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中正大學(2018)。性別平等宣導網頁。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140.123.13.141/zh_tw/LGBT/-%E7%9B%B4%E5%90%8C%E5%BF%97-%E6%98%AF%E6%8C%87%E4%BB%80%E9%BA%BC%E6%A8%A3%E7%9A%84%E6%97%8F%E7%BE%A4-%E7%9B%B4%E5%90%8C%E5%BF%97%E5%87%BA%E6%AB%83%E9%9D%A2%E8%87%A8%E4%BB%80%E9%BA%BC%E5%9B%B0%E9%9B%A3-34076145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8)。社會工作倫理守則。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web.nchu.edu.tw/pweb/users/wtsay/lesson/11680.pdf
內政部統計處(2018)。人口結構分析。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stuff/321/2/year/y02-01.xls
友善的直(2018)。友善的直(Friendly Straight)。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friendly.straight/about/
王振圍(2011)。認識多元性別。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gender.nkuht.edu.tw/files/archive/57_4c80d2fb.pdf
王素真、陳住銘、洪耀釧(2014)。民眾對於同性戀的認知與接受程度之探討。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11(1),30-42。
王晧安(2010)。性別大補帖:我愛友善的直。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wagner_wang/wretch/123988380-%E6%80%A7%E5%88%A5%E5%A4%A7%E8%A3%9C%E5%B8%96%3A%E6%88%91%E6%84%9B%E5%8F%8B%E5%96%84%E7%9A%84%E7%9B%B4
王晧安(2013)。性別大補帖:同志友善不輸人。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w3.tpsh.tp.edu.tw/bar/sexequal/5/01%E6%80%A7%E5%88%A5%E5%A4%A7%E8%A3%9C%E5%B8%96%EF%BC%9A%E5%90%8C%E5%BF%97%E5%8F%8B%E5%96%84%E4%B8%8D%E8%BC%B8%E4%BA%BA---102.6.28.pdf
王雅各(1999)。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
王雅各(2001)。大學校園中的性取向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8-11。
王綉慧(2014)。華人文化世界中同性戀之處境與諮商實務之省思。諮商與輔導,348,4-7。
王增勇(2011)。跨越世代相遇:看見「老年男同志」。生命教育研究,3(1),169-230。
王慧琦(2015)。同志收養與性別平等。社區發展季刊,149,200-210。
王璟雲、蘇益志(2014)。「當我的個案是同性戀時?」-助人工作者對同性戀世界的重新省思。諮商與輔導,340,9-15。
卡維波(1996)。直同志與雄女同志。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ex.ncu.edu.tw/members/Ning/publication/popular/1996/19960122.htm
古允文(2010)。誰是弱勢者?一個風險社會的再思考。社區發展季刊,130,4-16。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2011)。「彩虹大使」人選出爐,歌手、作家、媒體人為同志發聲。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8369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04)。認識同志手冊。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hotline.org.tw/sites/hotline.org.tw/files/field_upload/2004_1.pdf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2011)。同志的人口比例。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parentsoflgbt/postinfo/2011-07-08/002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原作者:Allen G. Johnson)。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江淑琳(譯)(2001)。汙名與性取向(原作者:Gregory M. Herek)。台北:韋伯。(原著出版年:1997)
羊正鈺、楊士範(2015)。致親愛的護家盟:作為一個異性戀者,我支持同志是因為想捍衛我的愛情。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089
何春蕤(1997)。世紀末的台灣同性戀-寫給林賢修的《看見同性戀》。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ex.ncu.edu.tw/jo_article/1997/02/%E4%B8%96%E7%B4%80%E6%9C%AB%E7%9A%84%E5%8F%B0%E7%81%A3%E5%90%8C%E6%80%A7%E6%88%80%EF%BC%8D%E5%AF%AB%E7%B5%A6%E6%9E%97%E8%B3%A2%E4%BF%AE%E7%9A%84%E3%80%8A%E7%9C%8B%E8%A6%8B%E5%90%8C%E6%80%A7%E6%88%80/
李宜芳(2014)。友善的直,異性戀為同志發聲。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www.vita.tw/2014/03/blog-post_137.html
李聲吼(2007)。多元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實務上的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17,130-142。
李聲吼(2009)。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教育與運用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7,153-158。
李蘇竣(2016)。挺同婚的異性戀家長,促盡速立法。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6-11-10/78966
阮美嬴(2014)。與青少年同志相遇-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經驗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阮慶岳(1998)。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台北:元尊文化。
周華山(1996)。顛覆認同政治。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ex.ncu.edu.tw/members/Ho/Hlist_06.htm
林于雅(2009)。我有一個同志朋友-跨越性取向的友誼經驗之敘說分析。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林巧雯(2014)。國中同志/非同志教師其同志態度及同志教育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林佳怡(2008)。女同志親密伴侶暴力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2004)。性取向汙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次同志教育的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0(3),91-121。
林瑋豐(2011)。異性戀,該你出櫃了!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8583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邱淳孝(2014)。「我」就在這裡-以敘說研究解構諮商專業中的異性戀霸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胡纏(譯)(2013)。房間裡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認(原作者:Eviatar Zerubavel)。中國:重慶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6)
徐楓雁(2002)。台灣地區專業社會工作者實踐倡導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智龍(2009)。男同志當事人諮商經驗的主體敘說。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高智龍、賴念華(2016)。從多元文化諮商觀點探討男同志諮商實務。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6,31-62。
高穎超(2016)。同志基督徒,那些傷痕與美好。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news.knowing.asia/news/af506018-5f00-45df-bb84-f202a88632eb
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原作者:Cheshire Calhoun)。台北:女書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張貴傑(2015)。社會工作裡的性別思考-教學中的看見與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49,242-249。
張德勝、王采薇(2009)。大學生對於同志態度之研究:以一所教育大學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2),115-150。
張德勝、游家盛、王采薇(2013)。大學生對男同志和女同志人際關係態度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411-432。
張曉佩(2013)倡導:心理諮商的新趨勢。輔導季刊,49(3),36-44。
張錦麗(2004)。法院「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方案的倡導歷程分析。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103-148。
曹文傑(2010)。如影隨形:同性戀與家庭政治。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sex.ncu.edu.tw/publication/2010/connections/pdf/13.pdf
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麗文文化。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主編(2013)。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sc/cht/datafile/tscs12.pdf
莊文芳(2014)。同志是弱勢嗎?一個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與反思。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19-44。
莊富雅(2008)。女同志親密關係暴力與服務方案之初探。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莊慧秋(2002)。上主是我的牧者,祂知道我是同志。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elias.myweb.hinet.net/Shepherd2.htm
郭俊廷(2015)。社會工作者與老年同志的不遇與相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郭筱靚(2009)。異性戀諮商人員恐同態度改變歷程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陳宇嘉、龍紀萱、楊慧滿、張梅玲、鐘文君(2011)。台灣社會變遷中社會工作多元文化知能之挑戰與未來發展。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1,45-52。
陳培驊(2006)。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陳豪賢(2014)。直男撐同志-探究不同類型的男子氣概之間的關係。黃結梅(主編),打開男性:陽剛氣概的變奏(177-192頁)。香港:中華。
陳震齊(2006)。娘同志在異性戀霸權下的自處與在霸權式陽剛下的認同選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游美惠(2003)。同性戀恐懼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120-122。
游美惠(2010)。同志父母親友組織聯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0,102-105。
游美貴(2012)。反思與實踐-連結多元文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0,99-118。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黃宗慧(2010)。只靠自己人,同志運動難存活。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homepage.ntu.edu.tw/~soeko/articles/20100924.htm
黃松林(2004)。反壓迫實務與老人社會照顧。社區發展季刊,106,123-131。
廖彥喬(2012)。聯合國第一份關於性傾向與性別身分的歧視與暴力問題之人權調查報告書。婦研縱橫,96,54-60。
廖家瑜(2010)。女同志伴侶生活經驗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市。褚士瑩(2017)。義工、志工、社工,傻傻分不清?2018年07月18日,取自:http://npost.tw/archives/36683
趙淑珠、郭麗安、劉安真(2008)。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
劉安真(2000)。對同性戀輔導的反思。諮商與輔導,171,23-27。
劉安真(2006)。諮商師訓練的新挑戰-論多元文化諮商能力與訓練。弘光人文社會學報, 4,167-185。
劉安真、趙淑珠(2006)。看見!?校園同志輔導工作推展之現況與輔導教師對同志諮商之訓練需求調查。中華輔導學報,20,201-228。
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2002)。「我是雙性戀,但選擇做女同志!」~兩位非異性戀女性的性認同形成歷程。中華輔導學報,12,153-183。
劉珠利(2008)。反壓迫實務工作-一個對台灣大陸籍與外國籍受暴女性配偶的協助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23,316-335。
劉慧屏(2011)。多元文化諮商師的覺察與省思。諮商與輔導,310,21-2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楊榮宗、林津如(2012)。巢起巢落-女同志親密暴力、T婆角色扮演與求助行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7,45-102。
蔡孟潔(2015)。與同志進行諮商工作的倫理議題與因應之道。諮商與輔導,354,46-49。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鄭淑琪、黃松林(2006)。以反壓迫觀點探討老人社會權-以屏東縣長青學苑老人及大專在學學生為例。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77-99。
鄭群達(2014)。家庭出櫃男同志伴侶關係歷程之探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鄭群達(2016)。專業助人者同志諮商的困境與對同志求助議題應有的認識。諮商與輔導,367,22-25。
魯世博(2013)。男同性戀者親密關係暴力經驗之初探。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盧詠麗(2012)。法院家暴事件服務處社會工作倡導經驗之探究~以勵馨基金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賴佳樺(2012)。彩虹旗下的黑暗-談同志倡導服務。諮商與輔導,320,45-49。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2005)。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台灣性學學刊,11(2),61-73。
謝秀芬(2016)。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鍾道詮(2000)。誰是專家?誰該被輔導?誰該被協助?:論助人專業與同志社群的糾葛與未來。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鍾道詮(2009)。從台灣同志社群處境思索社會工作可提供之服務。社會發展季刊,127,134-152。
鍾道詮(2011)。同志面對的暴力與傷害情境。婦研縱橫,94,2-15。
韓意慈(2017)。為曲高和寡的社會工作倡導提出整合取向的新途徑。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8,1-28。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竇金城(2014)。同性戀學生之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340,19-23。
蘇准霆(2015)。同志肯定諮商的內涵與實踐之探討。諮商與輔導,359,48-51。
英文文獻
Berkman C. S. & Zinberg G. (1997). Homophobia and heterosexism in social workers. Social Workers, 42(4), 319-332.
Chonody, J. M., Woodford, M. R., Brennan, D. J., Newman, B., & Wang, D. (2014). Attitudes toward gay men and lesbian women among heterosexual social work faculty. Journal of socil work education, 50, 136-152.
Dalrymple, J., & Boylan, J.(2013). Effective advocacy in social work. Sage Publication.
Fee, D. (1996). Friendship between straight and gay m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Grant, J. (2010). How big is the LGBT community? Why can't I find this number. 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Task Force. Washington DC.
GSA(2016). Gay Straight Alliance. July 18,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www.gaystraightalliance.org/
Herek, G. M. & Capitanio, J. P. (1996). “Some of my best friend”: Intergroup contact, concealable stigma, and heterosexuals’ attitude toward gay men and lesbian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 412-424.
Herek, G. M. (2004). Beyond “Homophobia”: Thinking about sexual prejudice and stigm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ry. Journal of NSRC, 1(2), 6-24.
Human Rights Campaign(2014). Obama used word ‘gay’272 times in 5 years–report. July 18,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newsinfo.inquirer.net/568623/obama-used-word-gay-272-times-in-5-years-report
Kwok, D. K., Wu, J., & Shardlow, S. M. (2013). Attitudes toward lesbians and gay men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social work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49(2), 337-352.
Miller, J. L., & House, R. M. (2005). Counseling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clients. Introduction to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 4, 430-46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2008). Code of ethic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2015). NASW Standards for Cultural Comp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Newsweek(2012). 'First Gay President': Newsweek marks Obama's landmark announcement with controversial cover. July 18,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43889/Newsweek-names-Obama-The-First-Gay-President-controversial-cover.html
Out(2015). Out100 2015 Cover Revealed: President Barack Obama. July 18,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www.out.com/out100-2015/2015/11/10/out100-2015-cover-revealed-president-barack-obama
Payne, M.(2014).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Palgrave Macmillan.
Price, J. (1999). Navigating differences: Friendship between gay and straight men. New York: Harrington Park Press.
Reichert, E. (2006). Understanding human rights: an exercise book. California:Sage.
Stotzer, R. L., Silverschanz, P., & Wilson, A. (2011). Gender identity and social services: Barriers to care.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39(1), 63-77.
Sue, D. W. & Sue, D.(2007). Counseling the culturally diverse: Theory and practice. Hoboke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Tillmann-Healy L. M. (2001). Between gay and straight: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across sexual orientation. Walnut Creek, CA: Alta Mira Press.
Van Manen,M.(1997).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Ontari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Walls, N. E., Kane, S. B., & Wisneski, H. (2010). Gay—Straight alliances and school experiences of sexual minority youth. Youth & Society, 41(3), 30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