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6)。《台灣地區已立案老人安養護機構現況之個縣市立案機構數》。
內政部(2006)。《民國94年老人狀況調查》。
內政部(2006)。《老人福利法》。
內政部(2006)。《老人福利與政策》。
內政部(2006)。《近年我國老人人口數一覽表》。
行政院主計處(1994)。《台灣地區國民時間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經建會(2004)。《醫療保健及照顧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
何麗芳(1992)。《臺北市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論文。
李婉菁(2005)。《退休社區之入住意願與基本設施需求調查研究》。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沙依仁(1996)。《高齡學》。台北:五南。
沙依仁(1998)。〈二十一世紀的老人福利—老人福利修正之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83期,頁11-19。周家華(2000)。《老人學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書局。
東正德譯,吉田壽三郎著(1987)。《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的大變革及其對策》。台北:遠流。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蓉(200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 卷2 期,頁59-76。林秋芸(1998)。《台北市集合住宅外部空間綠覆面積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歐貴英、郭鐘隆譯,Nancy R. hooyman &; H. Asuman Kiyak 原著(2003)。《社會老人學》。台北:五南。
施清發(1999)。《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之關係》,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敏芝(1996)。〈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83-217。台北:漢文。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桃園仁愛之家網頁。取自2006年12月26日,http://www.tych.org.tw/。
涂淑芳譯,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著(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教育部(1981)。《重編國語辭典》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巨流。
許世凱(2005)。《台北市私立小型老人養護機構競爭優勢及策略聯盟之運用》,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工所碩士論文。
許義雄(1983)。《體育的理念》。台北:現代體育出版社。
許義雄(1984)。《運動世界百科事典》。台北:天工書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齡(2003)。《長期運動介入對社區50-75歲中老年人體適能之成效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振聲(2003)。《銀髮族自覺健康狀況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團體國外旅遊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畹蘭(199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漢志(2002)。《台灣中部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阻礙與休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 卷2 期,頁77-90。陳燕禎(1996)。〈老人福利機構營運的大趨勢〉,《社會建設》,第95期,頁89-95。陳燕禎(2004)。《政府與本土非營利組織關係之轉變—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台北仁濟院歷史研究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博士論文。陳燕禎(2005)。〈社會資源VS.國家權力:臺北仁濟院的歷史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9卷第2期,頁95-138。陳燕禎(2007)。《老人福利理論與實務-本土的觀點》。台北:雙葉書廊。
彭駕騂(1999)。《老人學》。台北:揚智。
曾思瑜(1996)。《高齡者自費居設施的生活空間設計與規畫研究-以老人公寓為例》。行政院國科會專顯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 Locke, L. F., Spirduso, W. W. &; Silverman, S. J. (2002)著。《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台北:韋伯文化。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旐濤、辛振三(2004)。〈我國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執行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玄奘管理學報》,第2期第1卷,頁1-24。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黃耀榮(1993)。《老人安養機構建築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台北。
黃耀榮(1994)。《老人文康休閒場所服務體系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台北。
萬育維(1999)。《老人福利機構營運之研究─以養護與長期照護機構為例》。內政部。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台北:品度。
董壽山(2004)。《以環境行為觀點探討單身榮民宿舍之公共空間-以台北市某單身榮民宿舍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淑瑩(2001)。《台北市居家老人生活空間與環境體驗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蔡麗華(2000)。《老人福利機構治理機制及其績效之研究-以老人養護機構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凱文(2002)。《老人公寓公共空間中高齡者社交行為之建築計畫研究》。中原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瑞隆譯(2001)。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質性研究設計〉,《實地工作“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頁105-156。嘉義:濤石。
鄭讚源(2000)。〈既公又私,不公不私?從非營利部門的特性談非營利管理的發展方向〉,《第一屆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盧振華(2003)。《長期照護機構策略聯盟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以萬安、萬泰養護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蕭郁芬(2003)。《自費安養設施高齡者休閒行為的活動領域探討─以台南地區三家自費安養設施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美娥(1993)。〈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社會工作叢書》。台北:桂冠。
謝登旺、陳芬苓(2005)。〈老人福利需求調查與政策意涵-以桃園縣為例〉,《社區發展期刊》,第110期,頁314~320。
簡春安(1992)。〈社會工作與質化研究法〉,《當代社會工作學刊》,第2期,頁13~32。魏素芬(1997)。《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關華山(1992)。《台灣「老人自費安養」:以人與環境互動角度探究其理念與實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輯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二、外文部分
Berg, R. L., &; J. S. Cassells (1992). The second fifty years: Promoting health and preventing disability.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of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Bradshaw, J. (1974).The Concept of Social needs. New Society, 30(1), 640-643.
Crandall, J. E. (1980).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social interest: Empirical tests of Alfred Adler’s concep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North -Holland.
Fries, J. F. (1980). Aging, natural death, and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03, 130-135.
Fries, J. F. (1984). The compression of morbidity: Miscellaneous comments about a theme. The Gerontologist, 24, 354-359.
Godbey, G. (1999). Leisureiny our life – an exploration(5th ed.). Statecollege,PA: Ventureperspectives.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C. Brown Company.
Kelly, J. R. (1987). Peoria Winter: Styles and Resources in Later Later Life.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Kelly, J. R. (1996). Leisure( 2th ed.). Boston: Allyn Bacon.
Kelly, J. R.,&M. W. Steinkamp, (1987). Later-life satisfaction: Does leisure contribute? Leisure Sciences, 9(3), 189- 200.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LaCroix, A. Z., Leveille, S. J., Hecht, L., Grothaus, &; Wagner, E. (1996). Does walking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4, 113-120.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9).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PA: Venture.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Newbury Park CA:Sage.
Neulinger, J. (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Parker, J. 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 Predger Publiction Service.
Pieper, J. (1963). Leisure : The basis of culture.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Ragheb, M. G., &; Griffith, G.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4), 29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