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 王志剛、謝文雀譯(1995),「消費者行為」,台北:華泰書局。
2. 王素梅(2005),「我國不含酒精飲料市場發展回顧與展望」,食品資訊,2005年2月/3月,第205期。3. 王聖博(2004),「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因素之探討-以茶飲料消費者為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4. 王淑嫻(2002),「消費滿意兩因素模型之研究-以進口休閒鞋的購買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5. 王敏容(2000),「消費者之品牌認同程度、所有權狀態與產品線延伸策略對品牌評價的影響」,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 朱慶泉(2004),「海洋深層水消費特性及未來行銷策略評估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 李承潁(2005),「台北地區大學生優酪乳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李清松(2004),「量販店自有品牌之品牌種類、商店名稱對品牌評價影響之研究-產品類別、商店形象干擾效果之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9. 林伯岳(2001),「優酪乳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居民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 林亮德(1999),「消費者創新產品之採用行為與產品屬性評估之研究-以數位影音光碟機(DVD)為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1.林淑真(2001),「生活型態與購買涉入對品牌權益的影響研究-以電子字典為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12.林震岩(1991),「終端使用者應用-管理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3.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4.施國琛(1989),「啤酒產品形象與消費者行為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5.周文賢(2002),「行銷管理-市場分析與策略規劃」,台北:華泰圖書出版公司。
16.莊雲斌(2003),「認識調和式即飲 RTD」,酒客雜誌,2003年第130期。
17.莊雲斌(2004),「2004年台灣 RTD市場特別報導」,酒客雜誌,2004年第139期。
18.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股)公司。
19.陳李嘉(2002),「多品牌策略與市場掠奪效果」,淡江大學商管學院碩士論文。20.陳明輝(2003),「運動飲料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1.陳琪婷、謝邦昌、陳政雄(1999-2000),「大學生飲料消費行為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民生學誌,5、6(1),83-97。22.陳淑娟(2000),「台灣地區啤酒市場消費行為及品牌競爭定位分析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3.黃俊英(2003),「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公司。
24.唐光芒(2004),「大學生對啤酒之消費與市場定位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5.溫書璇(2000),「加味水市場區隔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6.楊瑞昌(1997),臺北市高中職學生CD及卡帶市場消費行為研究,政治大學管理研究所。
27.菸酒稅法第二條。
28.菸酒管理法施行細則第三條。
29.楊世瑩(2005),「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0.榮泰生(1997),「行銷管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1.張正(1987),「啤酒飲用習性調查與分析」,突破雜誌,第23期。
32.張正(1989),「啤酒飲用習性調查」,突破雜誌,第38期。
33.廖年裕(2002),「啤酒市場中的大鯨魚與小蝦米」,食品資訊雜誌,第191期,頁36-39。
34.臧魯望(2003),「品牌權益、顧客滿意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關係-以加油站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35.謝文雀譯(2001),「消費者行為」,台北:華泰圖書出版公司。
36.曾余甸(1992),「我國消費性科技產品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37.彭曉瑩(2000),「行銷策略」,教育資料館:知識經濟(2000年6月)
38.劉芳梅(2003),「正確的行銷策略是打開行動內容的關鍵」,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www.fin.org.tw)
39.羅威(2004),「卓越行銷」,台北:艾迪生國際文化事業(股)公司
二、英文部分
1. Alfred,S.B.(1981),”Market Segmentation by Personal values and Salient Product Attributes.”,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Vol.21(1),pp.29-35.
2. Berman,B.and Evans,J.R.,(1998),Retail Management:A Strategic
Approach,7th ed.,N.J.:Prentice-Hall.
3. Boyd,Thomas C.and Charlotte H. Mason,(1999)”The Link Between
Attractiveness of ‘Extrabrand’Attributes and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Vol.27,
pp.306-319.
4. Cooper,Rober G. and Elko J. Kleinschmidt,(1991) New Product :
The Key Factors in success.
5. Dodds,William B.,Kent B Monroe,and Dhruv Grewal(1991),”Effects of Price,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8(Aug.):307-319.
6. Grewal,D.,Monroe,K.B.and Krishnan,R.(1998),”The Effect of
Price-Comparison Advertising on Buyers’Perceptions of Acquisition
Value,Transaction Valu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Vol.62,p.47.
7. Kardes,Frank R.,Gurumurthu Kalyanaram,Murake Chandrashekaran,and
Ronald J.Dornoff(1993).”Brand Retrieval,Consideration set
Composition,Consumer Choice, and the Pioneering Advantage,”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20,pp.62-75.
8. Kotler,P.(1999), Mark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10th e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9. Lefkoff-Hagius,Poxanne and Charlotte H.Mason(1993),”Characteristic,Beneficial,and Image Attributes in Consumer Judgments of Similarity and Preference,”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Vol.20,pp.100-110.
10..Maslow, A.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Row.
11.Peter J.P & Olson Jerry C.,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pp470-479,1999,published by McGraw-Hill,Inc.
12.Schiffman,L.G.,& Kanuk,L.L.(2000),Consumer Behavior,7nd ed.,
Singapore:Prentice Hall.
13.Wind,Y.(1978),”Issues and Advances in Segment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l.15,pp.21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