吉(Senge,P.M)(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Organization)郭進隆譯。台北:天下文化。(原作1990出版)。
廖永靜(2001)。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台灣教育,610,10-19。
趙維玲(2002)。Booktalk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之成效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
劉佳蕙、葉奕緯(2007)。台南地區學前教育階段親子共讀現況調查研究。幼教研究彙刊,1,83-100。劉雅惠(2006)。新竹市立托兒所親子共讀現況調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劉漢玲(2003)。推動親子共讀活動與幼兒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瑩(1992)。親職教育從親子共讀起步─共讀《雪人》圖畫故事書。幼兒教育年刊,5,93-108。
潘和(2000)。IRT推動閱讀有一套。中國時報,開卷版。
蔡玉蓉(2003)。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大學台灣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談麗梅(2002)。兒童閱讀運動中教師推行信念、學校策略與兒童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妃玲(2003)。說明文結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鄭麗卿(2005)。國民小學閱冠王之閱讀行為及其對閱讀活動之滿意度研究—以臺北市國小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馥如(2009)。國小學童閱讀環境對自由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羅秀容(2003)。臺北縣市幼兒母親伴讀狀況及對圖畫書之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經貴(1999)。當孩子遇見文學:兼談本館兒童讀書會概況。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5(3),89-93。
貳、英文部分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a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 D. Person.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353-393). New York & London: Longman.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 A social-learning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eLoache, J. S., & DeMendoza, O. A. P. (1987). Joint picturebook interactions of mothers and 1-year-old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 5, 111-123.
Denton, K., and West, J.(2002). Childred’s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Washington,D.C.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Diehl, D. C. (2000). Emergent literacy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in Head Start famili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ultigene- rational reading program.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9953681)
Duke, N. K., & Pearson, P. D. (2002).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A.E. Farstup & S. J. Samuels (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pp. 205-242).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Ellis, M. G. (1995). The effect of a parent-child reading program on reading ability and self-perceptions of reading ability in struggling young readers.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AAT:9622052)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ough, P.B. & Tunmer, W.E. (1986). Decoding, reading, and reading disability.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7, pp. 6-10.
Krashen, S. (1995).School libraries public libraries, and the NAEP reading scores.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23, 235-238.
Kuo, A. A., Franke, T. M., Regalado, M., & Halfon, N. (2004). Parent report of reading to young children. Pediatrics, 113 (6), 1944-1951.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orrow, L. (1982).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terature programs, library corner designs,and children’s use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5, 339-344.
Neuman, S.(1986).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fifth-grade students’ leidure reading.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 335-343.
Ortiz, C., Stowe, R. M., & Arnold, D. H. (2001). Parental influence on child interest in shared picture book reading. Early Childhood116Research Quarterly, 16 (2), 263-281.
Pearson, P.D., & Johnson,D.D.(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Reese, E., Cox, A., & McAnally, H. (2003). Diversity in adult’s styles of reading books to children. In A.V. Kellck, S. A. Stahl, & E. B. Bauer (Eds.), On reading book to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pp.37-5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Richman, W. A., & Colombo, J. (2007). Joint book reading in the second year and vocabulary outcom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1 (3), 242-253.
Senechal, M., Cornell, E. H., & Broda, L. S. (1995).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rganization of parent-infant interactions during picture-book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0 (3), 317-337.
Senechal, M., Pagan, S., &Lever, R. (2008). Relation among the frequency of shared reading and4-year-old children’s vocabulary, morphological and syntax comprehension, and narrative skill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 (1), 27-44.
Sulzby, E. (1985). Children''s emergent reading of favorite storybooks: A developmental stud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4), 458-481.
Swaby,b.e.r.(1989).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Boston:Allyn and Bacon.
Trelease, J. (1985). Read-aloud handbook. New York: Penguin.
Vygotsky , L.(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Walczyk, J. J., & Griffith-Ross, D. A. (2007). How important is reading skill fluency for comprehension? The Reading Teacher, 60 (6), 560-569.
Weigel, D. J., Martin, S. S., & Bennett, K. K. (2006). Contributions of the home literacy environment to preschool-aged children''s emerging literacy and language skills.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6 (3), 357-378.
Whitehead, R.J.A.(1984). A guide to selecting books for children.New Jersey:Scarecrow Press.
Wigfield , A. & Guthrie , J.T.(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89 (3), 420-432.
Wigfield , A. & Guthrie , J.T.(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89(3), 420-432.
Wight, L., & Grossman, A. (1977) . Maximum utilization of school library resources. Edmonton Public Schools, Alberta,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