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王序寧、林佩瑩、高美燕,2001,《台灣美麗SPA之旅》。台北:ToGo旅遊情報。
王序寧,2003,2003國際SPA大會暨展覽,網址http://www.ticc.com.tw/news_detail.asp?news_id=30
毛榮富,1992,〈傅柯-勾勒權力/知識之譜的雕手〉。收錄於葉啟正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當代社會思想家》。台北:正中出版社。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5,網址:http://www.labor.gov.tw/。
社團法人中華健康舒壓發展研究協會,2005,網址http://www.ispataiwan.com/about.asp
余淑女宜、謝雨生,1990,〈台灣的社會階級結構及其流動〉。《中國社會學刊》,14:1-30。
吳宗祐,2002,《工作中的情緒勞動:概念發展、相關變項分析、心理歷程議題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吳佳音,2004,〈肯園喚起你的感知力〉。《Career》,NO.338:136-137。
吳家駟譯(K. Marx and F. Engel原著),1992,《資本論第一卷》(Capital
vol 1)。台北:時報文化。
吳慧真,2001,《打開青春Spa大門-營造21世紀身心靈》。台北:宏碩出版社。
吳曉琪,2002,〈Spa熱潮與個人化:新世紀的休閒經驗與身體政治〉。《戶外遊憩研究》,15(1):43-61。林宗弘譯,2005,《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邱麗珍,2002,《女性雜誌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姜柏丞,2002,《生活型態與都會型Spa接受程度關聯性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徐瑞珠譯(Hochschild, A. R原著),1992/1983,《情緒管理的探索》The Managed Heart。台北:桂冠出版社。
唐瑛蔓,2001,《「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風格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玉瓊,2003,《電子報新聞工作者勞動過程的研究--以《中時電子報》個案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妍君,2003,《探索通往心靈的消費-SPA》。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金娟,2001,《情緒勞動者的工作生活品質、工作滿足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公司櫃檯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雪慧,1993,《台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控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旭真,2004,《電話客服中心的情緒勞動-以電話接聽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美懿,2004,〈登琪爾的高呵護服務術〉。《Career》,NO.338:140-141。
許嘉猷,1987,〈台灣的階級結構〉。《中國社會學刊》,11:25-60。1990,〈台灣的社會階級結構及其與美國的一些比較〉。《中國社會學刊》,14:1-30。
許嘉猷、黃毅志,2002,〈跨越階級界限?:兼論「黑手變頭家」的實證研究結果及與歐美社會之一些比較〉。《臺灣社會學刊》,27:1-59。
黃毅志、熊瑞梅,1992,〈社會資源與小資本階級〉。《中國社會學刊》,16:107-138。黃櫻美,2000,《顧客購買意願對員工情緒表達的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經濟部,2004,《公司行號營業項目代碼表》。台北:經濟部。
鄔佩君,2002,《第一線服務人員之情緒勞動的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關係:以銀行行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劉代倩,1998,《女性空服員勞動主體性之研究—以工時制度與勞動過程作檢視》。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北成、楊遠嬰譯(Michel Foucault原著),1992/1977,《訓育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出版。
蔡雅怡,2003,《私立中學教師的身心勞動-以H中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2):11-45。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戴秀卿,2002,《醫院員工的情緒勞務負荷與顧客導向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藍佩嘉,1995,《銷售的政治:性別化的勞動身體規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藍佩嘉,1998,〈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台大社會學研究》,第二期,頁47-81。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二、英文
Ashforth, B. E.and M. A. Tomiuk. 2000. "Emotional labor and authenticity: Views from service agents." In S. Fineman(ed.),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 Pp.184-203. London: Sage.
Burawoy, M.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 Londo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5.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London: Verso.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5(1): 95-110.
Hochschild, A. R. 1979. "Emotion work,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5: 551-575.
1993. "Preface." In S. Fineman(ed.), Emotion in organizations, Pp.36-57. London: Sage.
James, N. 1989. "Emotional labor: Skill and work in the regulation of feelings." Sociological Review, 37: 15-42.
Morris, J. A.and D. C. Feldman.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 986-1010.
Wharton, A. S. 1993. "The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work." Work and Occupations, 20(2): 20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