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儀嘉(1998)。特殊教育助理人員角色功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石典玉(2005)。台北縣國小特殊教育班教師助理員工作現況及專業訓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武典(2014)。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32,1-8。
沈佑真(2015)。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助理員工作現況與特殊教育專業訓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臺北市:心理。
林甚組(2010)。台中縣學前融合班接受專業團隊服務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林珮如(2011)。特殊教育並不特殊:從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談融合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特殊教育季刊,120,11-18。
林倩如(2014)。融合學校支持系統與面對困境之研究:以花蓮縣視覺障礙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林靖芸(2011)。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助理員角色期望與角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孫綿凰(2006)。我國特殊教育支持服務經費補助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張乃心(2009)。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教育教師助理員入班協助需求及服務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及助理人員遴用辦法(廢)。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減少班級人數或提供人力資源與協助辦法。
教育部(201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班級及專責單位設置與人員進用辦法。
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身心障礙教育人事及業務經費辦法,(2012)。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學生支持服務辦法。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8)。年度特教統計。2018年5月28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
張育瑄(2014)。祖父母教養特殊需求幼兒之優勢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郭怡妝(2012)。高雄市國小特教班教師助理員工作現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陳麗卿(2008)。一名特殊需求幼兒接受融合教育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黃世鈺(2002)。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黃映維(2012)。國中普通班教師特殊教育支持系統建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游翠芬(2014)。幼兒園教師如何迎刃而解融合教育困境中的難題。東華特教,52,1-6。
曾麗禎(2012)。新北市幼稚園融合教育班教師對教師助理員的督導策略與督導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淳淳(2010)。國小特教班教師助理員工作現況及工作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廖又儀(2006)。淺談幼教新趨勢—學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文集,8,63–88。
臺中市教育局(2015)。臺中市特殊需求幼兒就讀普通班提供人力資源與協助或減少招收人數實施要點。
臺中市教育局(2016)。臺中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教師助理員及特教學生助理人員服務暨管理計畫。
臺北市教育局(2016)。臺北市105學年度補助各校教師助理員實施計畫。取自http://163.21.204.99/manual/105/資源服務/04-臺北市105學年度補助各校特殊教育助理員實施計畫.pdf
潘于岡(2012年10月14日)。特教學生在學助理員正名。取自http://100able.blogspot.tw/p/blog-page_3502.html
潘惠銘(2013)。桃園縣教保服務人員對學前巡迴輔導服務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賴美雲(2007)。一所公立幼稚園實施完全融合教育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羅雅云(2016)。臺北市國小特教班教師助理員工作現況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英文部分
Blalock, B. G. (1991). Paraprofessionals: Critical team members in our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26(4),200-214.
Carter, E., O’Rourke, Sisco, L. G., Pelsue, D. (2009).Knowledge,responsibilities, and training needs of paraprofessional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30(6), 344-359.
Downing,J. E., Ryndak, D. L.& Clark, D. (2000). Paraeducators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Their own perception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1,171-181.
French, N. K. (2001). Supervising paraprofessionals: A survey of teacher practic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5(1), 41-53.
Giangreco, M. F., Suter, J. C., Doyle, M. B. (2010). Paraprofessionals in Inclusive School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0, 41-57.
Giangreco, M. F., Brower, S. M. &Edelman, S.W.(1999).The tip of the iceberg: Determing whether paraprofessional support is needed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setting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24, 280-290.
Lytle, R.; Lieberman, L.; Aiello, R. (2007). Motivating paraeducators to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78(4),26-32.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N. Y.:Harper
Wolery, M., Wert, M., Caldwell, N., Snyder, E. & Liskowski, L. (1995). Experience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resources and support for inclus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30,15-26.
Wu, W. T. (2007).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aiwan.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0(4), 76-96. doi:10.2753/CED1061-19324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