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智杰(2013)。臺東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情緒勞務負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江明洲(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信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呂蓉致(2014)。新竹縣國小教師進修動機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杜淑芬、王淑玲(2014)。學校輔導教師與外部諮商心理師的團隊合作。諮商與輔導,337,4-7。吳育沛(2007)。國小輔導教師多元文化輔導知能覺察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芝儀(2008)。學生輔導法的研擬與影響。輔導季刊,44(3),34-44。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87)。國小怎樣實施輔導工作。臺北市:心理。
吳英璋(1994)。從不同層面的輔導區分輔導專業化之概念。輔導季刊,1,3-6。
吳昭儀(2014)。國民中學輔導工作實施之個人省思。諮商與輔導,337,2-3。吳璧如(2000)。教師效能感之內涵分析。研習資訊,17(5),57-66。宋湘玲、林幸臺、鄭熙彥、謝麗紅(2002)。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
臺北市:復文。
李諺亮(2014)。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邱小萍(1999)。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1)。結構方程模式:LISREL/SIMPLIS的原理與應用(第二版)。臺北市:雙葉。
邱錦娥(2010)。運用「太極思維」輔導方案對幼兒教師輔導知能專業成長之探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邵意雯(2009)。國小級任教師輔導知能與師生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臺南縣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邵意雯(2013)。國小級任教師應具備之輔導知能。諮商與輔導,328,61-63。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SEM)-精通LISREL。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10)。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AS。臺北市:五南。
周子敬(2014)。多變量課程整理。2014 年4 月20 日取自http://moodle.mcu.edu.tw/
林建平(2010)。兒童輔導與諮商。臺北市:五南。
林美珠(1988)。國小六年級師生教學方式一致性、師生關係及學業成績的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美霞(2010)。國小級任教師自我效能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彩雲(2010)。臺中市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進材(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
果報告(NSC88-2413-H-024-010)。
林萬億、黃韻如(2010)。學校輔導團隊工作。臺北市:五南。
林嘉慧(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覺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與適性輔導
知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柯安南(2004)。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
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洪健期(2009)。南投縣國中小教師參與輔導知能研習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洪嘉鴻(2003)。國民小學教師增權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施宇謙(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高淑貞(2005)。因何而為?遊戲治療師之治療態度探究。中華輔導學報,18,1-36。
酒井隆(2004)。問卷設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實務入門。臺北市:博誌。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6-54。孫志麟(1995)。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165-192。
孫志麟(2005)。跨越科層:學校組織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29-62。
教育部(1993)。國小課程標準。臺北市:臺捷。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
方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臺北市。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增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
點。民國97 年9 月25 日臺訓(三)字第0970187451C 號令。
莊珀綺(2013)。新北市淡水區國小教師的班級經營個人風格、輔導知能進修與班級凝聚力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許永熹(2002)。教師效能感的機制及其強化策略。初等教育學刊,12,273-
288。
許清林(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專業能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慶恭(2003)。新竹市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輔導困擾、因應方式與改善措
施期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72,17-32 。
陳坤生(2010)。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金玲(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信宏(2009)。蘇格拉底對話在六年級學生輔導上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陳炳昭(2011)。國小教師自我效能與班級經營策略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思瑜(2014)。國中輔導教師跨專業合作經驗探討-以新北市北區為例。諮商與輔導,339,50-53。陳美慧(2013)。桃園縣國小教師自我效能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陳惠玲(2011)。桃園縣公立國小高年級生學童氣質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嘉揚(2014)。教育概論(下冊)。臺北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藝分(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曾建豪(2012)。嘉義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組織承諾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曾榮祥(2012)。課後照顧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承諾影響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明新學報,38(3),205-223。黃惠玲(2004)。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黃曉君(2013)。教師自我效能感研究:以桃園縣本地國小英語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馮觀富(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鄔佩麗、陳麗英(2011)。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雙葉。
楊昌裕(2000)。學生輔導與管教學生的基本觀念。訓育研究,66,77-81。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2011)。兒童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臺北市教育局(2014)。臺北市教育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014年10月22日,取
自http://statistic.tp.edu.tw/Dialog/varval.asp?ma=EC000e03A&ti=國小各校學生
數(99學年度以後)&path=/PXfile/CountyStatistics&lang=9&strList=L
蔡宜潔(2014)。臺北市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三級預防輔導知能需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美珍(2002)。國小級任教師輔導知能、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文實(2007)。國小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評鑑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鄭英耀(1994)。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與教師自我效能、控制意識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與高雄市教育局合編。教育與生涯發展研討會專輯,147-198。
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鄭崇趁(2000)。教訓輔三合一的主要精神與實施策略。學生輔導,66,21。盧文玉(2010)。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輔導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盧宛秀(2010)。彰化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自我
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盧思玲(2013)。臺南市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與意願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謝曜任 (2013)。從WISER模式談專任輔導教師的角色與功能。輔導季刊,49(3),13-18。簡世雄(2012)。國小認輔制度在實施上的困境與因應策略。諮商與輔導,313,17-19。
二、英文部分
Ashton, P.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5(5), 28-32.
doi:10.1177/002248718403500507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st, 84(2), 191-215.doi:10.1037//0033-295X.84.2.191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H. Freeman.
Cavers,L. (1988). Teacher efficacy: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evel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and teac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536A.doi:10.1353/hsj.2013.0016
Corey,G. (2004).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6th ed.).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enham, C. H.,& Michael, J. J. (1981).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6(1), 39-63.
doi:10.1080/00224499409551755
Gibson, S.,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1.
doi:10.1037//0022-0663.76.4.569
Guskey,T. R., & Passaro, P. D.(1994). Teacher efficacy:A 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s. American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1,627-643.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6).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oover-Dempsey, K. V., Bassler, O. C., &Brissie, J. S.(1987). Parentinvolvement :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3), 417-435.
doi:10.3102/00028312024003417
Kieffer, K. M., & Henson, R. K. (2000).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ources of
self-efficacy inventory(SOSI): Exploring a new measure of teacher efficac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5061).
Power, T. J. (2006).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6-2010.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1, 3-10.doi:10.1016/0022-4405(66)90051-3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80(1), 1-28.
doi:10.1037/h0092976
Schwarzer, R.,& Hallum, S. (2008). Perceived teacher self-efficacy as a predictor of job stress and burnout: Mediation analyses.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57, 152-171.doi:10.1111/j.1464-0597.2008.00359.x
Shaw, M. C. (1973).School guidance systems. Boston: Houghton.
Shertzer, B., & Stone, S. C. (1981).Foundamentals of guidances. (4th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Soodak, L.C., & Podell, D. M. (1996). Teacher efficacy: 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a multi-faceted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2(4), 401-411.
doi:10.1016/0742-051X(95)00047-N
Sudman, S. (1976). How big should the sample be? In Applied sampling (pp.85-105). NY: Academic Press.
Woolfolk, A. E., &Hoy, W. 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2(1), 137-148.
doi:10.1037/0022-0663.8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