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會發展季刊》,第95期,頁72-84。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第6期,頁177-221。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7卷第4期,頁15−36。王鍾如(1981)。《調適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出版社。
古允文、詹宜璋(1998)。〈台灣地區老人經濟安全與年金政策:社會排除觀點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2期,頁191-225。本間美穗(1996)。《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伊慶春(1991)。〈台北地區婚姻調適的一些初步研究發現〉,《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卷第2期,頁151-173。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嘉義大學。朱岑樓(1966)。《婚姻研究》。台北:東大圖書。
朱柔若譯(2000)。W. Lawrence Neuman 原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66-89。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 1-29。台北:三民。
利翠珊(1995)。〈夫妻歷程互動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第4期,頁260-321。吳水銀(2004)。《農村婦女受苦婚姻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1990)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世新大學。
宋麗玉(2006)。〈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載於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合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頁281-334。臺北:洪葉。
李良哲(2000)。〈維繫婚姻關係因素的成人期差異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3期,頁61-87。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卓紋君(2000a)。〈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上)〉,《諮商與輔導》,第174期,頁25-29。卓紋君(2000b)。〈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下)〉,《諮商與輔導》,第175期,頁19-23。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北市:巨流。
林松齡(2000)。《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林庭瑤(2007)。〈鎖國移民外配陸配同病相憐〉,《中國時報》,A7版,2007年10月22日。
洪泉湖(1999)。〈從多元文化觀點論公民養成〉,《公民訓育學報》,第8輯,頁167-180。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研究、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7-26。臺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巨流。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卅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通訊》,第2期,頁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頁45-92。
夏曉鵑(2004)。《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再版2刷)。台北:唐山出版社。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第97期,頁12-13。孫敏芝(1996)。〈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83-217。台北:漢文。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的適應過程--新婚夫妻之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6期,頁91-133。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芬(2006)。《看「我」、聽「我」—新移民女性的自我概念與族群認同》,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臺南大學。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第8期,頁37-39。
張鈺平(2004)。《台越跨國婚姻之仲介業角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莊訓當(1995)。《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第434期,頁74-78。
陳世堅(2000)。《社福與衛生體系平行整合的長期照顧系統模式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怡(2004)。《東南亞的智慧:七彩陽光下的多元文化》。台北:新潮社。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陳皎眉(1996)。《人際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燕禎(2007a)。〈建構我族與他族的「交會點」:新移民之生活適應與文化認同〉,發表於《兩岸四地公民教育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桃園:元智大學主辦。
陳燕禎(2007b)。〈移民社會的教育與學習:從我國的新移民政策談起〉,收錄於劉阿榮、王佳煌、鄧毓浩、洪泉湖主編,《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頁301-322。台北:師大書苑。
陳靜宜(2001)。《新婚調適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彭懷真(2006)。《婚姻與家庭》(初版4刷)。台北:巨流。
曾瑞真(1991)。《婚姻與家族治療》。台北:天馬文化。
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Rudolph F. Verderber & Kathleen S. Verderber 原著。《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
陽琪、陽琬譯(1995)。Norman Goodman(1992)原著。《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黃怡瑾(2001)。〈婚暴中的權力控制:個人自覺與社會結構的互動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頁95-137。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第8期, 頁135-169。黃旐濤、黃俐婷(2003)。〈家庭與社區發展相關性研究:以國中學生家庭為例〉,《玄奘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 頁1-29。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楊國樞(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語芸、張文堯譯(1997)。C. B. Germain原著。《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臺北:五南。
葉尉鑫(2007)。〈新移民女性在臺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政策之研究〉,《研習論壇》,第76期,頁32-40。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中華大學。廖建彰、詹婉瑜(2005)。〈東南亞籍與大陸女性配偶生活健康關注〉,《慈濟護理雜誌》,第4卷第1期,頁12-16。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臺北:巨流。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松瑜(2001)。〈從方法論的執迷重思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德明學報》,第17期,頁1−12。劉惠琴(1996)。〈女性主義與心理學〉,收錄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32-170。台北:心理。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 30∼43。潘淑滿(2007)。《親密暴力-多重身分與權力流動》。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文輝(2005)。《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3版2刷)。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鄭雅雯(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東華大學。穆佩芬(1996)。〈現象學研究法〉,《護理研究》,第4卷第2期,頁195−201。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灣的抉擇〉,收錄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1-27。台北:揚智文化。
戴鎮州(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91-100。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兒童福利》,第4期,頁251-257。
簡春安(1996)。〈變遷社會中台灣地區的婚姻與家庭〉,《研考雙月刊》,第18卷第6期,頁37-44。藍采風(1986)。《婚姻關係與適應》(3版)。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蘇進棻(2006)。〈臺灣本籍與外籍新娘生育率消長原因之探討〉,《研習資訊》,第23卷第5期, 頁41-51。二、網路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08a)。《台閩地區歷年結婚年齡中位數與平均數》。網址: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909600.xls。檢索日期:2008年5月30日。
內政部戶政司(2008b)。《台閩地區歷年十五歲以上人口數按性別及婚姻狀況分》。網址: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409600.xls。檢索日期:2008年5月30日。
內政部戶政司(2008c)。《台閩地區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按性別及原屬國籍分》。網址:http://www.ris.gov.tw/ch4/static/m0sb09704.xls。檢索日期:2008年5月30日。
內政部戶政司(2008d)。《台閩地區離婚人數按雙方國籍分》。網址:http://www.ris.gov.tw/ch4/static/m0s509704.xls。檢索日期:2008年5月30日。
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查詢(2007)。《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辦理情形彙整表》。網址:http://www.immigration.gov.tw/OutWeb/ch9/f9b.html。檢索日期:2007年11月15日。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5-2007)。《家庭暴力事件各籍別被害女性人數統計》。網址:http://dspc.moi.gov.tw/public/Attachment/831713574271.xls。檢索日期:2008年5月20日。
內政部統計處(2008)。《2008年第13周的內政統計通報-96年底在我國之外籍人士通報》。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檢索日期:2008年5月20日。
王永慈、彭淑華(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福利提供規劃之研究》。網址:http://grbsearch.stpi.org.tw/GRB/quickSearch.jsp。檢索日期:2008年5月18日。
桃園縣主計處(2007)。《桃園縣每五年人口趨勢》。網址:http://www.tycg.gov.tw/site/site_index.aspx?site_id=033&site_content_sn=5366。檢索日期:2007年7月13日。
桃園縣民政局(2007)。《桃園縣各鄉鎮現住戶口統計表》。網址:http://www.tycg.gov.tw/site/index.aspx?site_id=024&site_content_sn=3244。檢索日期:2007年7月13日。
桃園縣政府新聞稿(2007)。《泰國潑水節盛大舉行朱縣長祝賀泰國朋友新年愉快》。網址:http://www.tycg.gov.tw/main/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857。檢索日期:2007年11月5日。
教育部統計處(2008)。《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按國籍別及地區別及性別分》。網址:http://140.111.34.54/statistics/index.aspx。檢索日期:2008年5月20日。
蔡夙穎、周碧瑟(2006)。《外籍配偶之生活適應及家庭功能對其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影響》。網址:http://grbsearch.stpi.org.tw/GRB/quickSearch.jsp。檢索日期:2008年5月12日。
三、英文部份
Black, J. S., & Mendenhall, M. E. (1991).‘Cross-cultur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1: 750-752.
Cottrell, A. B. (1990).‘Cross-national marriag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50: 2.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Hall.
Judith, H. T. (1996).‘Interracial marriage : Psychological aspect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2: 981-982.
Kitano, H. L., Yeung, W. T., Chai, L., & Hatanaka, H. (1984).‘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Spainer, G. B., & Cole, C. (1976).‘Toward clarif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marital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6: 121-146.
Van Manen, M. (1997).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