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美) Benjamin 著,策略聯盟新紀元,齊思賢 譯,先覺出版公司,
台北,民 89。
2. 「PS2在未來網路時代潛力十足」,工商時報,5月27日,5 頁,
民 89。
3. 「全球運籌發展計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民 89。
4. 「有效管理資源-施振榮提出聯網組織」,工商時報,6月7日,2 頁,
民 89。
5. 「知識經濟發展方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民 89。
6. 「國內現行策略聯盟的型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政大公企中心
研究,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訂印,77 頁,民 81。
7. 「策略聯盟必須申請聯合行為例外許可-公平會將與經濟部協調,附加
條件予以准許」,工商時報,4頁,民 82。
8. IA 產業專論,台北,全球產業研究中心編印,民 89。
9. Neil Rackhan、Lawrence Friedman & Richard Ruff 著,合作競爭大
未來,蘇怡仲譯,初版,140頁,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民 86。
10. Nicholas Negroponte著,數位革命,齊若蘭譯,二版,台北,
天下,民87。
11. 天下編輯,日本第一再造,台北,天下,民 88。
12. 天下編輯,崛起日本,台北,天下,民 84。
13. 尤克強,「知識資產創造價值」,遠見雜誌,6月,108 ~110 頁,民88。
14. 方世杰、曾獻惠,「研發聯盟動機類型與績效研究 — 電子資訊產業
之實證」,亞太管理評論,66 ~ 73頁,民 88。
15. 王正芬,臺灣資訊電子產業版圖,九版,台北,財訊出版社,
22 ~ 41頁,民 89。
16. 王振州,「知識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研究 — 動態能力觀點」,
中原大學,碩士論文,民 89。
17. 王健全,「影響臺灣製造業共同研發活動之因素及其可行性之探
討」,經濟專論,149,1 ~ 50 頁,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民 82。
18.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初版,台北,正中書局,
民88。
19. 司徒達賢,策略管理,台北,遠流,民84。
20. 吳忠衡,「虛擬組織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碩士論文,
民89。
21. 吳青松,「台灣資訊電子業關鍵成功因素」,管理科學學報,第十卷
第一期,5 ~ 21 頁,台北,民82。
22. 吳青松,「本國產業策略聯盟結構與經營績效評估 — 以美國電腦製
造業實例」,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臺北,中國生產力中
心,民 80。
23. 吳青松、楊豐碩,「中小企業策略聯盟之研究」,臺灣經濟研究院,
民 81。
24. 吳思華,策略九說,四版,台北,麥田,民 86。
25. 吳浚郁,「利益分配模式的特性與方法」,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民 80。
26. 呂瑋卿,後競爭時代策略聯盟法律初探,資訊法務透析,民 89。27. 巫巧如,「高科技產業購併融資工具選擇之研究」,元智大學,碩士論文,民 89。
28. 李仁芳,「研究聯盟組織過程對異業結合的影響管理之研究」,行政
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研究報告,民 82。
29. 林民貴、陳幸雄、王興毅、蔡美柔、張如心,「邁向 21 世紀我國
IC 工業的發展」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所,民 87。
30. 林明杰,「技術能力與技術引進績效相關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民 80。
31. 林家偉,「企業購併作業之規劃與評估模式―個案研究」,東海大學
未出版碩士論文,民 85。
32. 林瑞池,「技術合作策略影響因素之研究」,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民 85。
33. 波特著 (Porter, E. Michael),競爭策略,周旭華譯,天下文化,
臺北,261~265頁,民 87。
34. 邱柏松,「國際策略聯盟 — 在國內的現況與績效」,經濟情勢暨評
論,第二卷第三期,14 ~ 21 頁, 民 85。
35. 俞慧芸,「政府科技專案最適移轉模式選用之研究─以電子資訊產業
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二卷第三期,台北,民 84。
36. 姚美慧,「臺商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與經營績效之研究 — 以大陸
及東南亞為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民89。
37. 柯文心,「市場結構、技術合作聯盟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 — 資訊電
子產業之實證」,碩士論文,民 89。
38. 胡春田、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經濟學 2000 (上)(下),二版,
台北,雙葉出版社,民 86。
39. 唐校慶,「網路觀點的虛擬化組織模式建構之研究 — 以電子資訊業
為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民 86。
40. 徐作聖、邱奕嘉,高科技創新與競爭 — 競爭優勢策略分析模式實
證, 5 ~ 51頁,台北,遠流,民 89。
41. 高全壽,「創投基金在知識經濟新公司評估準則有效性之研究」,銘
傳大學, 碩士論文,民 90。
42. 張聖麟,「虛擬組織應用於策略聯盟管理績效之研究」,臺灣科技大
學,碩士論文,民87。
43. 許士軍,管理學,台北,東華,民 79。
44. 許炳煒,「影響我國創投業者投資與管理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 90。
45. 郭土木、賴源河編審,公平交易法新論,月旦出版社,261 ~ 262
頁,民 84。
46. 陳秉鈞,「技術評價與技術訂價 — 方法與模型之探討」,中央大
學,碩士論文,民 84。
47. 陳金美,「我國策略性貸款對於高科技產業發展之影響研究」,大葉
大學,碩士論文,民 87。
48. 陳彥蓉,「傳統產業以購併方式發展高科技產業之相關管理變革之研
究 — 以鈺鎧公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民 89。
49. 陳梧桐、王興毅,「兩岸 IC 工業合作可行性研究」,新竹,工業技
研究院電子所,民 87。
50. 曾世傑,「技術網路、技術策略與技術能力之關連性之研究」,中央
大學,碩士論文,民 87。
51. 開傑懷,「合作對局論中一些課題之探討」,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民 79。
52. 黃茂榮,公平交易法理論與實務,植根法學叢書,初版,191 ~ 192
頁,民82。
53. 黃慧敏,「資訊服務業技術創新策略與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政治大
學,碩士論文,民 89。
54. 楊雯今,「國內行銷策略聯盟模式之探討」,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民 89。
55. 劉平文,「技術策略、組織之技術資訊處理機制與技術能力的關係之
研究-國內資訊硬體工業之實證」,政治大學,博士論文,台北,
民 84。
56. 蔡千姿,「臺灣電子產業技術發展模式之研究 — 採技術能力與技術
策略互動的觀點」,交通大學,博士論文,民 90。
57. 蔡威廉,「運用策略聯盟進軍國際 — 臺灣中小企業彙總」,經濟部
中小企業處編印,民 81。
58. 蔡政軒,「產業群聚與研發行為 — 臺灣製造業之實證研究」,暨南
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民 87。
59. 蔡敦浩、周德光,「技術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經濟部技術處:1994
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論文集,237 ~ 264 頁,台北,民 83。
60. 鮑世亨,「專利授權契約限制條款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 75。
61. 謝劍平,投資銀行,台北,華泰書局,民 85。
62. 鍾炫城,「考慮R&D與市場需求不確定下之高科技產業投資方案評估
分析」,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 89。
63. 魏啟林,「台灣廠商跨國經營之購併策略分析」,台灣企業國際化研
討會論文,民82。
64. 鐘俐娟,「深耕區域研究-日本半導體產業」,新竹,工業技術研究
院電子所,民 87。
英文部份 (按字母順序)
1. Aaker, David A.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pp. 257, New York,J. Wiley & Sons, 1984.
2. Baranson, Jack ,”Transfer of Technical Knowledge B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to Developing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 vol 56,pp.311., 1996
3. Benbasat, I., “A Critique of the Stag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CACM, May,1984.
4. Barney, J. B., Gain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ev Advantage, N.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5. Chandler, Alfred D., Jr.,” Scale and Scope —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6. Chen, M., “Technological transfer to China: major rules and issues”, Int. J.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10, No.7/8, pp.747-756, 1995.
7. Caplow Theodore,Two Against One, 1986.
8. Davidow, W.H. & M.S. Malone, The virtual corporation, N.Y.,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Inc., 1992.
9. Frankel,E.G,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Kluwer Academic,1990.
10. Gibson, C. F. & Nolan, R. L., “Managing the Four Stages of EDP growth”, HBR, Jan-Feb., 1974.
11. Gullander, S.O.O.,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 of Swedish firms”, Columbia University, 1976.
12. Hagedoom J. and R. Narula, “Choosing Organization Models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 International Sector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pp.265-P284, 1996.
13. Lewis, J.D., “Partnerships for Profi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14. Lynch R. P., The practical guide to joint venture and corporate alliance, N.Y., John Wiley & Sons., 1989.
15. Markowitz., Harry M., “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 pp. 77-91, 1952.
16. Nolan, R. L., “Managing the Computer Resource: A Stage Hypothesis” , CACM, Jul., 1973.
17. Nolan, R. L., “Managing the Advance Stage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Key Research Issues”, in McFarlan, F. W. (eds)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hallen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4.
18. Neilson R.P., “Cooperative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9, pp. 475-492, 1988.
19. Porter, Michael.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5.
20. Pitts, Robert A. & Lei, David, Strategic Management —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pp. 216-236, West publishing, 1996
21. Sounder, W.E. and Nassar, S., “Choosing an R&D Consortia”, Mar.- Apr., Technology Management, pp.35-41, 1990.
22. Stern, Louis W.& El-Ansary, Adel I. & Coughlan, Anne T., Marketing Channels, pp. 447-532, N.J., Prentice Hall-International Inc., 1996.
23. Tapscott,D., The Digital Economy, N.Y., McGraw Hill Inc., 1996.
24. Wong, J.K.,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ailand: descriptive validation of a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0, No.7/8, pp. 788-796, 1995.
25. Yoshino, M.Y. and U.S. Rangan, “Strategic alliance —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