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4.106.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23: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芸軒
研究生(外文):Yun-Hsuan Cheng
論文名稱:台灣已婚婦女就業型態變遷及影響因素
論文名稱(外文):Employment Pattern of Taiwanese Married Women:Trends and Determinants
指導教授:葉秀珍葉秀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u-Jen Y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福利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已婚婦女就業型態工作與家庭人力資本
外文關鍵詞:Work-FamilyMarried WomenEmployment PatternsHuman CapitalHousehold econom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0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早期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促使女性一旦結了婚,她們就得為了養育子女和照顧家庭為生,然而隨著社會變遷,產業結構轉向服務業、雙薪家庭的需求提升、女性教育普及,以及女性意識的崛起,使得已婚婦女有機會走出家庭,進入勞動市場,然而,不同世代婦女在面臨家庭生命週期階段時,對於工作與家庭間的就業抉擇,將可能因擁有的資源以及家庭經濟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研究想要瞭解以往影響婦女就業型態的因素,像是人力資本、家庭經濟狀況,或家庭負荷,隨著世代的變遷,這些因素對於已婚婦女就業的影響是否有所差異。本文合併三個時期別「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的資料,釐清影響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世代差異的因素,並使用多項式邏輯迴歸模型,分別從「1950年出生以前」、「1950-1960年出生」以及「1960年出生以後」三個世代人口群,檢視影響已婚婦女就業型態的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婦女就業型態有明顯的世代差異,人力資本對女性傾向選擇中斷型或持續型就業的可能性,在年長世代中較為顯著;而家庭經濟狀況愈好,對於年輕世代婦女持續性就業的可能性愈高;至於對於中間世代的女性來說,小孩數是影響其就業型態的重要因素,此外,如研究預期,家中有無酬親屬同住能夠協助照顧子女、分擔家務,減輕已婚婦女在工作與家庭間的衝突,有利於已婚婦女婚後外出就業。
Early tradition of the stereotype, “Man are breadwinners; women are homemakers”, to enable women once married, they are raising children and caring for family living. However, the social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 service, double-income families, female education,and feminine consciousness,making married wome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eave their homes to enter the labor market, Additionally,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women in the face of family life cycle stage,it may have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family economic conditions vary for their work and family employment choi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s of the past and factors, such as human capital, economic status, or family load. As cohorts change, these factors have on the employment of married women is the difference. Do this three cohort combined,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of information,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ohort married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s of factors, and use the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espectively from the "born before 1950", "1950-1960 birth "and" born in 1960 after the "three cohorts of population groups, view the impact of married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s .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cohort differences on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 The older cohort women have high human capital, they prefer being persistent or interruption of employment Patterns; and the young cohort of women have better household economic conditions, they have higher likelihood for continued employment; As for the middle cohort of wome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ddition, Living at home with other family members, those members could help care for children, sharing household chores, to reduce married women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as well as research expect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婦女勞動市場就業狀況 5
一、婦女就業的轉變 5
二、台灣已婚婦女就業圖象 8
第二節 婦女就業歷程與型態 11
一、世代與婦女就業 11
二、婦女就業型態 12
第三節 婦女工作與家庭相關理論脈絡 15
一、偏好理論(Preference Theory) 15
二、工作與家庭理論(Work-Family Theory) 16
三、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17
四、性別理論(Gender Theory) 18
第四節 影響婦女就業型態的因素 21
一、人力資本 21
二、家庭經濟狀況 22
三、家庭負荷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25
第二節 分析架構、研究假設與變項界定 27
一、研究假設與研究架構 27
二、研究架構 31
三、變項界定 32
第四章 研究發現 35
第一節 樣本特性與描述性統計 35
第二節 樣本特性的交叉分析 40
一、婦女就業型態與世代差異 40
二、人力資本與就業型態 40
三、家庭經濟狀況與就業型態 41
四、家庭負荷與就業型態 41
第三節 影響婦女就業型態之多項式邏輯迴歸分析 44
一、對婦女就業型態的影響 44
二、影響婦女就業型態之世代與各因素互動的差異 46
三、婦女就業型態的世代差異 50
四、小結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分析與討論 58
第二節 研究限制 62
參 考 文 獻 63
一、中文部分
于若蓉、章英華(2005)。〈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台灣訪問計畫〉,《2005年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所經濟所。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7)。〈人際依附風格、性別角色取向與人際親密能力之評量〉,《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4(2), 63-78。
王麗容(1997)。〈台灣婦女就業影響因素分析。理論與政策〉,11(3),86-98。
古允文(2004),〈新經濟、不穩定就業與社會救助〉。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學年會(主辦),《跨越新世紀的社會救助學術研討會》(10月),舉辦地點:台灣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暨研究所。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1,149-182。
李大正(2003)。〈台灣地區婦女勞動參與歷程之變遷〉,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正、楊靜利(2004)。〈台灣婦女勞動參與類型與歷程之變遷〉。《人口學刊》,28,109-134。
李大正、楊靜利(2006)。〈台灣性別角色分化隻變遷---個人與家庭領與的比較〉。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學年會(主辦),《社會不均與社會實踐---健康、教育、就業、所得》(5月19-20日),舉辦地點:台灣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暨研究所。
李美枝,(1985)。〈社會變遷中婦女角色及性格的改變〉,論文發表於人口學年會,《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舉辦地點: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李青芬、唐先梅(2008)。〈家務工作研究進30年之回顧〉。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2,77-109。
余慧君(2000),《以性別角色態度、生活型態、工作投入之角度探討女性經理人工作與家庭之調適》,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玉瑕(1981),〈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之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25-66。
呂玉瑕(1994),〈城鄉經濟發展與已婚婦女就業-女性邊緣化(Female Marginalization)理論試探〉,《人口學刊》,16,107-133。
呂玉瑕(1997)。〈助力與阻力之間:家庭互動關係與已婚婦女就業〉,張笠雲、呂玉瑕與王甫昌主編,《九○年代的台灣社會》,頁1-39,台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呂玉瑕(1999)。〈經濟發展中婦女的工作及其家庭地位:華南農村的比. 較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10:1-39。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工作: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41-94。
呂玉瑕(2008)。〈家庭企業女主人的勞動參與因素之分析:家庭策略之考量〉。《台灣社會學刊》,37, 79-131。
呂玉瑕(2009)。〈家庭存活策略與女性勞動參與選擇:以台灣家庭企業婦女為例〉。《台灣社會學刊》,42,95-141。
汪慧芳(2005)。《人力資本評估之研究—以美國及台灣公部門為例》。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68,1-73。

唐先梅(1995)。《雙薪家庭家事分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5-2412-H-180-00)。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09-236。
唐先梅(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徐宗國(1993)。〈女人和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6。
徐 美(2004)。〈有偶婦女在台灣勞動市場轉型中參與行為的變動〉。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灣人口學會。
陳玉華、伊慶春、呂玉瑕(2000)。〈婦女家庭地位之研究〉。《台灣社會學刊》24:1-58。
陳建志(2001)。〈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性別差異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2,123-154。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台灣社會學刊》,29,97-125。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
張晉芬、黃玫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的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事業公司,頁227-251。
張素梅(1987)。〈台灣都市生育水準對婦女勞動參與行為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8,227-273。
莊慧玲、林世昌(2006)。〈台灣婦女勞動供給實證研究之發展〉。《經濟論文叢刊》,34(2),119-172。
黃芳玫、翁任嬋與黃芳雅(2009)。〈女性勞動參與之研究-1980~2005〉。《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9(2),1-50。
黃仁德(2000),《總體經濟理論與政策》,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幸美(1994),〈女性教育與勞動參與的發展、現況與問題〉,《婦女與兩性學刊》,5: 133-163。
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佩玲(2008)。〈女大學生子女評價、成就動機與生育意向之模式探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69-100。
蔡瑞明、林大森(2002)。〈滾石不生苔?台灣勞力市場中的工作經歷對薪資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29,57-95。
謝雨生、黃毅志(2003)。〈社會階層化〉。見王振寰與瞿海源(合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162-188。台北:巨流出版社。
謝臥龍、駱慧文(1995)。〈 婦女研究十年發展過程中婦女與教育相關議題之回顧與省思〉。 論文發表於〈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1995年11月17-18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簡文吟、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人口學刊》。17,頁113-134。
簡文吟(2004)。〈台灣已婚婦女勞動再參與行為的變遷〉。《人口學刊》,28,頁1-47。

薛承泰(2000)。〈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在就業時機的初步分析〉,《人口學刊》,21,頁77-99。
劉正、陳建州(2008)。〈台灣的產業變遷與勞動流動:1985~2005〉,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社會變遷調查研討會》(3月28日),舉辦地點:東海大學社會系。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與性別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34,115-145。
盧晴鈺(2003)。《年輕女性生涯抱負之模式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Ilene Ihilipson(原著),林宜萱(譯)(2002)。《我們嫁給了工作:過度工作的陷阱、掙扎、茫然與頓悟》。台北:大塊文化。

二、英文部分
Barnett, R. C. and Y-C. Shen (1997). Gender, High-and Low-schedule-control Housework Task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 Study of Dual-earner Coupl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8, 403-428.
Becker, G. (19640.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cker, G. (1991).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lackburn, R. M., J. Browne, B. Brooks, and J. Jarman (2002). Explaining Gender Segreg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3(4), 513-3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麗容(1997)。〈台灣婦女就業影響因素分析。理論與政策〉,11(3),86-98。
2.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1,149-182。
3. 李大正、楊靜利(2004)。〈台灣婦女勞動參與類型與歷程之變遷〉。《人口學刊》,28,109-134。
4. 李青芬、唐先梅(2008)。〈家務工作研究進30年之回顧〉。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2,77-109。
5. 呂玉瑕(1981),〈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之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25-66。
6. 呂玉瑕(1994),〈城鄉經濟發展與已婚婦女就業-女性邊緣化(Female Marginalization)理論試探〉,《人口學刊》,16,107-133。
7. 呂玉瑕(1999)。〈經濟發展中婦女的工作及其家庭地位:華南農村的比. 較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10:1-39。
8.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工作: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41-94。
9. 呂玉瑕(2008)。〈家庭企業女主人的勞動參與因素之分析:家庭策略之考量〉。《台灣社會學刊》,37, 79-131。
10. 呂玉瑕(2009)。〈家庭存活策略與女性勞動參與選擇:以台灣家庭企業婦女為例〉。《台灣社會學刊》,42,95-141。
11.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68,1-73。
12.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09-236。
13. 唐先梅(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14. 徐宗國(1993)。〈女人和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6。
15. 陳建志(2001)。〈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性別差異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2,12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