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主要原典:
孫奇逢《孝友堂家訓》(北京:中華書局,1985)。
孫奇逢《孝友堂家規》(北京:中華書局,1985)。
孫奇逢《夏峰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孫奇逢《孫徵君日譜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
張顯清主編《孫奇逢集》共三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古籍參考: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廖名春整理《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胡出版社,2007)。
【宋】朱熹著,嚴佐之、劉永翔、朱傑人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程頤、程顥《二程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66)。
【宋】陸九淵《陸象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0)。
【宋】黎靖德、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王畿著、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王 艮《王心齋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守仁《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
【明】周汝登《聖學宗傳〈一〉、〈二〉》(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明】徐光啟《徐光啟集》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3)。
【清】王夫之《船山全集》(長沙:嶽麓書社,1992)。
【清】王夫之《宋論》(長沙:嶽麓書社,1996)。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清】王慶雲《石渠餘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江 藩《漢學師承記》(北京:三聯書局,1998)。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杜登春《社事始末》(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李 紱《朱子晚年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李 顒《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李塨撰,王源訂,陳祖武點校《顏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吳偉業《復社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下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清】唐 甄《潛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中華書局,1988)。
【清】陳鼎輯《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東林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
【清】傅山著、丁寶銓刊、陳監先批校《陳批霜紅龕集》三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愛新覺羅.玄燁著、李迪譯注《康熙幾暇格物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清】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清】蔣平階《東林始末》(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顏元撰、王星賢點校《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顏 元《存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歸 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清】顧炎武《亭林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奕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二、 近人相關著作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孔慶茂《八股文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中國實學研究會主編《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毛崇杰《實用主義的三副面孔——杜威、羅蒂和舒斯特曼的哲學、美學與文化政治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
王 健《中國古代文化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王汎森、陳弱水等著《思想與學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王壽南等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高攀龍、劉宗周、黃道周、朱之瑜、黃宗羲、方以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包東坡選注《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精粹》(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史革新《清代理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
田 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8)。
刑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等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朱華忠《清代論語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
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何冠彪《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余元同《崇禎十七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余英時《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李 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林保淳《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孟祥才、傅永聚主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與農民問題》(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孟 森《滿州開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叢書— 江右王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吳光主編《黃宗羲與明清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吳 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胡 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李約瑟主編、陳立夫主譯《中國農業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李 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汪學群編《清代學問的門徑》(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9)。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份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季蒙、程漢《宋明思想史稿》(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侯外廬《宋明理學史》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洪漢鼎《真理與方法》(1、2)(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一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苗潤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苗潤田主編《儒學與實學》(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3)。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79)。
孫德高《王陽明事功與心學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徐世昌《清儒學案》(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秦燕春《清末明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翁紹軍《中國學術思潮史:心學思潮》(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張 帆主編《輝煌與成熟——隋唐至明中葉的物質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張舜徽《張舜徽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張永剛《東林黨議與晚明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 — 心》(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 — 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2002)。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 — 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3)。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36)
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6)。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
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0)。
陳 來《有無之境》(台北:佛光出版社,2000)。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陳 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第二版。
陳祖武《中國學案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陶 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7)。
章太炎、劉師培等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
嵇文甫《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9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北京:三聯書局,2009)。
姜廣輝《顏李學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三聯書局,2009)。
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黃寬重、劉增貴主編《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台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1993)。
楊家駱主編、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0)。
楊 菁《清初理學思想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8)。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葛榮晉、王思驄著《清代社會與實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0)。
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趙 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趙 園《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趙 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香港:三聯書局,2008)。
趙 偉《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趙吉惠等主編《中國儒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賴玉芹《博學鴻儒與清初學術轉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劉文英主編《中國哲學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劉東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劉玉才主編《傳承與新變—明中葉至辛亥革命的物質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劉文英主編《中國哲學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劉仲華《清代諸子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劉海濱《焦竑與晚明會通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劉澤華、張分田等著《思想的門徑: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潘富恩、徐洪興等編《中國理學》(上海:東方出版社,2002)。
蔡尚思《中國思想研究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3)。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錢 穆《王守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錢 穆《中國學術史論叢(七)》(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
錢 穆《中國學術史論叢(八)》(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
錢 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聯書局,2001)。
錢 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三聯書局,2001)。
錢 穆《陽明學述要》(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
錢 穆《國史大綱》(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謝國楨《孫夏峰李二曲學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2006)。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2006)。
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羅友枝《清代宮廷社會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羅宗強《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7)。
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約翰.杜威著(J. Deway)、傳統先譯《確定性的尋求:關於知行關係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三、論文
1. 學位論文(按發表先後排序)
許志信《孫夏峰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吳柏林《孫奇逢理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5。尹文廷《孫夏峰《四書近指》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碩士論文,2001。趙春霞《孫奇逢的實學思想》,河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1。
宋宜林《孫奇逢研究:歷史地位、理學思想、學術史建樹》,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碩士論文,2005。
張楓林《孫奇逢理學宗傳研究》,河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
陳嚴坤《明清之際北方儒學發展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簡毅銘《明末清初儒者經世致用之道》,東吳大學中國語文所博士論文,2008。劉紫雲《孫奇逢《讀易大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2. 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Jui-sung Yang Betwixt Politics and Scholarship: The Sun Ch’I-feng Circ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North China , 《輔仁歷史學報》第15期,2004年7月,頁5-42。
丁亞傑〈孫奇逢的生命風格〉《孔孟月刊》第40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40-45。王 煜〈書評:評李之鑒《孫奇逢哲學思想新探》〉《漢學研究》第15卷第2期,1997,頁287-291。
王永燦〈近十餘年來孫奇逢哲學思想研究綜述〉《社科綜橫》第24卷,2009,頁123-124。
王永燦〈孫奇逢「讀有字書,要識無字理」深層哲學意蘊淺釋〉《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4期,2009,頁72-73。
王堅、雷戈〈論夏峰北學(續完)〉《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4期,2009,頁96-99。
王堅、顏秉新〈論夏峰北學——及對清代北學的歷史考察〉《學術論壇理論月刊》,第10期,2009,頁65-67。
王基西〈理學家小傳(62)—夏峰先生孫奇逢〉《中國語文月刊》97期第6卷,2005,頁11-20。孔定芳〈清初明遺民的「雲遊」行為及其意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雜誌》卷3,2005,頁112-119。
史革新〈孫奇逢理學思想綜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4期,2007,頁144-146。
史革新〈清順康間理學的流佈及其發展趨勢當議—以清初理學士人編刊的學史著述為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頁53-58。
朱昌榮〈清初程朱理學「復興」標誌論略〉《史學集刊》第5期,2009,頁44-51。
朱修春〈論清初四書學中的經世思想〉《清史研究》第1期,2005,頁86-92。
朱康有〈孫奇逢心性實學簡論〉《寧波黨校學報》,2004,頁84-86。
余 我〈孫奇逢之生平及思想〉《學園》第6卷12期,1971,頁19。
宋宜林〈孫奇逢「心性論」思想評述〉《專題研究期刊》,2005,頁62-63。
李之鑒〈評孫奇逢「《易》道天人一體之道」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6,頁126-129。
李之鑒〈簡論孫奇逢的易學思想〉《河北大學學報》第2卷3期,2003年6月,頁16-20
李之鑒〈從孫奇逢到顏習齋〉《黃淮學刊》第13卷1期,1997年3月,頁16-20。
李之鑒〈評孫奇逢「大道為公」的《易》學思想〉《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6卷1期,1999年1月,頁70-74。
李之鑒〈評孫奇逢「隨時而應動不失宜」的立世哲學—讀《讀易大旨》札記之十〉《黃淮學刊》第12卷1期,1996,頁16-19。
李之鑒〈孫奇逢光大朱熹《易》學思想精華的幾個方面〉《洛陽大學學報》第14卷3期,2001年9月,頁13-16。
李之鑒〈評孫奇逢「天理中未嘗無人欲」思想的理論意義〉《平原大學學報》第17卷1期,2000年2月,頁44-47。
李之鑒〈論孫奇逢「戒心性」觀點的實踐價值和意義〉《殷都學刊》1期,1995年,頁17-
李之鑒〈評孫奇逢「明於吾心之《易》思想的歷史和實踐意義—讀《讀易大旨》札記之六」《周口師專學報》第13卷2期,1996年6月,頁18-23。
李之鑒〈孫奇逢的實學方法論〉《河北學刊》第24卷4期,2004年7月,頁177-180。
李之鑒〈論孫奇逢「世事風霜經處鑄」的人生哲學〉《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4期,1995年,頁5-10。
李之鑒〈孫奇逢「法天之學以為學」思想析理〉《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1卷5期,1994年,頁11-16。
孫秉傑〈北學重鎮孫夏峰先生〉《中原文獻》第9卷第5期,1977。。
耿成鵬、張楓林〈孫奇逢對宋明理學三大公案的解讀〉《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一期,2010,頁41-44。
張曉芬〈清初聖人學實行—試論孫奇逢「戒心性」的修養功夫〉《輔仁中研所學刊》第18期,2007,頁87-115。
張錦枝〈論孫奇逢《理學宗傳》的性質〉《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2卷6期,2009,11月,頁689-694。
張麗珠〈理學在清初的沒落過程〉《國文學誌》第4期,2000年12月,頁99-115。陳先寶〈論孫奇逢思想的兩個層次及其價值〉《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8,頁51-56。
陶 清〈調和朱陸與貞一於儒學本旨—孫奇逢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探微〉《鵝胡月刊》第29卷第9期總號第345,2004,頁55-59。
劉魏東〈姚樞、趙復、孫奇逢與百泉書院的復興〉《史學月刊》,2002,頁125-126。
鄭吉雄〈論清儒經典詮釋的拓展與限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頁28-41。
盧子震、趙春霞〈孫奇逢的實學方法論〉《河北學刊》第24卷第4期,2004,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